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4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和西藏民族大學聯合主辦、西藏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yu) 西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所承辦的首屆“西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討會(hui) ”在西藏民族大學舉(ju) 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西藏脫貧鞏固拓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主題,展開交流研討,闡述了關(guan) 於(yu) 西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獨到見解,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的思想觀點互相交流、融合、碰撞。
西藏實現脫貧摘帽具有三個(ge) 層麵的文明增量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教授鄭新業(ye) 認為(wei) ,深度貧困集中連片的西藏實現脫貧摘帽,具有三個(ge) 層麵的文明增量:很多發展中國家看到我國西藏地區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增強了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信心,這對世界文明來說,是一個(ge) 增量;我國脫貧攻堅在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上,把整體(ti) 富裕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這對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探索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貢獻,對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來說是一個(ge) 文明增量;在我們(men) 華夏文明的曆史上,脫貧攻堅基本上解決(jue) 絕對貧困問題,這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曆史上第一次實現,是華夏文明的一個(ge) 增量。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日喀則地區行署副專(zhuan) 員餘(yu) 成群認為(wei) ,脫貧攻堅以來,西藏人民在海拔最高、地理區域最特殊、生態環境最脆弱、資源稟賦最缺失、進步曆史最短促、區域經濟最滯後的“世界第三極”上,牢牢把握“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實現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脫貧摘帽奇跡,跟上了全麵小康的步伐,為(wei) 偉(wei) 大的中國扶貧成就和減貧事業(ye) 增添了“西藏樣板”,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和西藏特殊區情的有效結合,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扶貧開發理念和“扶貧組合拳”的貧困綜合治理的有效融合。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要圍繞核心實施“四輪驅動”
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劉金龍認為(wei) ,西藏自治區廣大農(nong) 牧區中低收入群體(ti) 規模大、收入結構不合理,易致貧易返貧因素複雜,鞏固拓展難度很大,製定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一定要冷靜再冷靜,要堅持從(cong) 西藏的實際出發,圍繞核心實施“四輪驅動”,即以構建黨(dang) 在農(nong) 村基層政權全麵執政為(wei) 核心,“四輪”就是政府機製、市場機製、社會(hui) 機製和社區機製共同發揮作用,旨在建立一個(ge) 係統性、綜合性的治理體(ti) 係,有效推動政府管理和服務下沉到基層,貼近人民的生產(chan) 和生活,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要相信市場是實行資源配置的決(jue) 定性力量,激發社區原生動力,努力形成以鄉(xiang) 村法治為(wei) 準繩,以村民自治為(wei) 主體(ti) ,以鄉(xiang) 村德治為(wei) 基礎,充分發揮社會(hui) 組織和市場組織作用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
西藏自治區扶貧辦政策法規處處長蒲正學係統地闡述了西藏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現實路徑。他認為(wei) ,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存在三個(ge) 相同點:目標相同,政策方向相同,責任機製相同。同時也存在一定差異:脫貧攻堅屬“戰役”,是為(wei) 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發起的一次集中性、階段性的攻堅戰,具有緊迫性、突擊性、局部性和特殊性的特點;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戰略”,是長期性、可續化、常態化的課題目標,具有漸進性、持久性、整體(ti) 性、綜合性特征;脫貧攻堅圍繞的是貧困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麵對所有農(nong) 牧區;脫貧攻堅標準是脫貧,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標準是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在脫貧攻堅戰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共同點上要傳(chuan) 承好做法,在差異點上要創造新措施,建立和完善防返貧監測預警機製,將單純針對貧困人口的特惠政策,轉變為(wei) 對鄉(xiang) 村低收入群體(ti) 的常態化扶持政策,逐步弱化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差異,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西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必須依賴於(yu)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
四川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健康人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唐柳認為(wei) ,西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必須依賴於(yu)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並從(cong) 動力、本質、路徑三個(ge) 方麵提出了促進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特別提出將大數據智能融入西藏產(chan) 業(ye) 發展,整合西藏產(chan) 業(ye) 數據資源,推動產(chan) 業(ye) “活絡聯通”,用數據資源把握發展脈搏,構建合理的一二三產(chan) 業(ye) 協調發展生態,推進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
東(dong) 北林業(ye) 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謝延軍(jun) 認為(wei) ,產(chan) 業(ye) 引領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根本,而振興(xing) 的難點在山區。他介紹了農(nong) 林生物質資源對於(yu) 鄉(xiang) 村發展的意義(yi) ,農(nong) 林生物資源不僅(jin) 是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治理的重要保障,而且能夠助力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是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保障。
西藏農(nong) 牧學院食品學院副院長、教授、國家萬(wan) 人計劃獲得者、西藏藏藥材研究首席專(zhuan) 家蘭(lan) 小中就藏藥產(chan) 業(ye) 如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建議藏藥開發種植不能跟風,不能選擇沒有優(you) 勢的品種,盡量少選擇外來品種,不選沒有技術支撐的品種。要選擇既能滿足藏藥生產(chan) ,也可觀賞、食用的有多重價(jia) 值,可綜合開發利用的品種,實現藏藥材開發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觀光農(nong) 業(ye) 、休閑康養(yang) 、生態環境治理的巧妙結合,綜合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西藏民族大學教授狄方耀認為(wei) ,我國西藏與(yu) 南亞(ya) 各國間有著漫長的邊境線,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邊境一線的各族群眾(zhong) 一個(ge) 也不能少。要通過發展產(chan) 業(ye) 的方法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創造更豐(feng) 富的物質產(chan) 品和精神產(chan) 品,傳(chuan) 承文化,發展邊貿。同時,西藏邊境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必須是在“固邊”前提下的“興(xing) 邊”,將國家的邊境安全與(yu) 當地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群眾(zhong) 富裕緊密結合,相互促進。
重塑合作機製,加大教育扶貧
中國人民大學校辦副主任、法學院副教授宋彪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廣度、深度、難度等方麵遠遠大於(yu) 脫貧攻堅。因此,應延續“五級書(shu) 記抓鄉(xiang) 建”的體(ti) 製機製,有條件的采取政府職能嵌入鄉(xiang) 村治理,從(cong) 政策性層麵重塑東(dong) 西部協作合作機製,繼續實施“四不摘”幫扶體(ti) 製,積極建構“同一目標、分類施策、多元並存、共同發展”的治理體(ti) 係。
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劉金龍認為(wei) ,西藏需要挖掘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現代元素,勇敢地拋棄與(yu) 現代性不相宜的因素,構建麵向現代性的西藏鄉(xiang) 村文化,使健康飲食、合理消費理財、熱愛學習(xi) 、崇尚科學、尊重法製的意識等紮根在農(nong) 牧民心中。建設一支愛農(nong) 村、愛農(nong) 業(ye) 、懂農(nong) 牧民、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隊伍,盡可能留住鄉(xiang) 村學校,改善鄉(xiang) 村教育條件。
四川大學中國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卓認為(wei) ,西藏基礎教育整體(ti) 比較落後,區域發展存在特殊性,教育扶貧具有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但是教育扶貧是消除和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根本措施,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保障。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在人才,要在全國教育係統組團式援藏促進西藏教育發展的基礎上,完善教育扶貧多元主體(ti) 互動機製,完善可持續的教育扶貧幫扶模式,完善教育扶貧政策的協同保障機製,全麵促進西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社會(hui) 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利平台 通訊員/陳航行 李翔煦 劉曉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