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百年征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發布時間:2021-09-13 21:16:00來源: 新利平台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詩中,各民族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共同書(shu) 寫(xie) 了悠久的曆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偉(wei) 大的精神。“天下一統”和“大同社會(hui) ”始終作為(wei) 一種理想願景,鐫刻在全體(ti) 中華兒(er) 女的內(nei) 心深處,這種思維與(yu) 意識跨越了自我與(yu) 他者、中心與(yu) 邊陲、內(nei) 與(yu) 外的界限,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持續不懈的追求。

  近代以來,在與(yu) 西方帝國主義(yi) 侵略者的抗爭(zheng) 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guan) 頭,各民族的命運更加緊密相連,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共禦外侮,在血與(yu) 火的抗爭(zheng) 中將命運和血脈深深熔鑄在了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逐漸由自在的民族實體(ti) 轉變為(wei) 自覺的民族實體(ti) ,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正如費孝通先生所闡述:“中華民族作為(wei) 一個(ge) 自覺的民族實體(ti) ,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wei) 一個(ge) 自在的民族實體(ti) 則是幾千年的曆史過程所形成的。”

  五四愛國運動作為(wei)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偉(wei) 大開端,開啟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覺醒的新時代。1919年5月4日,北京、上海、天津、長沙、濟南等地的各民族先進青年一起踴躍參加了這場愛國運動,並迅速成長為(wei) 無產(chan) 階級先鋒戰士,成為(wei) 早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其中少數民族傑出代表主要有趙世炎(土家族)、馬駿(回族)、鄧恩銘(水族)、向警予(土家族)、韓樂(le) 然(朝鮮族)等。

  1921年7月,浙江嘉興(xing) 紅船上的劈波向前,標誌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誕生,也標誌著近代中國革命開始有了先進的領導階層和科學的革命方案。自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以曆史賦予的使命和擔當喚起了中華民族的集體(ti) 意識,把一盤散沙的中華民族轉變為(wei) 銅牆鐵壁的中華民族。十餘(yu) 年的土地革命、十四年的抗日戰爭(zheng) 、四年的解放戰爭(zheng) ,留下了“宣俠(xia) 父和黃正清肝膽相照”“劉伯承和小葉丹歃血為(wei) 盟”“楊積慶讓道放糧”等不朽佳話。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帶領下奮起抗爭(zheng) ,經曆了共赴國難、和衷共濟的共同革命曆程,使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得到提升和發展,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ti) 性認同和民族凝聚力,也增進了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情感認同、心理認同、組織認同和行為(wei) 認同。

  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曆史任務,中華民族從(cong) 此站起來了。曆經戰爭(zheng) 洗禮的新中國百廢待興(xing) ,為(wei) 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wei) 大曆史任務,逐步鞏固多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黨(dang) 和國家把民族平等原則貫穿在全部法律製度和民族工作實踐之中,徹底鏟除少數民族地區的農(nong) 奴製、地主製等各種剝削製度,創造性地建立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充分保障少數民族群眾(zhong) 參與(yu) 國家和地方事務管理的各項權利,譜寫(xie) 出“弟兄姐妹舞翩趾,歌聲唱徹月兒(er) 圓”的和諧樂(le) 章。各族人民帶著對黨(dang) 和國家充分的信任和認同,一同踏上了光明的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改革開放後,黨(dang) 中央把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致力於(yu) 幫扶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zhong) 擺脫貧困、縮小民族間和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共同富裕目標。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為(wei) 民族地區的發展規劃提供製度保障。1995年起,國家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逐年增加對民族地區教育的財政投入,實時設立專(zhuan) 項資金,開展教育對口支援,不斷滿足各族群眾(zhong) 科學文化需求,凝聚了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力量。2000年,國家全麵啟動“興(xing) 邊富民”行動,積極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扶貧攻堅戰略,加強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民生。經過幾十年發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各族群眾(zhong)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這些措施,都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著眼於(yu) 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新發展,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題,為(wei) 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解決(jue) 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麵的問題要解決(jue) 好,精神方麵的問題也要解決(jue) 好。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ang)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為(wei) 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任務作出了關(guan) 鍵性貢獻。貧困地區的百姓實現了用自己雙手改變命運的美好生活願景,生活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今年8月份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

  當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正處在風大浪急、滾石上山的關(guan) 鍵時期,前進道路上難免遇到越來越複雜的風險考驗和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隻有不斷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形成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才能激勵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團結奮鬥、拚搏進取,不斷凝聚起齊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新利平台 文/孫健)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