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時代青藏科考在路上

發布時間: 2021-09-18 14:26:00 來源: 新利平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ya) 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chu) 備基地,也是亞(ya) 洲眾(zhong) 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對青藏高原進行科考,填補這一區域的空白,是幾代中國學者的夙願。

  1973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隊成立,拉開了第一次對青藏高原進行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的序幕,那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全麵地、係統地對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是一次“科學大發現”,也是有史以來,中國第一次用係統的、科學的方式,丈量地球第三極,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

  20世紀的最後十年,青藏高原研究步入一個(ge) 新的曆史期。第一次青藏高原大規模多學科綜合考察結束,青藏高原研究被列入國家攀登計劃,這些計劃麵向國際研究的前沿領域,強調了從(cong) 以定性為(wei) 主轉向定量、定性相結合研究,從(cong) 靜態研究轉向動態、過程和機製研究,從(cong) 單一學科研究轉向綜合集成研究,從(cong) 區域研究轉向與(yu) 全球環境變化相聯係的研究。

  2017年8月,時隔四十餘(yu) 年,我國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賀信中勉勵新一代的青藏隊——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希望你們(men) 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jue) 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麵的問題,為(wei) 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li) 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zhong) 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將持續5年到10年,以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you) 化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為(wei) 科學目標,首席科學家姚檀棟院士,這樣比較兩(liang) 次青藏科考:“第一次是發現,這一次是看變化。”變化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首期成果中就清晰可見:青藏高原生態係統趨好的同時,潛在風險增加;亞(ya) 洲水塔失衡,冰崩等新災、巨災頻發;喜馬拉雅山與(yu) 岡(gang) 底斯山隆升曆史存在明顯差異,導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

  據了解,2019年以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在西藏共采集大氣、水文、土壤等環境要素樣品1.2萬(wan) 餘(yu) 份,采集動植物、微生物樣本4.4萬(wan) 餘(yu) 份,收集經濟社會(hui) 發展等資料超2200套,開展入戶訪談、問卷調查近2400次,組織召開各類科考座談會(hui) 近140場,在亞(ya) 洲水塔變化與(yu) 影響及應對等方麵獲得重大突破。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在納木錯將“極目一號”浮空艇成功升空至海拔7003米高度,創造了同類型同量級浮空艇科學觀測的世界最高紀錄,首次獲得了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氣組分變化科學數據,為(wei) 揭示“亞(ya) 洲水塔”水汽來源提供了關(guan) 鍵科學數據和新理論基礎。在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活動證據,將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的最早時間從(cong) 距今4萬(wan) 年推早至距今16萬(wan) 年。

  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呈現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係統的整體(ti) 麵貌,證明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關(guan) 鍵地質曆史時期生態係統重大轉折,得出了青藏高原生長是現代生物區係發展演化樞紐的重要結論。建立冰崩災害監測預警體(ti) 係,並首次監測到冰崩發生的過程,成功實現預警,為(wei) 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新的技術保障。

  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發現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的分布海拔可以超過5250米,證明未來的氣候變化和冰川退縮有可能使魚類分布到更高海拔的河段。首次發現燕鳳蝶分布,填補了燕鳳蝶起源、分布的空白。新建川藏鐵路林芝-昌都段進出口邊坡穩定性評價(jia) 及選線的谘詢建議,服務川藏鐵路規劃建設。

  2019年12月,第二次青藏科考“亞(ya) 洲水塔”動態變化與(yu) 影響等10個(ge) 任務完成了國家層麵立項工作。其中,將有西藏19家單位236人全麵參與(yu) 到10大任務的30個(ge) 專(zhuan) 題考察研究中。

  近日,中國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科考分隊結束本次高原湖泊野外科考作業(ye) ,收獲一大批高質量湖泊岩芯、沉積物、表土樣品等豐(feng) 碩成果,將為(wei) 研究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環境提供重要科學數據,為(wei) 探明青藏高原湖泊“家底”、建立地球係統科學理論奠定基礎,意義(yi) 重大,影響深遠。(新利平台 綜合/陳濛濛)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