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大山駐村見聞】朱巴龍人的教育觀念

發布時間:2020-04-07 18:49:00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dong) 朱巴龍鄉(xiang) 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me) 、聽到了什麽(me) 、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men) 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終於(yu) 等來開學季。三月底,由於(yu)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來村委會(hui) 開證明的學生越來越多。

  大體(ti) 上分兩(liang) 撥,先是高三和九年級的學生開學,很快其他年級的學生也要背起書(shu) 包走進學校。

  在駐村工作隊的分工中,開證明是我的一項工作,這讓我得以接觸朱巴龍村在外就讀的學生。

  在昌都市芒康縣範圍內(nei) 的學校中,去鹽井中學就讀的居多,其次是去芒康縣中學就讀。鹽井中學位於(yu) 芒康縣南部,教育教學質量長期在藏東(dong) 領先。

  讀高中的學生,主要去昌都,那裏有四所高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不同學齡段的孩子在拉薩、林芝或者四川巴塘等地就讀。


圖為(wei) 在四川巴塘讀七年級的紮西央宗(左)在家洗野菜 攝影:唐大山

  朱巴龍屬半農(nong) 半牧區,村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遠超我的想象。我多年前在芒康縣北部的一個(ge) 牧業(ye) 村待過半年。當時為(wei) 了控輟保學,我們(men) 把能想到的方法用盡了,效果也不理想。

  要說教育政策,西藏全區都是一樣的,從(cong) 幼兒(er) 園到高中15年免費教育全覆蓋。退一萬(wan) 步講,即使不成才,送孩子上學都是合算的,至少吃住不用家裏負擔。


圖為(wei) 朱巴龍鄉(xiang) 中心小學上課前的孩子們(men) 攝影:唐大山

  從(cong) 全村現有的20多個(ge) 大學生的情況推算,朱巴龍村的人們(men) 在享受15年免費教育之前就主動送孩子上學了。這是村民們(men) 的視野不同,對教育的認知不同的結果。當一些地方的家長被動送孩子入學時,朱巴龍村的人們(men) 早已主動出擊。

  朱巴龍村地處金沙江畔,與(yu) 四川巴塘為(wei) 鄰,318國道穿村而過,常得風氣之先,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走在前列。

  有沒有優(you) 惠政策,絲(si) 毫不影響他們(men) 送孩子上學的熱情。當然,這麽(me) 多的優(you) 惠政策送給教育,又對孩子的未來大有好處,何樂(le) 而不為(wei) ?

  我想,要不了多少年,朱巴龍村定會(hui) 愈加人才輩出。(新利平台 通訊員/唐大山)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