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來到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哲蚌寺、八廓街、布達拉宮廣場,考察民族宗教、古城保護、藏文化傳(chuan) 承保護等工作,並同群眾(zhong) 親(qin) 切交流。
麵對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艱苦的生存環境,西藏各族群眾(zhong) 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創造和發展了語言文字、哲學宗教、藏醫藏藥、天文曆算、音樂(le) 舞蹈、戲劇曲藝、雕塑繪畫、工藝美術等多種形態的優(you) 秀燦爛文化。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之文化,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中華文化這個(ge) “集大成”作出了重要貢獻。傳(chuan) 承保護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時也是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事實的梳理和認同,有助於(yu) 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對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展,以極大的熱情和高度負責的態度,投入巨大人力、財力和物力,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傾(qing) 力保護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教育文化事業(ye) ,使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和發展,讓絢麗(li) 鮮活的西藏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於(yu) 世人麵前。
自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hui) 通過的決(jue) 議、法規,西藏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下達的正式文件、發布的公告都使用漢藏兩(liang) 種文字。目前,西藏公開發行藏文期刊16種、藏文報紙12種,累計出版藏文圖書(shu) 7185種、4009萬(wan) 冊(ce) 。此外,藏語言文字在衛生、郵政、通訊、交通、金融、科技等領域都得到廣泛使用。
同時,國家尊重和保障西藏各民族按照傳(chuan) 統風俗習(xi) 慣生活和進行社會(hui) 活動的權利。各族群眾(zhong) 在保持服飾、飲食、住房的傳(chuan) 統方式和風格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現代文化習(xi) 俗。藏曆新年、拉薩雪頓節、那曲賽馬節等一大批群眾(zhong) 性文化傳(chuan) 統節慶得到繼承和創新。
此外,幾十年來,西藏多次組織大規模、有係統的文化遺產(chan) 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現已調查登記的各類文物點427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0處。繼1972年維修大昭寺之後,國家持續投入巨額資金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等文物古跡進行維修保護,僅(jin) 1989年至1995年,國家就投入2億(yi) 多元對布達拉宮進行維修及廣場擴建。2018年底,啟動了周期10年、投資3億(yi) 元的布達拉宮文物(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
在長期多元一體(ti) 格局的發展進程中,我國包括藏族在內(nei) 的各民族早已形成了休戚與(yu) 共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ti) ,西藏文化同其他各民族文化一起深深地熔鑄於(yu) 中華文化的肌體(ti) 中。保護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助於(yu) 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增進民族團結、民族和睦。(新利平台 文/孫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