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則喜”的“致富菇”
新利平台訊 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謝通門縣,藏語意為(wei) “一見則喜”。這是一個(ge) 典型的半農(nong) 半牧縣,縣域東(dong) 西部間、高低海拔間、農(nong) 牧區間自然環境差異大,“十三五”初,這裏的貧困發生率高達23%。
如何讓當地群眾(zhong) 摘掉貧困帽子,是縣政府和援藏工作隊一直思考的問題。在黑龍江省的援助下,當地因地製宜實施了以“珠峰一見則喜”品牌為(wei) 代表的扶貧產(chan) 業(ye) ,探索“園區+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機製,走產(chan) 業(ye) 促脫貧的道路。2019年,謝通門縣實現全縣脫貧摘帽。
2017年,日喀則市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範園區開工建設,探索在謝通門縣生產(chan) 食用菌。
高寒幹燥、沒有經驗,如何才能標準化、規模化生產(chan) 食用菌?建成投產(chan) 以來,園區不斷加強科研技術支撐,多次試錯後攻破技術難關(guan) ,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培育生產(chan) 平菇、香菇、金針菇、金耳、銀耳、杏鮑菇等10餘(yu) 種菌菇。
圖為(wei) 日喀則市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範園區裝袋車間裏工人正在裝袋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日喀則市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範園區培育生產(chan) 的杏鮑菇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日喀則市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範園區出菇棚裏工人正在采摘金耳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日喀則市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範園區包裝車間裏工人正在包裝杏鮑菇 攝影:王媛媛
突破技術瓶頸後,為(wei) 了讓當地群眾(zhong) 受益,園區開始挨家挨戶推廣試種食用菌。在距離園區不到2公裏的達那答鄉(xiang) 政府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31戶人家戶戶都有溫室大棚,種植食用菌。
2019年4月,從(cong) 謝通門縣達那答鄉(xiang) 頂嘎村搬遷至此後,63歲的頓珠旺姆開始種植食用菌。18平方米的溫室大棚由政府出資1100元統一搭建,菌棒由園區發放,食用菌也由他們(men) 收購。過去的1年,家門口溫室大棚裏的平菇為(wei) 她帶來了2000多元的收入。
易地扶貧搬遷點裏,尼瑪普赤也在種植食用菌。500包菌棒整齊擺放在溫室大棚的鐵架子上,角落裏放著澆水用的桶和瓢。“每天早中晚都要澆水,每隔1天就能摘1次平菇。”同頓珠旺姆一樣,尼瑪普赤去年也為(wei) 家庭增收了2000元。
她的丈夫次仁羅布還在園區工作,一個(ge) 月工資有4000元。從(cong) 原來下雨天擔心房子漏雨到入住新居,從(cong) 以前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為(wei) 生到家門口上班,她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圖為(wei) 達那答鄉(xiang) 政府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居民頓珠旺姆在自家溫室大棚裏采摘平菇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達那答鄉(xiang) 政府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居民尼瑪普赤在自家門前 攝影:王媛媛
據悉,2020年上半年,園區累計生產(chan) 各類食用菌700餘(yu) 噸,向當地群眾(zhong) 發放菌棒7萬(wan) 餘(yu) 包,實現銷售額1565萬(wan) 元。目前,園區累計實現勞務帶動196人,人均年增收4.2萬(wan) 元。產(chan) 業(ye) 帶動833戶當地群眾(zhong) 參與(yu) 家庭溫室大棚種植食用菌,實現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經過幾年的探索,園區已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食用菌生產(chan) 領域的“龍頭企業(ye) ”。
從(cong) 培養(yang) 室到出菇棚等環節,一個(ge) 個(ge) 看不見的菌絲(si) 長成食用菌菇。這些食用菌菇不僅(jin) 僅(jin) 是端上餐桌的佳肴,也是當地群眾(zhong) 的“致富菇”。(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在日喀則探尋“最美誌願服務社區”
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最繁華的商業區江洛康薩,傳來了朗朗書聲。[詳細] -
西藏扶貧:易地搬遷圓了安居夢
加曲是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丁青縣尺牘鎮烏巴村村民,結婚分家後因家庭條件差建不起新房,多年來一直在尺牘鎮務工租房住。[詳細] -
西藏青稞有“魔法”:“生命糧”變“致富糧”
種了一輩子地,旦增怎麽也想不到,青稞能“變”出青稞米、青稞麵等多種產品。更想不到,有一天自家地裏種的青稞能在家門口高價售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