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久巴村“種出”甜美新生活

發布時間:2020-07-11 14:09: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雨中,雲(yun) 霧遊蕩在山間給靜謐的久巴村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圖為(wei) 久巴村 攝影:趙耀

  久巴村,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尼洋河畔,距林芝市區36公裏。

  “農(nong) 月無閑人,傾(qing) 家事南畝(mu) 。”正值農(nong) 忙時節,久巴村的村民都在各家的溫室大棚內(nei) 忙碌著,村內(nei) 幾乎看不到閑逛的人。

  “有運輸車輛的都出去跑運輸了。”久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多布傑說,現在村內(nei) 人人都找活幹不願閑著,連60多歲的老人也不願在家呆著,過上幸福生活的村民變得更加勤快。


圖為(wei) 久巴村 攝影:趙耀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從(cong) 食不果腹到2011年人均純收入破萬(wan) 元,再到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237元,靠著實幹精神,久巴村成為(wei) 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圖為(wei) 多布傑 攝影:王淑

  以前,久巴村群眾(zhong) 收入主要來源靠砍伐林木、挖鬆茸等林下資源,西藏自治區全麵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禁止砍伐林木後,“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久巴村村民不知所措,一下陷入到迷惘無助的境地。

  2007年,氣候溫和的久巴村村民開始探索發展種植業(ye) ,在農(nong) 牧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久巴村先後試種了大白菜、西瓜、冬瓜、草莓等果蔬。

  “試種後發現,種植蔬菜瓜果的收入比種植青稞小麥等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要高很多。”多布傑說,2008年村“兩(liang) 委”班子決(jue) 定擴大規模試種草莓,但大規模種植讓村民都非常擔心,誰都不願意在自家賴以生存的土地上做“實驗”。

  “當時,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村民都不願意種。後來,村集體(ti) 決(jue) 定租地,給願意租地的群眾(zhong) 每年給予400斤每畝(mu) 的小麥補助。”多布傑回憶說,這樣才解決(jue) 了當時土地租賃的問題。

  2008年,村集體(ti) 利用爭(zheng) 取到的7萬(wan) 元資金支持,建成了23座簡易溫室大棚,在農(nong) 牧局技術員的指導下開始種植草莓。

  “可喜的是當年種植的草莓大獲豐(feng) 收,種植戶戶均增收2.8萬(wan) 元。”多布傑說,看到豐(feng) 收的村民們(men) 不再觀望。

  2009年,久巴村草莓種植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掛牌成立,合作社吸納16戶貧困戶60多人參與(yu) ;2010年,久巴村實現每戶一座溫室大棚,戶均增收達3萬(wan) 元。

  2011年,久巴村人均純收入破萬(wan) 元。


圖為(wei) 久巴村種植的草莓

  嚐到“甜頭”的村民種植草莓的積極性不斷高漲,經過各級政府的不斷扶持,久巴村草莓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該村的特色產(chan) 業(ye) 。目前,久巴村共有溫室大棚66座,平均每戶擁有2座溫室大棚,每座大棚年均收益3萬(wan) 元。

  2019年,久巴村經濟總收入達670.31萬(wan)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237元。

  “草莓在市場上售賣基本40元一斤,溫室采摘50元一斤。”拉珍說,家裏的2個(ge) 溫室大棚都是媽媽在照料,我在巴宜鄉(xiang) 開茶館也有一份不錯的收入。


圖為(wei) 拉珍 攝影:趙耀

  “現在,不僅(jin) 幾戶數年前搬遷過來的村民在久巴村紮下了根,他們(men) 還想讓他們(men) 的親(qin) 戚也到我們(men) 村來生活。”多布傑說,這就是我們(men) 久巴村發展的魅力。

  得益於(yu) 國家大力度的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眼下的久巴村村民依托草莓過上了甜美生活。目前,久巴村又開始探索性地提供一些旅遊服務,並與(yu) 相關(guan) 旅遊公司開始接觸,以招商引資方式再謀發展新思路。(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賈華加 趙耀 趙二召 )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技興農讓農牧民捧上砸不爛的“金飯碗”

    觀光園麵積1040畝,主要種植車厘子、葡萄、草莓、桃、甜瓜、水果番茄等高附加值水果單品,並通過“一園多區、一鄉多品、一村一品、農超對接”為當地群眾和貧困戶帶來收益。[詳細]
  • “搬出來”的好日子

    image001_副本.jpg
    十年前,白瑪宗吉曾經遭受家暴,身心都受到嚴重傷害,思想觀念落後加上家鄉交通不便,外出務工較為困難,更加深了白瑪宗吉內心的抑鬱和家庭的貧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