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典角村廣場上,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典角村所在的紮西崗鄉(xiang) 是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噶爾縣唯一邊境鄉(xiang) ,位於(yu) 阿裏地區西北部,典角村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這裏高寒缺氧,自然條件較為(wei) 惡劣。
圖為(wei) 典角村一組村民新居 攝影:王媛媛
1959年由於(yu) 曆史原因,典角村僅(jin) 剩三戶群眾(zhong) 。1984年獅泉河加木村的嘎瑪次仁一家和其他四戶搬遷到典角村。兩(liang) 年後,有三戶相繼離開搬回了加木村,隻有嘎瑪次仁和妹妹一家留下。1988年,噶爾縣開始從(cong) 獅泉河鎮動員群眾(zhong) 遷居至典角村。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典角村共有51戶174人。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邊穩藏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在黨(dang) 中央的特殊關(guan) 心關(guan) 懷下,這個(ge) 昔日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村落發生蛻變,如今邊境鞏固、經濟發展、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的典角村成為(wei) “全國文明村鎮”“自治區邊境示範村”。
圖為(wei) 原典角村群眾(zhong) 住房 翻拍:賈華加
“在黨(dang) 的惠民政策下,邊民的住房條件、基礎設施建設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典角村第一書(shu) 記索南次仁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村裏的變化是日新月異。
2011年以前,該村缺電缺飲用水、通信不暢通、交通道路不便,生活衛生條件相對比較落後。2011年,典角村實施無電鄉(xiang) 村光伏電站50套項目,村民用上了清潔的照明設施,2012年,典角村村民們(men) 告別了低矮的土坯房,住進了寬敞明亮、設施功能齊全的別墅式新房。村內(nei) 還先後建設了村民活動廣場、籃球場、街道路燈、公廁、垃圾填埋場等基礎設施。2017年,典角村一組的小康村建設項目再次開工建設,現在群眾(zhong) 已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別墅”。
圖為(wei) 索南次仁介紹典角村獲得的榮譽 攝影:王淑
“2017年典角村被評為(wei) 全國文明村鎮,2020年經複查合格,繼續保留了典角村全國文明村鎮的榮譽稱號。”索南次仁說,這就是對典角村幹群關(guan) 係、村容村貌、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思想道德風尚等最大的肯定和褒獎。
高處俯瞰典角村,村內(nei) 建築組成了上下排列的“八一”二字,醒目地矗立在中印邊境線上。
“除了農(nong) 牧業(ye) 、副業(ye) 收入外,村民可以享受到的各種政策性補助每人每年有1.5萬(wan) 元左右。”索南次仁說,典角村農(nong) 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義(yi) 務教育階段入學率100%。
圖為(wei) 村民舉(ju) 辦文藝活動 被采訪者供圖
如今,在邊境小康村建設的帶動下,生活幸福的典角村村民們(men) 都願意紮根在邊陲,在這裏放牧生活,守衛國土。對他們(men) 來說,放牧既是巡邏,巡邏也是放牧。
“家家是哨所,放牧是巡邊。”索南次仁告訴記者,黨(dang) 和政府無微不至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更加堅定了典角村村民放牧守邊的信心和決(jue) 心。
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已成為(wei) 典角村村民的自覺行動。
圖為(wei) 黨(dang) 員重溫入黨(dang) 誓詞 被采訪者供圖
走在在典角村平整的村道上,路旁一株株樹木在風中搖曳,像是在給每一位來到這裏的人訴說典角村的巨變和一代代典角人堅守國門的故事。(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賈華加 王媛媛 趙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