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與藏族人民情感血肉相連
圖為(wei) 講座現場 攝影:王淑
新利平台訊 犛牛對於(yu) 藏族人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yi) ,十世班禪曾說:“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人民。”犛牛與(yu) 藏族人民相生相伴、生生不息,深刻影響著藏族人民的性格。
6月19日,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在西藏傳(chuan) 統文化科技眾(zhong) 創空間培訓班上,以“犛牛馱載的西藏曆史和文化”為(wei) 主題,講解了西藏犛牛與(yu) 藏族人民的密切關(guan) 係,通過犛牛這個(ge) 載體(ti) ,呈現犛牛所馱載的西藏曆史和文化,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圖為(wei) 吳雨初館長 攝影:王淑
吳雨初講述了自己籌建西藏犛牛博物館的初衷和心路曆程。“藏族馴養(yang) 了犛牛,犛牛養(yang) 育了藏族。”吳雨初心懷感恩地說,“西藏犛牛博物館以憨厚、忠勇、悲憫、盡命的犛牛品性為(wei) 建館理念,犛牛與(yu) 藏族的關(guan) 係,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宏偉(wei) 篇章,是人類學與(yu) 自然特殊的情感與(yu) 血脈相連。
犛牛的馴養(yang) 曆史大概在距今3500至4500年前就開始了,被馴養(yang) 後的犛牛成為(wei) 青藏高原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資料和生產(chan) 資料。吳雨初對犛牛的重要性作了精彩提煉:“衣食住行運燒耕,政教商戰娛醫文。”他從(cong) 14個(ge) 方麵將犛牛對青藏高原的養(yang) 育和貢獻娓娓道來。
圖為(wei) 犛牛 攝影:車剛
在藏族人民與(yu) 犛牛相處的幾千年中,犛牛不但是一種物質現象、生產(chan) 生活方式,而且逐漸進入了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成為(wei) 犛牛文化。這既包括曆史文化、畜牧文化、器物文化、喪(sang) 葬文化、生態文化,也包括了高原藏族的文學、藝術、音樂(le) 、舞蹈等審美文化,還涉及宗教和哲學文化,犛牛文化已成為(wei) 西藏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吳雨初說,犛牛博物館的建設對於(yu) 豐(feng) 富中華民族特色文化——藏文化的內(nei) 涵,認識、研究、展示、傳(chuan) 播西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yi) 。獨特的高原犛牛文化是青藏高原上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它深刻影響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也影響了藏族人民物質生活的方方麵麵,也是藏文化不可或缺的符號,賦予了犛牛文化人類學內(nei) 涵。
圖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正在趕著犛牛回家 攝影:趙耀
對高原人類而言,犛牛是永遠的祖先,是祖父母,是生活中形成的生命共同體(ti) 和文化共同體(ti) ,高原人類的生存和犛牛與(yu) 大自然融為(wei) 一體(ti) ,千萬(wan) 年來犛牛始終行進於(yu) 高寒遼闊的青藏高原上,是高原人類的生產(chan) 伴侶(lv) 和財富源泉,不斷為(wei) 高原人類提供著精神追求和生存動力。
吳雨初館長講述了在收集藏品過程中最讓他感動的一次經曆。“在籌建犛牛博物館時,一位藏北的牧民聽說要建犛牛博物館,經牧民們(men) 議論,大家認為(wei) 是為(wei) 犛牛建一座宮殿,感動之下他動員全家,用犛牛絨紡線編織了一頂犛牛帳篷,並從(cong) 遙遠的藏北羌塘草原送到拉薩犛牛博物館,這正是博物館收到的第一件有關(guan) 犛牛的藏品。”
西藏犛牛博物館的建設凝聚著無數的感人故事,和無數人傳(chuan) 承保護文化的奉獻精神。今天,西藏犛牛博物館已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座以犛牛為(wei) 主題的專(zhuan) 題博物館,該館不僅(jin) 具有收藏、保存、展示、科研、教育、服務等博物館基本功能,還是保存犛牛文化物證、傳(chuan) 播犛牛文化知識、探究犛牛與(yu) 人類發展相互依存關(guan) 係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機構。(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趙二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世界讀書日丨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講座:高原更需要自然科學
4月23日,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亞格博)在該館學術報告廳作了專題講座,講座以《科學界的莎士比亞》為題,生動再現了著名的德國自然科學家、自然地理學家洪堡德的傳奇人生及其曆史成就。 [詳細] -
吳雨初:心係“高原之舟”,堅守西藏文化多樣性
談到對未來的期望,吳館長表示,希望www.easyfundingllc.com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以及更多的政府、非政府組織,能夠加入到犛牛文化的推廣宣傳之中,讓世界了解到,西藏文化不隻是藏傳佛教文化,還有像犛牛文化這樣更多樣的豐富內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