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搬出來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發布時間:2020-07-27 11:38: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17年前,由於(yu) 原居住場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這方水土養(yang) 不活這方人。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xiang) 西嘎門巴村的村民從(cong) 林芝市墨脫縣甘登鄉(xiang) 魯古村和果登村搬遷至米林縣,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西嘎門巴村村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全村現有農(nong) 牧民76戶337人,黨(dang) 員42人,勞動力128人,耕地麵積786畝(mu) ,2019年西嘎門巴村人均純收入3.12萬(wan) 元,現金收入3.04萬(wan) 元。


圖為(wei) 西嘎門巴村村民的漂亮房屋 攝影:紮巴旺青

  西嘎村目前有藏族19戶、門巴族21戶、珞巴族36戶,其中藏珞通婚22戶、門珞通婚9戶、門藏通婚6戶,為(wei) 進一步增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手工業(ye) 與(yu) 文化融合發展,促進集體(ti) 經濟長效發展,市、縣配套資金387萬(wan) 元,擴建藏紙加工廠,成為(wei) 集藏紙、藏香、藏門珞木藝產(chan) 品加工、銷售、觀光於(yu) 一體(ti) 的民族工藝品生產(chan) 基地,藏紙廠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分紅5萬(wan) 元,帶動8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4萬(wan) 元。

  為(wei) 有效發展庭院經濟,提高群眾(zhong) 收入,在構建精品村莊的同時兼顧群眾(zhong) 收入提升,采用“公司+村集體(ti) +農(nong) 戶”的模式:公司負責果樹栽培技術指導,村集體(ti) 負責組織引導協調,農(nong) 戶負責澆水、施肥等日常管理。於(yu) 2018年種植車厘子共計2000棵,預計2020年掛果產(chan) 量將達到約6000斤,群眾(zhong) 增收30萬(wan) 元左右。


圖為(wei) 西嘎門巴村製作的藏紙 攝影:趙耀

  村集體(ti) 積極與(yu) 旅遊公司合作,將文化廣場和民俗家庭展示打造為(wei) 特色旅遊亮點,向外來遊客展示西藏民風民俗特色,促進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公司每年給村集體(ti) 分紅5萬(wan) 元,與(yu) 14戶群眾(zhong) 合作家訪,每戶每月分紅3000元;同時雇傭(yong) 剩餘(yu) 52戶每戶1人參與(yu) 節目演出、衛生清掃、交通疏導等工作,每人月工資為(wei) 3000元;文化廣場設置售賣攤位24個(ge) ,主營水果、土特產(chan) 、藏式小吃等,平均每個(ge) 攤位每日銷售額可達100至300元。

  2016年通過土地流轉引入林芝銀豐(feng) 農(nong) 牧科技有限公司,占地麵積共1100餘(yu) 畝(mu) ,投資3.2億(yi) 元,建設集設施農(nong) 業(ye) 區、觀光農(nong) 業(ye) 區、倉(cang) 儲(chu) 物流區、休閑度假區為(wei) 一體(ti) 的智慧生態農(nong) 場,已帶動村集體(ti) 流轉村集體(ti) 土地增收19萬(wan) 元,群眾(zhong) 流轉各戶土地增收70萬(wan) 元;公司長期雇臨(lin) 時工崗位每人每天200元;向銀豐(feng) 農(nong) 牧科技有限公司勞務輸出含車輛、機械,2017年創收500萬(wan) 元,2018年創收300萬(wan) 元。


圖為(wei) 西嘎門巴村民族工藝品生產(chan) 基地 攝影:趙耀

  如今,西嘎門巴村依托林芝機場快速通道、崗派公路便利的交通優(you) 勢和豐(feng) 富的資源優(you) 勢,加快土地流轉、庭院經濟、文化旅遊、民族手工藝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拓寬群眾(zhong) 增收渠道,推動了經濟社會(hui) 健康快速發展,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新利平台 記者/趙耀)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