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近日,一本以新中國成立17年內(nei) 藏族題材電影發展曆程為(wei) 內(nei) 容的電影專(zhuan) 著《藏地影事(1950—1966)》付梓,該書(shu) 由作者陳琳曆時6年傾(qing) 情奉獻,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圖為(wei) 《藏地影事(1950—1966)》
全書(shu) 分為(wei) 《新聞紀錄影片集錦》《藏族題材故事片薈萃》《藏族題材故事片掠影》《藏族題材電影裏的明星們(men) 》《電影人物采訪》《我與(yu) 電影》《17年逐夢之路》《電影獲獎殊榮》等8個(ge) 章節,首次披露了新中國成立17年內(nei) 藏族題材電影領域新聞(黑白、彩色)紀錄影片、故事片(黑白、彩色)、兒(er) 童故事影片、歌劇片以及電影人物的陳年舊事。
全書(shu) 以作者6年的“尋影記”為(wei) 講述主線,藉以大量珍藏、稀有的電影宣傳(chuan) 畫、文字介紹、海報、人物老照片及台前幕後往事等內(nei) 容,連綴而成。
全書(shu) 首次以獨特的視角,係統縷述了這17年藏族題材電影的史事足跡,有史有據、有畫麵有描述,尤其一段敘述作者兒(er) 時電影記憶的文字,讓讀者體(ti) 會(hui) 到,電影的最高境界是陪伴我們(men) 長大變老,而它依然年輕。由此可見,此書(shu) 文學、史學兼具,可謂“17年藏族題材電影的光影畫卷”,在西藏電影文學創作領域為(wei) 零的突破。同時,作為(wei) 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圖書(shu) ,倍受追捧。
該書(shu) 開篇,由原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表演藝術家於(yu) 洋、原上海電影譯製廠一級配音演員兼導演曹雷,分別題寫(xie) 《西藏電影的“五彩路”》《少數民族電影之瑰寶》序文,兩(liang) 位老影人講述了在藏族主題電影領域的拍攝經曆和電影故事,引人入勝、真實可親(qin) 。根據網絡資料,該書(shu) 在結尾《星光燦爛照耀天空》,整理了17年參與(yu) 藏族題材電影創作的淩子楓、黃宗江、金焰、張平、葛存壯、趙子嶽等百餘(yu) 位導演、編劇、演員、攝影、美工、電影音樂(le) 指揮、作曲等人物的生平、電影藝術成就,令讀者撫今追昔、感慨萬(wan) 千。
這些由才華橫溢的傑出電影製作人、一線男、女影星參與(yu) 創作的一部部藏族題材電影,為(wei) 我們(men) 展現了祖國西部風土人情的魅力和曼妙多姿的高原風景。
這些電影前輩的音容笑貌,仿佛昨日重現,勾起我們(men) 對電影的無限遐想。時光雖然遠去,他們(men) 所創造的熒幕形象,就像燦爛的星光閃耀在星空,被載入新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輝煌史冊(ce) ,值得我們(men) 永遠紀念。
或許,這就是藏族題材電影的榮耀和幸運!或許,這就是《藏地影事(1950—1966)》創作用意所在!
新中國成立後,黨(dang) 和國家對少數民族電影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guan) 注和支持,十餘(yu) 年時間裏的代表作有:《山間鈴響馬幫來》《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阿詩瑪》等,表現了各兄弟民族在黨(dang) 的領導下獲得解放、翻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些優(you) 秀影片極大地繁榮和推動了新中國電影事業(ye) 的飛速發展。
1950—1966年的藏族題材電影,就是在這個(ge) 大的曆史背景下大放異彩,獨樹一幟。
回首這17年藏族題材電影的曆程,先後有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青海電影製片廠等國家電影機構,領銜投資和參與(yu) 了藏族題材電影的創作拍攝。
這一時期,反映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藏族風情、現實與(yu) 矛盾的紀錄片、故事片、歌劇片、兒(er) 童片等影片陸續在國內(nei) 公映。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解放後,藏族幸福新生活的麵貌,使得新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園地百花齊放、姹紫嫣紅。
20世紀五十年代初,藏族題材電影更多地承擔著配合形勢、宣傳(chuan) 黨(dang) 的政策、教育群眾(zhong) 的功能。建國初期的《解放西藏大軍(jun) 行》文獻紀錄片,是西藏新聞紀錄影片的開篇之作,這一時期的文獻紀錄片還有《光明照耀著西藏》等,其創作、拍攝基本是徒步隨進藏部隊同步進行的,拍攝條件異常艱苦,付出的犧牲也是巨大的,今天我們(men) 看到的很多1950年初進軍(jun) 西藏的黑白電影鏡頭,大多源自西藏新聞電影的前輩之作。
195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創作的彩色紀錄片《通往拉薩的幸福道路》,借鑒了外國電影的技術和思想,在影片的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創新,該影片獲捷克斯洛伐克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報道紀錄片獎”。
圖為(wei) 電影《農(nong) 奴》劇照
圖為(wei) 1963年,電影《農(nong) 奴》攝製組在拉薩合影
在故事片領域,《農(nong) 奴》的藝術成就最高,影片的基調沉穩、厚重,通過描述強巴一家人的悲慘遭遇,生動再現了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做主人的偉(wei) 大曆史變遷,影片人物個(ge) 性鮮明、結構嚴(yan) 謹、情節緊湊動人、時代感強烈,是那17年中藏族題材電影發展和探索的最高藝術成就的體(ti) 現。
在電影的表現形式上,呈多元化的創新,如:北京電影製片廠的黑白故事片《五彩路》采用兒(er) 童的視角,講述人民解放軍(jun) 修築公路、進軍(jun) 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曆史大事件,無疑是“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豔”的一大體(ti) 現。
縱觀這17年,藏族題材電影在堅持形式服從(cong) 於(yu) 內(nei) 容,邁出了堅實的腳步。在民族化、革命化、英雄化“三化”合一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可賀的電影成就,紀錄片、故事片《戰勝怒江天險》《歡騰的西藏》《農(nong) 奴》等影片摘取了中國電影百花獎、金雞獎的桂冠,並獲相關(guan) 國際電影節殊榮。
圖為(wei) 《藏地影事(1950—1966)》
圖為(wei) 2018年5月,陳琳(圖左)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采訪
該書(shu) 作者陳琳,現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對於(yu) 創作的初衷,她概括道:“我既不是電影人,也不是電影製作人,在我的‘搶救文學’創作領域,學習(xi) 和傳(chuan) 承藏族影視文化的曆史,了解新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淵源和發展,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今天,我懷著忐忑的心情,把這本自學的電影文學答卷,獻給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念往昔,繁華競逐,藏族題材電影永駐我們(men) 心中。”(新利平台 記者/李元梅 圖片由陳琳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