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挖掘、整理、宣傳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刻不容緩

發布時間:2020-09-07 19:52:00來源: 新利平台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攝影:查建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句句講到了西藏幹部群眾(zhong) 的心坎上,學習(xi) 之後倍感振奮,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是當代馬克思主義(yi) 在治藏穩藏興(xing) 藏工作實踐中的具體(ti) 體(ti) 現,是指導新時代黨(dang) 的西藏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和根本遵循,其內(nei) 容博大精深,其指導意義(yi) 影響深遠,需要我們(men) 長期學習(xi) 和領會(hui) ,並用於(yu) 指導實際工作。

  研究西藏曆史,離不開中華各民族之間政治的、地理的聯係和文化、經濟的交流,離不開中華民族形成的曆史背景及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國大一統的曆史形成,是與(yu) 境內(nei) 各民族的曆史發展進程相一致的,從(cong) 這一角度看,西藏的曆史不是封閉的,也不是排他性的,更不是單一民族的曆史,而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是敞開胸懷接納各民族文化、文明,又能夠主動融入到中國大曆史的開放性的曆史發展過程。

  藏民族曆史發展悠久。根據曆史資料記載和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西藏就有了人類活動,林芝、山南、聶拉木、定日、紮達、申紮、雙湖和昌都、丁青等地的考古遺址發掘證明,今天居住在西藏自治區的居民,是遠古時代生活在高原的土著部落與(yu) 鄰近的羌族等經過長期融合發展而成的。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高原腹地的土著居民與(yu) 周邊民族有著密切的聯係與(yu) 交往,特別是西藏地區的細石器文化與(yu) 以關(guan) 中、豫西、晉南一帶為(wei) 中心的仰韶文化;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川西和甘南一帶的齊家文化;黃河中下遊及遼東(dong) 半島、東(dong) 海沿岸的龍山文化;東(dong) 北地區的繞河小南山文化以及江南的屈家嶺、青蓮崗文化相共生。隻是由於(yu) 後來氣候變化和自然條件差異等原因,各個(ge) 地區原始社會(hui) 發展不平衡,黃河中下遊和長江流域由於(yu) 自然條件較好,氣候適宜,水源充足,氏族製度發展較快,其他高原、沙漠地區特別是青藏高原發展較慢。這種情況隨著時間推移,越往後越加明顯,即使高原的不同部落之間如象雄、蘇毗、唐犛、多彌、東(dong) 女和雅礱河穀之間發展也不平衡。但是,中國古代各個(ge) 地區原始氏族社會(hui) 的發展是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的,都屬於(yu) 中華民族的曆史範疇。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時期,中國中原地區已進入春秋戰國後期,封建社會(hui) 製度已經成熟,西藏地區才出現被稱之為(wei) “四十四小邦”“十二列國”的古氏族部落群體(ti) 。其中,分布在阿裏地區的象雄部落最為(wei) 興(xing) 盛。當苯教從(cong) 西部地區發展起來後,象雄部落首先成為(wei) 西藏文明東(dong) 向發展的重要力量。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中原地區己進入了秦漢帝國時期,分布於(yu) 現今山南地區的雅礱部落崛起,第一任部落首領聶赤讚普利用雅礱河穀雅魯藏布江流域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肥沃的水土,發展經濟、擴大部落勢力,與(yu) 其他部落開始了統一西藏地區的爭(zheng) 奪。此時的西漢帝國也加強了對西部地區的管理。在青藏高原的東(dong) 部地區即:隴右地區、湟水流域、川西高原設州建府,加強了和西部地區各民族的聯係,其中的羌族勢力一度發展到藏東(dong) 河穀、藏北羌塘一帶。

  公元1世紀至5世紀,前吐蕃各部落的社會(hui) 經濟進一步發展,此時,在藏中的一江兩(liang) 河流域出現了大片的定居村落,村落居民不僅(jin) 飼養(yang) 家畜,而且開墾造田,興(xing) 修水利,引水灌田,燒製木炭,冶煉金、銀、銅、鐵等金屬,農(nong) 業(ye) 文明已在西藏地區產(chan) 生,與(yu) 東(dong) 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逐漸增加。位於(yu) 現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的紮達門士古墓已經發現來自中原的絲(si) 綢和茶葉。當時,由於(yu) 各部落氏族還不相統屬,彼此連年征戰,生產(chan) 力遭到一定的破壞,社會(hui) 經濟發展仍較緩慢。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但此時的民族融合特點各異,發生在蒙古高原、黃土高原、東(dong) 北、華北、長江中下遊平原和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的民族融合急速向更高一級農(nong) 耕文明演進,甚至出現如鮮卑族精英階層強推全民族融合於(yu) 漢族文明的大跨越。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各部族還處在原始部落向奴隸製過渡階段,盡管某些部族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其發展水平相對還比較落後。

  到了唐宋時期,過渡到奴隸製的吐蕃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了質的飛躍。

  吐蕃王朝自第一任讚普開始,各氏族部落相互征戰,互相兼並,經過幾百年的相互爭(zheng) 奪,西藏人民厭倦了戰爭(zheng) ,渴望有一個(ge) 統一的政權。應時代要求,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讚普鬆讚幹布進行了統一各部落的兼並戰爭(zheng) 。公元630年,年輕的鬆讚幹布繼承了王位。繼位之後,他看到貴族勢力和軍(jun) 事首領控製著各自的地盤,互不相讓,必須采取一係列措施將這些勢力平息下去。

  在忠於(yu) 讚普的大臣的謀劃下,他緊緊依靠中小貴族和平民的力量,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統一西藏的戰爭(zheng) 。他首先鎮壓了那些保守貴族的反抗,將西藏地區的政治中心從(cong) 山南的瓊結遷到拉薩,同時,以卓越的軍(jun) 事才能和強大的軍(jun) 事力量,兼並了周圍部落,將山南南部、拉薩、林芝、日喀則、以及藏北的蘇毗部落並為(wei) 一體(ti) ,並與(yu) 象雄聯姻結好,最終使阿裏地區臣服,統一了西藏的主要部分,進而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向奴隸製度的過渡。

  鬆讚幹布統一西藏地區後,采取了一係列政治軍(jun) 事措施,以鞏固新生的奴隸主製度。他首先以軍(jun) 事單位劃分行政區域,確定了文武官製,任命各級官吏;派出具備軍(jun) 事才能的武官駐守各地。同時,著手製定維護奴隸主利益的刑法,加強議事會(hui) 盟製度,強化了讚普的權力。在製定了一係列政治製度後,吐蕃奴隸主開始注重發展遭到戰爭(zheng) 破壞的經濟,建立和完善奴隸製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

  在鞏固了吐蕃奴隸製政權之後,鬆讚幹布著意向周邊拓展勢力,在派人向印度學習(xi) 的同時,更著意於(yu) 向大唐學習(xi) ,向東(dong) 部發展,以進一步在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較好的東(dong) 部地區取得一席之地。而作為(wei) 統轄四方的大唐帝國,在取得對西域諸邦國統治之後,也有把中原文明推向西藏高原的意願,這樣,高原文明和中原文明的交融就成為(wei) 必然。

  公元634年,鬆讚幹布主動派人赴長安與(yu) 唐朝聯係,唐太宗遣官員馮(feng) 德遐予以接待。在當時,以文治武功聞名的唐太宗從(cong) 國家大局出發,為(wei) 建立一個(ge) 包括多民族在內(nei) 的大唐帝國而不懈努力,對於(yu) 周邊各部來朝均予以隆重接待。當鬆讚幹布派到長安的官員到達後,受到了唐宮廷官員的直接照顧。後來,鬆讚幹布得知唐太宗將弘化公主嫁予吐穀渾王為(wei) 妻,又將陽長公主嫁給突厥處羅可汗的兒(er) 子為(wei) 妻,並授予可汗的兒(er) 子為(wei) 左繞衛將軍(jun) ,這使鬆讚幹布遂生羨慕之意,認為(wei) 同是各地蕃王,也應娶公主為(wei) 妻,隨後也派遣臣下帶著大量禮金前往長安求婚。唐太宗沒有馬上應允。鬆讚幹布的臣下害怕回去受到責罰,便謊稱,是吐穀渾王從(cong) 中挑撥離間,使天子改變了主意,即“天子遇我厚,幾得公主”。於(yu) 是鬆讚幹布大怒,派大軍(jun) 攻伐吐穀渾、黨(dang) 項、白蘭(lan) 等部,後又派兵攻入鬆州,聲言此次攻打鬆州完全是為(wei) 迎娶公主,並無他意,他曾經對左右說:“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在鬆州交戰中,鬆讚幹布開始打得比較順手,幾次小勝唐軍(jun) 。後來,唐太宗不斷增兵,吐蕃再難以取勝。見此形勢,許多大臣請鬆讚幹布罷兵返回,甚至有的大臣以自殺力諫罷兵。鬆讚幹布最後幾次均敗於(yu) 唐軍(jun) ,就又派臣下到長安請罪,並向唐太宗言明攻打鬆州不是本意,隻是願娶公主為(wei) 妻。唐太宗從(cong) 團結各民族,鞏固全國統一和穩定的願望出發,同意了鬆讚幹布的請求。

  公元641年,唐太宗命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予鬆讚幹布,鬆讚幹布派大臣祿東(dong) 讚、赤桑央敦前去長安迎接,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在青海湟水一帶築館暫住。當鬆讚幹布得知文成公主從(cong) 長安出發後,便親(qin) 率部眾(zhong) ,千裏跋涉至柏海附近(今青海瑪多一帶)迎接公主,當他見到江夏王後,恭敬謙謙執子婿禮。回到拉薩後,專(zhuan) 為(wei) 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這形象地說明了鬆讚幹布的喜悅心情和以與(yu) 唐朝廷宗室通婚為(wei) 榮的思想。

  鬆讚幹布幾次主動請婚於(yu) 唐太宗並派遣多名青少年赴唐學習(xi) ,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和執著精神,反映了高原文明東(dong) 向發展的趨勢,鬆讚幹布主動執子婿禮的心態也反映了鬆讚幹布視唐蕃為(wei) 一家的願望。

  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僅(jin) 隨同工匠就達600多人,並帶去了中原大量的儒、醫、農(nong) 、工典籍、種籽、器物及釋迦牟尼12歲等身銅像,在與(yu) 鬆讚幹布生活的過程中,兩(liang) 人相濡以沫,同心推動唐蕃親(qin) 誼,使西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加快,呈現出了唐蕃“社稷如一”“和同一家”的大好局麵。在此期間,唐朝的臣工、匠人、佛典翻譯家、轉道吐蕃赴天竺的僧人絡繹不絕,較著名的有王玄策、李義(yi) 表經吐蕃出使天竺,玄照往返吐蕃赴天竺取經等,他們(men) 都得到了鬆讚幹布、文成公主的照顧。

  唐高宗即位之後,鬆讚幹布曾表示,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體(ti) 現了鬆讚幹布對天子的忠誠之心。公元650年,鬆讚幹布去世,唐高宗甚為(wei) 悲痛,如失西蕃之右臂,遂派右武衛將軍(jun) 鮮於(yu) 匡濟詔書(shu) 前往吊祭。鬆讚幹布去世後,唐高宗在唐太宗昭陵前繪製了群臣畫像,將鬆讚幹布排列到突出的位置。

  鬆讚幹布的去世,使西藏地區失去了一位文武雙全的蕃王,此後曾一度出現臣強主弱的局麵。由於(yu) 祿東(dong) 讚家族專(zhuan) 權,四處用兵,唐蕃一度兵戎相加,後來強勢女攝政赤瑪勒脫穎而出,她盡心輔佐三王,力主與(yu) 唐恢複“親(qin) 如一家”的關(guan) 係。據英國學者考證,赤瑪勒是吐穀渾後人,年輕時與(yu) 文成公主交誼甚篤,受文成公主影響,仰慕唐朝文明,她重用吐穀渾貴族坌達延讚鬆,主張蕃、漢、吐穀渾、羌等各族和睦親(qin) 誼,反對保守大臣排斥唐朝文明的狹隘做法,她致力於(yu) 吐蕃穩定,平息貴族製造的內(nei) 亂(luan) ,堅持唐蕃親(qin) 誼,終於(yu) 實現了再娶唐朝公主的願望。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嫁吐蕃,並在其後的歲月裏傳(chuan) 內(nei) 地之民俗,請《左傳(chuan) 》《尚書(shu) 》《毛詩》等儒家經典等。金城公主為(wei) 吐蕃文明發展、促進唐蕃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史載,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像重新迎供於(yu) 大昭寺。這種“謁佛之供”延續至今,她還將內(nei) 地的喪(sang) 葬“七期”祭祀儀(yi) 式引入吐蕃,至今依然為(wei) 藏族人民所謹守。公元821、822年,熱巴堅讚普執政時期,在大臣闡卡貝吉雲(yun) 丹的支持下,分別在長安和拉薩舉(ju) 行了著名的長慶會(hui) 盟,進一步鞏固了“社稷如一”的親(qin) 誼關(guan) 係。

  公元9世紀末,唐朝在農(nong) 民大起義(yi) 中被推翻,大唐帝國被分裂成五代十六國,此時地處西陲的吐蕃也未能幸免,在奴隸屬民的大起義(yi) 中,西藏也陷入四分五裂。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基本上恢複了統一,但與(yu) 之並存的還有契丹、西夏、大理等東(dong) 北、西北、西南等割據政權。此時,吐蕃王的後人唃廝羅崛起於(yu) 藏北和青海一帶,與(yu) 漢、羌、吐穀渾等民族共同建立割據政權,他們(men) 在經濟上以戰馬等物支援北宋,有時共同夾擊西夏。後來宋王朝為(wei) 了褒獎唃廝羅之功,遂封他的三個(ge) 兒(er) 子分別為(wei) 保順軍(jun) 節度使、澄州團練使、嚴(yan) 州團練使。

  從(cong) 唐朝末年至南宋時期,西藏地區正處在由奴隸製向封建農(nong) 奴製過渡的時期,由於(yu) 吐蕃奴隸製的崩潰,西藏地區300多年沒有一個(ge) 統一的政權,大小封建領主各據一方,為(wei) 了自身的利益而爭(zheng) 戰不已,一部分封建領主為(wei) 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yu) 佛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另一部分封建領主為(wei) 了鞏固世俗政權,排斥佛教在世俗政權中的地位。

  吐蕃王朝崩潰後的分裂割據時期,佛教在西藏迅速發展。當時,最著名的有噶當、薩迦、噶舉(ju) 等派,11世紀中葉以後,又形成寧瑪、希解、覺域、覺囊等派。各教派林立,互不統屬,雖各有所依持的世俗政權,但誰也沒有力量將混戰分裂的西藏統一起來,於(yu) 是,西藏各派匯入元代統一全國的大潮流中已成為(wei) 必然。

  這段曆史說明,西藏地方政權無論是整合一統還是派別林立互不統屬,其曆史都與(yu) 中國境內(nei) 各民族的曆史活動相關(guan) 聯,都離不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即使在吐蕃最強盛的時候,其內(nei) 部也是由許多個(ge) 民族組成,有的民族上層在統治集團中起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如吐穀渾的貴族在吐蕃興(xing) 盛時期往往擔任吐蕃的重要官職。當然,這些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不單單體(ti) 現於(yu) 曆史文字記載當中,更重要的是體(ti) 現在西藏各族人民的曆史活動之中,包括考古挖掘與(yu) 研究成果、自然地理演變、流落於(yu) 民間的諸多實物等等,挖掘這些史實任重而道遠。著手挖掘、整理和研究這些曆史史實與(yu) 材料,必須著眼於(yu) 中國統一曆史格局形成的必然,中華民族曆史形成的政治、地理、文化、經濟因素,在中國大曆史格局中審視和研究諸多的曆史材料。

  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審視、鑒別、學習(xi) 西藏地方史,深入挖掘、整理、宣傳(chuan) 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深入研究西藏與(yu) 祖國關(guan) 係史。和平解放西藏以來,西藏乃至全國的曆史學、藏學專(zhuan) 家們(men) 在這些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如已經仙逝的任乃強、東(dong) 嘎·洛桑赤列、柳陞祺、恰白·次旦平措、王輔仁、王堯、祝啟源、黃灝、姚兆麟、伍昆明等先生,仍在奮力筆耕的顧祖成、陳慶英、平措次仁、任新建、何宗英、巴桑旺堆、周潤年、巴桑羅布、張雲(yun) 、喜饒尼瑪、趙心愚、霍巍、石碩、次旦紮西等先生,另外還有一大批考古專(zhuan) 家學者和研究曆史的中青年學者,他們(men) 作為(wei) 後起之秀已經擔起了西藏地方曆史研究的責任。上述同仁所挖掘、整理、研究的曆史成果有一部分體(ti) 現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nei) 容,還有一部分重點介紹、宣傳(chuan) 了西藏地方與(yu) 祖國關(guan) 係史,進而為(wei) 曆史教育和曆史宣傳(chuan) 提供了豐(feng) 富的曆史知識,也有較大部分屬於(yu) 考據、考古學術範疇,這些學術大家的貢獻已為(wei) 學界和社會(hui) 所熟知。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新時代對曆史學習(xi) 、研究、宣傳(chuan)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豐(feng) 富的社會(hui) 實踐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求史學界、藏學界不斷推出創新成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特別強調:“要深入開展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教育,深入開展西藏地方和祖國關(guan) 係史教育,引導各族群眾(zhong) 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這一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意義(yi) ,對增強西藏各族各界的“五個(ge) 認同”有著非常現實的作用。而挖掘、整理、宣傳(chuan) 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zhong) 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ti)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這就需要史學界、藏學界同仁以新的精神麵貌、新的思維方式、新的行動姿態認真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話的深刻內(nei) 涵,在新的時代承擔起挖掘、整理、宣傳(chuan) 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的重任,深入研究、編寫(xie) 、推介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導下形成的曆史成果。(新利平台 特約撰稿/車明懷 作者係西藏社會(hui) 科學院原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