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的爺爺:一位抗美援朝老兵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連年的戰亂(luan) 又遇上匪患橫行,西北一帶的老百姓遭受著饑餓、貧窮、死亡的威脅,生活十分艱辛,1933年出生的爺爺剛好經曆了這段難忘的苦難生活。
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老百姓的日子逐漸好轉,人們(men) 重新對生活燃起希望,臉上洋溢起笑容。朝鮮戰爭(zheng) 爆發後,以美國為(wei) 首的侵略者,將戰火燒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門口。
苦難的舊生活曆曆在目,幸福的新生活來之不易。1951年6月,年僅(jin) 18歲的爺爺在祖父母的支持下,積極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正式成為(wei) 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西北軍(jun) 區的一名戰士。他跟戰友在鄉(xiang) 親(qin) 們(men) 鑼鼓喧天的歡送下,胸前戴著大紅花,背起行囊,從(cong) 西北小山村出發,跟隨部隊前往東(dong) 北丹東(dong)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硝煙彌漫的戰場。
奶奶說,爺爺從(cong) 戰場回來後,很少談及他在抗美援朝期間的經曆。爺爺在我不到3歲時就去世了,他參加抗美援朝的一些往事隻能從(cong) 奶奶的轉述及他遺留下來的兵役證、立功證書(shu) 、榮譽勳章……中粗略得知一二。
抗美援朝期間,爺爺在部隊光榮加入了共青團,識字讀書(shu) 學習(xi) 文化,在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而這些,爺爺從(cong) 不曾向任何人提起。
抗美援朝期間,爺爺擔任90火箭筒射手,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讓他的雙耳神經受損,導致聽力嚴(yan) 重下降。
聽奶奶說,爺爺偶爾一次提到往事,說那時生活異常艱苦,他們(men) 在陰暗潮濕的山洞有時一待就幾個(ge) 月,吃不飽穿不暖是家常便飯,看到一同參軍(jun) 的老鄉(xiang) 在身邊倒下時,隻能一個(ge) 人抱頭大哭。
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後,爺爺響應國家號召,從(cong) 部隊轉業(ye) 到地方,投身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後來,為(wei) 了方便照顧家中年邁體(ti) 弱的祖母,爺爺放棄了城市穩定的工作,回到村裏成為(wei) 一名普通的農(nong) 民。
爺爺是一名可敬的軍(jun) 人,他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影響著自己的兒(er) 女及整個(ge) 家族。從(cong) 爺爺那裏,我們(men) 傳(chuan) 承最多的是熱愛國家、樂(le) 於(yu) 奉獻、仁愛孝廉的品格。深受爺爺的熏陶,大伯成年後毅然選擇了參軍(jun) ,要成為(wei) 跟爺爺一樣的軍(jun) 人。
如今,爺爺已去世31年了。31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是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我想對爺爺說:“如今,山河無恙,國富民強,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感謝你們(men) 的付出與(yu) 守護。我們(men) 會(hui) 賡續老一輩傳(chuan) 承下來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接力守護好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新利平台 通訊員/邵利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抗美援朝70周年】定格英雄精神以磅礴力量推進偉大事業
氣壯山河,忠魂不滅。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詳細] -
【抗美援朝70周年】銘記•致敬•奮鬥 為奪取新時代偉大勝利再出征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70年前,首批入朝官兵中的一名指導員寫下了這首出征詩,短短幾十字,卻成為新中國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