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九一八,從(cong) 那個(ge) 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ang)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一首《鬆花江上》,直到現在都能讓人感受當時山河淪陷的痛楚,流離失所的悲憤。
1941年12月7日,日軍(jun) 偷襲了美國海軍(jun) 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zheng) 爆發,美國人才真正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歐洲人將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lan) 視為(wei)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非洲人或許認為(wei) 戰爭(zheng) 開始得更早,應從(cong) 1935年墨索裏尼派兵入侵埃塞俄比亞(ya) 算起。然而,對於(yu) 中國人來說,二戰的發端必須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自導自演一場“事變”,掀起侵略中國的序幕。
自1931年9月18日起,在此後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時間裏,日軍(jun) 侵略者在中國實施了無數難以付諸筆墨的暴行:強行擄掠勞工,蹂躪和摧殘婦女,進行細菌戰和化學戰,製造南京大屠殺……我們(men) 永遠無法巨細無遺地了解,在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曾遭受日軍(jun) 侵略者蹂躪的城市和鄉(xiang) 村中,究竟有過多少悲慘事件,究竟有多少位受害者。但是侵略者施暴的真實詳情,毋庸置疑。
麵對侵略者毫無人性的暴行,不甘屈辱的中華兒(er) 女共赴國難,那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們(men) ,那些“魂魄毅兮為(wei) 鬼雄”的先烈們(men) ,發出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宣誓著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決(jue) 心。3500多萬(wan) 軍(jun) 民傷(shang) 亡換來的日本投降,代價(jia) 何其慘痛,勝利何其艱辛。
76年前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終戰詔書(shu) 》中,並未出現“投降”的字眼。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和媒體(ti) 仍將“8·15”稱為(wei) “終戰日”,而非“戰敗日”和悔罪的日子。很明顯,對日本右翼而言,他們(men) 並沒有反省自己在這場侵略戰爭(zheng) 中犯下的罪行和要承擔的責任,而是在反省為(wei) 何日本沒有勝利。
在德國不斷向大屠殺遇難者道歉的同時,日本則將本國戰犯供奉在靖國神社。近年來,所謂“釣魚島國有化”、篡改教科書(shu) 、參拜靖國神社、妄圖修改和平憲法、強行解禁集體(ti) 自衛權……無不是在挑戰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麵。
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前有精日分子肆意辱罵和攻擊愛國網民,醜(chou) 化國家形象。後有某流量明星不知榮辱,參拜靖國神社,傷(shang) 害民族感情。侵略者犯下的滔天大罪,先輩們(men) 憤而呼喊、殺身成仁以求得的正義(yi) ,不過幾十年,就被遺忘了嗎?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我們(men) 應時刻提醒自己:今天的我們(men) ,正行進在英烈們(men) 注視的目光裏。我們(men) 享受著先烈們(men) 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麵對國恥,怎麽(me) 能忘?怎麽(me) 敢忘?
我們(men) 牢記曆史,並不是要傳(chuan) 遞仇恨,而是要洞悉事件本身,從(cong) 而吸取教訓,以警世人。絕不讓曆史悲劇重演,是我們(men) 對當年為(wei) 維護民族尊嚴(yan) 、自由、正義(yi) 、和平而犧牲的英靈,對慘遭屠殺的無辜亡靈的最好紀念,而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新利平台 文/孫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