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拉林鐵路,聽他們說

發布時間:2021-06-26 21:21: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拉林鐵路通車了!”“複興(xing) 號上高原了!”6月25日,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拉林鐵路”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熱屏詞。

  當日10時30分,拉薩開往林芝的D2021次動車組列車鳴笛風響,從(cong) 拉薩火車站駛出。標誌著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薩至林芝鐵路(以下簡稱“拉林鐵路”)通車運營,複興(xing) 號列車實現對31個(ge) 省區市的全覆蓋。

  飛馳在“地球第三極”的“國槐綠”,車窗外,映著濤濤江水、葳蕤樹木;藏式民居、國旗飄揚。車窗內(nei) ,拉林鐵路的設計方、建設施工方、運營方、沿線居民群眾(zhong) 等代表不時望著窗外的風景,不時聊著彼此見證的拉林鐵路。言語間,盡是激動、自豪,讓我們(men) 走近他們(men) ,聽聽他們(men) 說拉林鐵路。


圖為(wei) 6月25日拉薩開往林芝的D2021次動車組列車停靠在拉薩火車站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6月25日乘坐拉薩開往林芝的D2021次動車組列車的乘客與(yu) 複興(xing) 號合影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6月25日拉薩開往林芝的D2021次動車組列車抵達山南,當地群眾(zhong) 手捧哈達歡迎 攝影:王媛媛

  設計者說:三代人終將藍圖變現實

  “從(cong) 設計上說,中鐵二院上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川藏鐵路前期工作,到我這是第三代了,終於(yu) 把藍圖變成了現實。”言語間,中鐵二院拉林鐵路項目設計總體(ti) 何娘者頗為(wei) 激動。

  拉林鐵路位於(yu) 青藏高原岡(gang) 底斯山與(yu) 喜馬拉雅山之間的藏東(dong) 南穀地,地勢起伏跌宕,山勢異常陡峭,90%以上的線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集中了強岩爆、風積沙、高地溫、冰磧層等複雜地質災害,給設計施工均帶來很多困難。

  “拉林鐵路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就是繞避絕大部分滑坡等不良地質。”何娘者同時介紹,作為(wei) “開路先鋒的先鋒”,從(cong) 2010年4月進藏至今,他已經在藏11年,經曆過許多困難和危險。

  “當時選線時,很多地方都是無人區。像桑日縣到加查縣40公裏的無人區,隻有徒步走進去。”隻有人到了,才能準確勘測橋位、隧道口等關(guan) 鍵點的位置。

  在設計車站站房的過程中,設計者們(men) 將選線時見過的山水人文融入其中。“我們(men) 就是‘一站一景’,融入民族文化特色。比如山南站是‘人文山南’的理念,林芝站是‘山水林芝’的理念。”

  曆經艱辛,今朝通車,何娘者感到非常自豪。“藍圖變現實,許多人都在付出。能夠在我國建成這麽(me) 複雜的工程,我感到很榮幸。”


圖為(wei) 2020年10月拍攝的嘎拉山隧道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2020年6月建設中的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 攝影:王媛媛

  建設者說:橋隧比高達75%中的困難

  75%是拉林鐵路全線隧道和橋梁占線路的總長比。

  起自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經山南市到達林芝市區的拉林鐵路,全長435.48公裏。其中,共建設隧道47座,全線橋梁共計121座。

  西藏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李永亮從(cong) 隧道和橋梁建設中,一一道明拉林鐵路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和困難點。

  ——嘎拉山隧道。有著700米長的風積沙帶,是典型的風積沙隧道。隧道施工,講究“怕軟不怕硬”。試想,從(cong) 沙丘裏打隧道,難度得多大。

  建設者反複試驗探索,創造了“淺處明挖、修洞回填,深處旋噴、超前支護”的先進施工法,形成了風積沙隧道施工的成套技術和風積沙隧道洞外延伸區域防風固沙技術,成功穿越風積沙地段。

  ——桑珠嶺隧道。這是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另一難點。“2017年施工時,隧道最高地溫達到89.3℃,人體(ti) 危害極大。”

  建設者研發出耐120℃高溫爆破炸材,推廣水壓爆破技術,成立了製冰作業(ye) 班組24小時製冰、存儲(chu) 、搬運,采用“四進一出”布置軸流通風機24小時通風,安裝自動噴淋係統降低洞內(nei) 溫度,利用灑水車對爆破後裸露的岩麵、炮碴進行灑水降溫。通過創新運用綜合降溫技術、隔熱技術,建成了這一世界上罕見的高地溫鐵路隧道。

  ——巴玉隧道。全長13073米,岩爆段落占全隧94%,是典型的強岩爆隧道。“簡單講,岩爆就是開挖隧道時,岩石因為(wei) 強大的地應力而釋放,爆裂並彈射出來。這樣的情況下施工,人員心身都有很大的壓力。”

  經過不斷實驗,建設者采用微震監測技術和超前鑽孔、高壓水釋放岩石應力、約束限爆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施工風險,實現了隧道安全貫通。

  ——江木拉隧道。典型的軟岩大變形隧道。在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yu) 施工現場實際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超前預加固+徑向加固+剛性支撐+斷麵優(you) 化”的主被動綜合變形控製技術,有效抑製了軟岩隧道變形,為(wei) 現場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藏嘎隧道。典型的富水冰磧層隧道。通過踏勘研究,對富水地段采取帷幕注漿、無水地段采取“大管棚+超前小導管及周邊小導管注漿+型鋼拱架支護相結合”的措施,加強超前支護及洞內(nei) 防排水措施,強化初支、基底處理方案等措施,有效保證了冰磧層段隧道施工安全及進度。

  ——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位於(yu) 山南市桑加大峽穀藏木水電站上遊庫區,全長525.1米,主跨430米,橋址海拔3350米,橫跨水深66米的雅魯藏布江。橋址處於(yu) 自然坡度15°~75°斜坡上,山高穀深,水流湍急。

  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創造了世界同類型鐵路橋梁海拔最高(海拔3350米)、鋼管拱跨度最大(主跨430米)、主拱鋼管直徑最大(鋼管直徑1.8米)、鋼管拱單根管內(nei) 混凝土頂升方量最多(單根管內(nei) 混凝土頂升方量1022方)的四個(ge) “世界第一”。

  研發者說:研製新產(chan) 品技術亮點多

  “作為(wei) 複興(xing) 號高原雙源動力車具體(ti) 研發者之一,開上高原的複興(xing) 號有著許多技術亮點。”中國中車科學家、中車株機公司副總工程師、高原動集電力動車技術總監樊運新說。

  “所謂雙源動力,即一端是電力動力牽引,一端是內(nei) 燃動力車,可以實現有電區和無電區、電氣化和非電氣化的貫穿運行。”內(nei) 燃、電力動力車兩(liang) 端分置的創新組合模式讓高原行車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更大提升。

  此外,考慮到拉林鐵路隧道較多,動車組在進入隧道時,壓力波的改變會(hui) 給乘客造成耳鳴等不適,增設了壓力波保護裝置。與(yu) 此同時,動車組車廂內(nei) 采用彌散和分布式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一體(ti) 化供氧,可連續提供充足氧氣。

  “複興(xing) 號”說:坐上動車遊西藏不是夢

  拉林鐵路開通運營,複興(xing) 號高原內(nei) 電雙源動車組同時上線運營,曆史性地實現對31個(ge) 省區市的全覆蓋。坐上動車去拉薩、山南、林芝等地成為(wei) 觸手可及的當下。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集團”)機輛部技術處高級工程師肖孝軍(jun) 介紹,複興(xing) 號高原內(nei) 電雙源動車組的研製運用,是國鐵集團組織中國中車、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國內(nei) 相關(guan) 企業(ye) 、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組合創新和專(zhuan) 項技術突破的方式,針對高原鐵路運營條件,專(zhuan) 門研製生產(chan) 的一款複興(xing) 號動車組新產(chan) 品。

  複興(xing) 號高原內(nei) 電雙源動車組兩(liang) 端分別編掛電力動力車和內(nei) 燃動力車,中間編掛拖車,編組為(wei) 12輛,設一等、二等和商務車廂,載客量755人,最高運營時速160公裏,最高運行海拔5100米,能適應高海拔、連續長大隧道環境,可跨電氣化和非電氣化線路貫通運用。

  在複興(xing) 號高原內(nei) 電雙源動車組研製過程中,國鐵集團充分發揮行業(ye) 引領作用,打通造、修、管、用各環節,組建聯合研製團隊,全麵主導技術設計、難點攻關(guan) 、工藝提升、質量控製及生產(chan) 協調等工作,確保了該動車組按計劃進度研製投用。


圖為(wei) D2021次動車組上的列車員 攝影:王媛媛

  運營者說:首發列車我參與(yu) 我見證

  “我很榮幸,也很激動成為(wei) 複興(xing) 號高原動車組首發列車司機。”6月25日14時28分,D2021次動車組列車駛入林芝站,擔任司機的斯郎旺紮走出駕駛室,接受媒體(ti) 采訪。

  來自昌都市洛隆縣普通農(nong) 牧民家庭的斯朗旺紮是2003年就讀蘭(lan) 州鐵路機械學校時才知道有火車司機專(zhuan) 業(ye) 的。經過4年在校刻苦學習(xi) 和6年在青藏鐵路集團公司格爾木機務段的崗位實踐,2013年8月1日,他拿到了機車司機駕駛證。2019年,斯朗旺紮開始學習(xi) 動車駕駛技術,並於(yu) 2020年11月正式考取動車組列車駕駛證。

  “那時候也是跑青藏鐵路。相比較而言,今天這個(ge) 複興(xing) 號高原內(nei) 電雙源動車組操作環境更好,操作更舒適。”作為(wei) 為(wei) 數不多的藏族動車駕駛員,火車通到了林芝,離自己的家鄉(xiang) 更近一步,斯朗旺紮心裏特別高興(xing) 。

  他說:“現在雖然回不了家,但工作地點離家更近了。我要將列車安全平穩正點開到目的地,讓更多的藏族同胞坐著我開的火車回到他們(men) 的家鄉(xiang) 。”

  列車上,全身貫注、全心服務的人還有很多,列車員傅小哥一會(hui) 兒(er) 提醒來到車廂為(wei) 乘客遞水,一會(hui) 兒(er) 在過道處提醒過往乘客當心腳下。

  大學畢業(ye) 後,遼寧姑娘傅小哥在家人支持下奔赴高原,隻為(wei) 實現心中信念。“2018年大學畢業(ye) 到現在,我一直在青藏鐵路上工作。這是我的夢想,終於(yu) 實現了。”

  她告訴記者,按照高速鐵路客運乘務人員儀(yi) 態的要求,在拉林鐵路開通運營前,她們(men) 就開展了引導、微笑、儀(yi) 容儀(yi) 表儀(yi) 態、走姿、坐姿等高鐵禮儀(yi) 的規範培訓。“除了這些禮儀(yi) 規範培訓,我們(men) 還針對沿線景點做了培訓,方便為(wei) 旅客介紹沿途風土人情。”

  圓了夢想,還有幸成為(wei) 複興(xing) 號高原動車組首發列車乘務員,傅小哥說這也是替父親(qin) 圓了夢想。“家裏人都不知道我今天上了首發列車,等工作結束,我要好好給家人打個(ge) 電話、發個(ge) 視頻,分享一路的喜悅。”

  乘客們(men) 說:坐著動車奔赴詩和遠方

  3個(ge) 多小時的列車運行裏,車窗外,不斷閃現著夏日藏東(dong) 南河穀的美景:碧綠的雅魯藏布江水泛著銀光,金黃的油菜花在綠色的大地上盡情作畫,樹木葳蕤的“雪域江南”天青色等煙雨,也等著遠方的旅人。

  鐵路動車、高等級公路汽車、空中“銀車”展現的立體(ti) 交通圖,讓人感慨西藏的交通巨變。

  68歲的林芝市退休幹部拉巴次仁回憶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cong) 林芝前往拉薩需要三四天時間。2019年4月,拉林高等級公路的全線通車將兩(liang) 地的距離從(cong) 6小時以上縮短至4小時左右。拉林鐵路的通車,又將兩(liang) 地的距離縮短至3個(ge) 多小時。

  “速度提升了、安全係數也提高了,這些都是因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對西藏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在拉巴次仁看來,拉林鐵路的通車運營,影響最大的還是林芝的旅遊業(ye) 。

  對此,林芝市旅遊發展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局長張潤東(dong) 介紹,這兩(liang) 年林芝一直在不斷開發、推介鄉(xiang) 村一日遊、兩(liang) 日遊等短途自助旅行線路,方便近郊、短途遊客。“我們(men) 還對全市300多家家庭旅館、景區景點進行了提升改造,提升遊客在林芝旅遊的舒適感、增強體(ti) 驗感。”

  火車通到了家門口,高興(xing) 的還有山南市紮囊縣紮囊鎮折木居委會(hui) 居民格桑。他說,因為(wei) 紮囊火車站就建在折木居委會(hui) 附近,自己對拉林鐵路了解的比較多。

  “修建拉林鐵路時,要占用我們(men) 的地,我們(men) 都特別支持。鐵路施工上,有什麽(me) 事情,我們(men) 都很積極響應。現在,拉林鐵路終於(yu) 建成通車了,我們(men) 都很高興(xing) 。居委會(hui) 裏,許多人都知道我要來迎接車子,都讓我拍點視頻、照片,回去給他們(men) 看看。”


圖為(wei) 6月25日拉薩開往林芝的D2021次動車組列車即將抵達林芝,乘客在列車上拍照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D2021次動車組列車車窗外閃現的風景 攝影:王媛媛

  百年期盼,一朝圓滿。曆時6年、13餘(yu) 萬(wan) 建設者參與(yu) ,喜悅,洋溢在每個(ge) 人的臉上。認真聆聽,飛馳在“地球第三極”上的複興(xing) 號,跨江穿隧,越橋過山,帶著更多有關(guan) 幸福的歌聲傳(chuan) 唱四方。(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拉姆)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