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手繪|陽光灑在高原餐桌上

發布時間:2020-06-30 21:26:00來源: 新利平台

  當我們(men) 走進西藏的一戶普通高原人家,常見到頗具地域特色的代表美食,除犛牛肉、酥油茶和糌粑外,蘿卜、土豆仍然是餐桌上的招牌食材。早餐佐餐的蘿卜絲(si) 小菜,日常待客的白蘿卜燉牛肉、土豆包子、炕土豆,依然是高原上備受寵愛的菜肴。蘋果、梨子、橘子等水果更是和塊莖類蔬菜一樣常見,耐儲(chu) 存、便於(yu) 運輸是它們(men) 長期霸占高原餐桌的重要原因。不過,現如今,當地群眾(zhong) 餐桌上的蔬果選擇越來越多。

  2020年的入夏時節,當身在北京的市民約上三五好友在京郊采摘櫻桃的時候,在海拔4200米的拉薩尼木縣烏(wu) 米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裏,人們(men) 也在第一時間品嚐到枝頭鮮果——大櫻桃。這也是北京市對口支援建設“高原生態田園綜合體(ti) ”結出的碩果。

  如今,得益於(yu) 溫室大棚技術的推廣,草莓、葡萄、番茄、蜜瓜、藍莓、無花果等本地自產(chan) 水果走上了藏族群眾(zhong) 的餐桌。西藏旺季蔬菜自給率高達85%,自產(chan) 蔬菜除了自給外,還有不少銷往內(nei) 地。其中,日喀則白朗縣早在2009年就被確定為(wei) 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區,目前更已成為(wei) 西藏最大的高原反季節蔬菜生產(chan) 基地。

  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農(nong) 業(ye) 援藏的功勞和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的共同努力。農(nong) 業(ye) 援藏技術人才走到哪裏,技術就傳(chuan) 播到哪裏。溫室大棚收集高原充沛的光照,化成蔬果生長的綿延力量。

  從(cong) 建棚、育苗、剪枝杈、施肥、采摘到便民蔬菜直銷點,再到群眾(zhong) 家裏的一勺清油烹小鮮,高原上陽光的溫度,通過另一種接力,傳(chuan) 遞到老百姓的餐桌,成為(wei) 倡導合理膳食、均衡營養(yang) 的日常生活裏的多姿多彩。(新利平台 編輯/周蕾蕾 手繪/朱翠平)

(責編: 楊加才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