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海拔四千二百米之上的家:西藏阿裏牧民進城記

發布時間:2020-07-27 11:34: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55歲的索南益西有著豐(feng) 富的“搬家”經驗。他從(cong) 小生活的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噶爾縣門士鄉(xiang) 門士村是典型的牧業(ye) 村。趕著犛牛和羊群的他,一年又一年的時光就在夏季牧場、秋季牧場以及冬季牧場的三次遷移中度過。

  2017年底,隨著索南益西一家入住噶爾縣康樂(le) 新居易地扶貧搬遷點,他們(men) 再也不用一年挪三次窩了。“易地搬遷前,村裏、鄉(xiang) 裏幹部征求我們(men) 的意見,我第一個(ge) 舉(ju) 手同意搬遷,因為(wei) 想在城鎮生活。”

  近日,索南益西坐在自家陽光房的客廳裏,向我們(men) 講述了他的進城故事。

 
圖為(wei) 索南益西在自家陽光房裏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康樂(le) 新居易地扶貧搬遷點一角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康樂(le) 新居易地扶貧搬遷點玩耍的孩童 攝影:王媛媛

  經過近半年的準備,賣掉了家裏30多頭犛牛和60隻羊,索南益西一家趕在2018年來臨(lin) 前搬入新家。150平方米的兩(liang) 層藏式小樓,樓下5個(ge) 房間裝修成廚房、客廳、洗手間等,樓上沿著走廊分布著5間臥室。

  “剛搬來時,還是有些不適應的。用電要交錢,一個(ge) 月100多元。還有去商店買(mai) 東(dong) 西,一開始不太會(hui) 說漢語,溝通有些不暢。現在都習(xi) 慣了。”

  如今他們(men) 無需考慮水、電、如廁、取暖等生活問題。之前上廁所去屋外、提水打酥油茶、取暖靠牛糞、太陽能連手機充電都滿足不了的電能……過去的生活經曆儲(chu) 存在腦海,化成記憶。

  從(cong) 牧區到城鎮,海拔下降了近600米,索南益西覺得呼吸順暢了些。海拔的降低,也讓他的風濕性關(guan) 節炎得到少許緩解。習(xi) 慣了放牧生活,乍搬進城鎮,閑不下來的他開始在家裏院內(nei) 養(yang) 花種菜,也謀劃著“重啟”茶館生意。

  2002年開始,索南益西入股門士村農(nong) 牧民合作社下的一家茶館,妻子在這裏為(wei) 村民和過往遊客提供藏麵、茶、蓋飯等簡單餐食。進城後,妻子時常在門士村經營茶館,索南益西也打算“二次創業(ye) ”。

  一個(ge) 多月前,他承包了康樂(le) 新居合作社的茶館,取名“聚財藏餐館”,主要經營甜茶、酥油茶、清茶、蓋飯、藏麵等。“去除租金和兩(liang) 名服務員的工資,目前純利潤有1萬(wan) 元左右。”

  平日裏,索南益西要待在茶館收錢看店。在獅泉河鎮工作的小兒(er) 子紮西加布下班後也會(hui) 來幫忙。“吃飯的話,要麽(me) 兒(er) 子做,要麽(me) 在茶館吃,有時候也去外麵吃。火鍋、炒麵、幹鍋這些,香得很!”


圖為(wei) 索南益西的小孫子雍忠尼瑪在陽光房裏玩耍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索南益西的小孫子雍忠尼瑪在陽光房裏擺放的書(shu) 本和學習(xi) 用具 攝影:王媛媛

  隻要不去看店,在家休息,索南益西便會(hui) 盯著小孫子雍忠尼瑪看書(shu) 學習(xi) 。雖然看不懂書(shu) 本上講了些什麽(me) ,但他明白,自己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kui) ,孫子們(men) 絕不能也成為(wei) “睜眼瞎”。

  獅泉河邊、燕尾山下,這個(ge) 搬進來兩(liang) 年多的新家,記錄著無數歡歌笑語。陽光房裏,六盆扡插不久的海棠花吐露芳馨,窗台上一株三角梅與(yu) 之爭(zheng) 豔。索南益西的進城故事,未完待續。(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