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聽十八軍故事 享精神洗禮 傳承老西藏精神

發布時間:2020-08-26 22:00:00來源: 新利平台

  “俗話說‘雀兒(er) 山五千三,飛鳥也難飛過山’。十八軍(jun) 的戰士們(men) 卻說:‘在雀兒(er) 山上,生活勞動在5000米的高度,睡覺是斜坡30度,開水是沸點70度,氣溫是寒暑表零下不夠度,我們(men) 的熱血沸騰到了100度,智慧和力量沒限度’。”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洛隆縣科教文化中心,一位戎裝老人為(wei) 台下三百餘(yu) 名聽眾(zhong) 描述著老十八軍(jun) 翻越雀兒(er) 山時的樂(le) 觀與(yu) 豪情。


圖為(wei) 蘆繼兵作講座 攝影:王茜

  這位老人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理事、十八軍(jun) 後代蘆繼兵。8月20日至23日,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洛隆縣科教文化中心、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昌都市軍(jun) 分區,蘆繼兵先後為(wei) 幹部職工、學生、軍(jun) 人、群眾(zhong) 舉(ju) 辦了以《黨(dang) 性、信仰、奉獻》為(wei) 題的“老西藏精神”宣講報告會(hui) ,千餘(yu) 人共享了這場“精神盛宴”。

  “我是來給大家講故事的。故事講明白了,道理也就講明白了。”講座中,蘆繼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眾(zhong) 多珍貴曆史照片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老十八軍(jun) 為(wei) 維護國家統一、和平解放西藏而奉獻犧牲、可歌可泣的曆史,引起了在座聽眾(zhong) 的深刻思考和強烈共鳴。

  “十八軍(jun) 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一點一點把川藏公路鋪到了拉薩。1953年,在修建怒江大橋時,一名叫劉紀春的戰士不小心掉入剛剛澆築的橋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戰友們(men) 想盡一切辦法也沒能將他救起,隻好流著淚將他築進橋墩,成為(wei) 聳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豐(feng) 碑。”講台前老人慷慨激昂,台下的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三百餘(yu) 名師生感動不已。講座最後,整個(ge) 會(hui) 場回蕩著學生們(men) 的聲音:“好好學習(xi) ,天天向上。傳(chuan) 承紅色基因,有我!”


圖為(wei) 蘆繼兵在報告會(hui) 間隙跟學生交流 攝影:王茜

  “當時,藏族百姓中流傳(chuan) 著一句話‘哈達不用太多,有一條潔白的就夠;朋友不用太多,交一個(ge) 解放軍(jun) 就行’,十八軍(jun) 官兵用真誠、善意的行動得到了藏族人民的信任和愛戴。”聽過這段話語,昌都市軍(jun) 分區的禮堂裏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圖為(wei) 洛隆縣報告會(hui) 現場 攝影:王茜


圖為(wei) 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報告會(hui) 現場 攝影:王茜

  蘆繼兵認為(wei)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任務,應該讓紅色基因血脈永續,一代更比一代好。在座的聽眾(zhong) 中,有援藏幹部表示,將繼承和發揚“老西藏精神”,踐行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繼續建設新西藏。有當地群眾(zhong) 認為(wei) ,這場報告會(hui) 使自己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前輩們(men) 開拓出來的路,後輩們(men) 要越走越好。很多學生表示,想了解更多“金珠瑪米”的故事,以他們(men) 為(wei) 榜樣,好好學習(xi) 建設祖國。(新利平台 記者/王茜)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