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北故事】綠色“天路”寫傳奇

發布時間: 2021-01-19 13:21:00 來源: 新利平台

  從(cong) 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到蒼茫遼闊的藏北高原;從(cong) 綠樹成蔭的戈壁綠洲,到生機盎然的羌塘草原;從(cong) 遊人如織的青海湖畔,到牛羊成群的當雄濕地……當你乘坐京藏列車時,一定會(hui) 被青藏鐵路沿線呈現出的一派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所打動。


圖為(wei) 一列車正奔馳在藏北高原的“天路”高架橋上(唐召明2016年5月15日攝)

  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全長1142公裏,而多年凍土地段有550公裏,尤其是藏北高原沿線人煙稀少、氣候變化無常。當年,鐵路建設曾麵臨(lin) 著生態脆弱、多年凍土、高寒缺氧三大技術難題。

  在青藏高原逐步隆起的漫長過程中,這裏生成了草甸、濕地、凍土、荒漠構成的獨特高原生態係統。同時,這裏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

  上世紀90年代,我國科學家再次證實,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區,即西藏自治區與(yu) 青海省結合部廣袤的藏北高原,覆蓋著厚厚的凍土層。這裏棲息著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岩羊、盤羊、黑頸鶴、藏雪雞、斑頭雁等珍禽異獸(shou) 。這裏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生態環境脆弱。人類在這裏任何不當行為(wei) ,都會(hui) 給生態係統帶來凍土融化、土壤沙化等影響。60年前鏟去一鍬草皮,至今仍是一個(ge) 土窩難以恢複。在那曲,種活一棵樹可獎勵30000元,半個(ge) 多世紀過去了,一輩又一輩人的努力,卻因為(wei) 受環境限製而收效不大。


圖為(wei) 藏北高原上,一座以橋代路的“天路”特大高架橋(唐召明2008年4月4日攝)

  藏北高原,在藏語裏稱為(wei) “羌塘”。這裏棲息著的藏羚羊,每年春夏季都會(hui) 大規模由南向北長距離遷徙,五道梁至楚瑪爾河一帶是必經之路。為(wei) 了保證藏羚羊自由遷徙,青藏鐵路在這裏設立了四處野生動物通道。其中長11.7公裏的清水河特大橋和長4公裏的楚瑪爾特大橋,采取“以橋代路”形式設計動物通道,供野生動物通過。

  乘坐“天路”列車,通過藏北高原時,我喜歡從(cong) 車窗遠望。因為(wei) 這片鐵路依傍著青藏公路的廣袤高原草甸地區,不僅(jin) 能看見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等野生動物;還能看到清水河、楚瑪爾河、秀水河、長江源等江河上的特大橋。這些蜿蜒而上的特大橋以橋代路,在很好地保護凍土和草原綠地的同時,也為(wei) 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在這一帶棲息和遷徙提供了保障通道。

  2014年5月28日,我帶著剛結束“小升初”考試的兒(er) 子,同現任北京鐵路客運段工會(hui) 主席王博軒,護送著由北京鐵路客運段、新華通訊社北京分社、北京府學小學、羊坊店第五小學及北京愛心人士所捐助的5000多冊(ce) 圖書(shu) ,乘京藏列車前往藏北那曲縣(現改為(wei) 色尼區)建立“愛心書(shu) 屋”。


圖為(wei) 藏羚羊正在通過“天路”野生動物通道自由遷徙(唐召明錄像照片)

  第一次進藏的兒(er) 子與(yu) 許多旅客拿著相機不時地驚呼,原來他們(men) 隔著車窗拍攝到了藏羚羊、藏野驢和藏原羚等野生動物在可可西裏一帶悠閑吃草的照片。至於(yu) 我在過去幾年間在火車上拍攝到的野生動物那就更多了,大凡留意總能見到野生動物。

  當列車沿著美麗(li) 的錯那湖前行時,人們(men) 會(hui) 發現,這是一個(ge) 最靠近鐵路的湖。當初,修建鐵路時,建設者為(wei) 了不破壞它的景觀,施工時小心翼翼,連汙水都沒有排進湖裏。所以,今天看到的錯那湖,完全是原生態的。

  圖為(wei) 為(wei) 保護藏北高原上的生態植被,中鐵五局職工同藏族群眾(zhong) 一起,將修“天路”處的草皮移走,養(yang) 植在旁邊。待日後鐵路修通後,再將它移植到鐵路路基的邊坡上(唐召明2003年攝)

  在2003年鐵路施工現場,我曾看到,建設者在湖邊移植草皮5萬(wan) 多平方米。原來的移植草皮區是一片荒涼的沙土地,經過草皮移植,這裏的綠草同藍色的湖水連成一片,被譽為(wei) “鳥類大熊貓”的黑頸鶴也經常光顧這裏。今天的錯那湖波光粼粼,一灣碧水就像鏡子一樣鑲嵌在這片高原草場上,讓人心曠神怡。

  青藏鐵路旅客列車設有集汙器、集便器,集中收集排放的汙水汙物。青藏鐵路在格拉段一共設置了15個(ge) 汙水處理站點,確保汙水和汙物達標排放。同時,對沿線站區、列車上產(chan) 生的垃圾等固體(ti) 廢棄物分類收集,集中處理。

  北京鐵路客運段副段長王長元原是京藏車隊第一任隊長,跑過上百趟拉薩。他曾對我說,所有進出西藏的旅客列車車廂均采用了集水和集便裝置,汙物箱的容積可以滿足連續運行42小時無須排放的要求;而汙水箱可連續運行18小時無須排放。與(yu) 之相配套,在幾個(ge) 經停大站使用真空吸汙車進行集中排汙。

  圖為(wei) 全部為(wei) 密封車窗,以防旅客投擲雜物。在通過藏北高原時,一位餐車人員正在整理餐桌(唐召明2014年攝)

  列車上安裝了專(zhuan) 用的生活垃圾壓縮機來處理廢棄物,保證沿途不受汙染。乘務員將車廂內(nei) 的垃圾收集之後,經過壓縮機處理裝袋,然後在指定的車站卸載。同時,列車的車窗也經過專(zhuan) 門的設計,在保證空氣流通的同時,能夠有效防止垃圾被遺棄到車外。

  有人說,如果沒去過西藏就不算見到過真正的藍天白雲(yun) ,它讓去過的人流連忘返,又讓沒有到訪的人心馳神往。現在乘坐火車,可以領略高原神奇的藍天和白雲(yun) ,領略高原的冷峻和蒼涼,還有高原鐵路兩(liang) 旁過去少見的高立式沙障、石方格沙障,以及像守護士兵一樣的約兩(liang) 米高、碗口粗的一排排凍土散熱棒等現代新技術。


圖為(wei) 一列車正在通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路”——唐古拉火車站(唐召明2014年攝)

  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實行定點取沙,沿線生態環境保持相當完好。前些年,國家環保總局在對青藏鐵路多次檢查後得出這樣的結論:青藏鐵路開通至今,沿線凍土、植被、濕地、自然景觀、江河水質等都得到了有效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沒有受到明顯影響。

  2008年,青藏鐵路格拉段獲得“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成為(wei) 我國首次為(wei) 生態保護領域頒發的國家級最高獎項。如今,“天路”沿線風景依舊獨好。(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