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守護班公湖的水清岸美
新利平台訊 汽車從(cong)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日土縣城出發後,繼續沿著國道219線行駛約12公裏,連綿山巒間,一片蔚藍映入眼簾。這便是班公湖。
這是一條典型的河道型湖泊,也是一個(ge) 東(dong) 淡西鹹的湖泊。這裏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鳥島,生活著黑頸鶴、藏原羚、棕頭鷗、高原裸裂腹魚等十幾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水天一色間,湖畔的綠草、湖麵或遊弋或滑翔的棕頭鷗點綴其中,為(wei) 這片靈動的水域增添別樣景致。
圖為(wei) 班公湖景色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棕頭鷗在班公湖麵滑翔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棕頭鷗在班公湖麵遊弋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棕頭鷗在班公湖岸滑翔 攝影:王媛媛
為(wei) 了守護這水清岸美,2002年西藏班公錯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批準設立,2004年班公湖國家森林公園批準建立,2007年這裏成立了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班公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下設普古拉龍管理站等6個(ge) 保護管理站點,野保員(濕地保護員)索南達瓦和39名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一道,在班公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監測範圍開展經常性巡護,及時製止非法捕撈、盜取鳥蛋。
在湖麵平均海拔4240米、總麵積56303.22公頃的自然保護區開展巡護並非易事。“大麵積的巡護,即便是開著車,都需要一整天時間。”
時而彎腰在湖邊撿拾垃圾,或守護鳥島上繁衍後代的鳥兒(er) 們(men) ,或保護洄遊產(chan) 卵的魚兒(er) ,或在湖邊維護種植的樹木……12年的風吹日曬,讓索南達瓦一臉黝黑。
“以前湖邊沒有建築物,鳥兒(er) 跟人類很親(qin) 近的。隨著班公湖的名氣越來越大,旅遊的人增多,鳥兒(er) 們(men) 見到人就跑了。通過這些年的巡護,它們(men) 又能在這裏安詳生活了。”索南達瓦說,現在人與(yu) 自然相處越來越和諧了。
圖為(wei) 班公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野保員(濕地保護員)索南達瓦接受記者采訪 攝影:張雪飛
圖為(wei) 黑頸鶴在班公湖岸悠閑漫步 攝影:王媛媛
日常巡邏管護、生態保護修複工程的實施等係列措施,讓班公湖及周邊水質、空氣、土壤、植被等得到明顯改善。2019年西藏自治區環境公報顯示,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jia) 辦法》(試行),班公湖水質總體(ti) 達到Ⅱ類標準。
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的同時,班公湖的經濟效益、旅遊價(jia) 值等進一步提升。2011年以來,當地共計投入資金1220餘(yu) 萬(wan) 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0年6月,日土縣旅遊人次達69567人,旅遊收入達9739萬(wan) 元,旅遊行業(ye) 就業(ye) 人次達652人,其中在班公湖景區就業(ye) 本地家庭子女18人,貧困家庭子女11人,群眾(zhong) 增收19.2萬(wan) 元。
團團雲(yun) 朵懸停藍天,班公湖湖麵微波蕩漾。湖岸藏野驢、黑頸鶴悠閑漫步;湖邊棕頭鷗滑翔遊弋、魚翔淺底。“世界屋脊的屋脊”,人們(men) “不負青山”,也收獲了“金山銀山”。(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海拔四千二百米之上的家:西藏阿裏牧民進城記
55歲的索南益西有著豐富的“搬家”經驗。他從小生活的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噶爾縣門士鄉門士村是典型的牧業村。 [詳細] -
電力天路惠民生:阿裏聯網工程全線貫通
7月26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建設的第四個突破生命禁區、挑戰生存極限的高海拔電網工程——阿裏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全線貫通。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