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共同書寫西藏曆史的有力見證
今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西藏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貫穿西藏曆史發展始終。”這一科學論斷,是當代馬克思主義(yi) 民族理論在西藏的具體(ti) 體(ti) 現,深刻揭示了西藏曆史發展的本質和主流。謹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考察過的哲蚌寺、八廓街和布達拉宮廣場為(wei) 例,足可見證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的西藏曆史。
一
哲蚌寺興(xing) 建於(yu) 明朝永樂(le) 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十五世紀,格魯派寺院興(xing) 建進入高潮期,西藏各教派首領亦紛紛進京朝覲明朝皇帝。1416年,前往京城朝覲的宗喀巴的弟子釋迦也失返藏,永樂(le) 皇帝賞賜了大量金銀珠寶、綢緞、茶葉、牛馬等財物。就在這一年,哲蚌寺開始興(xing) 建,寺廟建成後,得力於(yu) 明朝廷及西藏貴族的支持,逐漸發展成為(wei) 格魯派實力最雄厚的寺院,而三世、四世達賴喇嘛作為(wei) 該寺的寺主則承擔起了聯係藏、蒙古、漢等各民族乃至明朝廷的重任。
1578年,哲蚌寺寺主索南嘉措經過一年多跋涉來到位於(yu) 青海湖附近的恰卜恰(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nei) ),住進由明朝廷賜名、蒙古貴族出資興(xing) 建的仰華寺,與(yu) 順義(yi) 王俺答汗會(hui) 見。這是一次各民族團結和睦、交往交流的大集會(hui) 。從(cong) 各地趕來觀光巡禮及聽經拜佛的蒙古、藏、漢、維吾爾等各族僧眾(zhong) 、軍(jun) 民達10萬(wan) 餘(yu) 人。俺答汗為(wei) 索南嘉措舉(ju) 行盛大歡迎儀(yi) 式,贈送大量金銀幣帛和緞絹、駝馬、金銀器皿等,並贈予其“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尊號,後者也贈予前者“轉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的尊號。這兩(liang) 個(ge) 尊號蘊含著民族文化的深刻內(nei) 涵,玉成了哲蚌寺寺主與(yu) 蒙古汗王共同營造的、各民族僧俗民眾(zhong) 往來互動的盛會(hui) 。此後,索南嘉措一直活動於(yu) 甘、青、蒙、藏等地,並在俺答汗的薦舉(ju) 下與(yu) 明朝廷展開直接聯係。他曾致函明朝權臣張居正並代問皇帝安好,之後被明廷賜予“朵爾隻唱”的封號。俺答汗及其兒(er) 子切盡黃台吉相繼病亡後,索南嘉措親(qin) 赴召地(今呼和浩特)念經超度,並根據朝廷旨意赴北京朝覲。可惜中途圓寂於(yu) 開平府故跡附近(今內(nei) 蒙古正藍旗內(nei) )。臨(lin) 終前預言其下輩轉世於(yu) 蒙古世家。由此,一位蒙古族的靈童成為(wei) 了第四世達賴喇嘛雲(yun) 丹嘉措。
1602年,四世達賴喇嘛在蒙、藏各界人士護擁下來到哲蚌寺坐床。值此機緣,蒙古、漢等各族人士奉蒙古汗王和明朝廷之命往來於(yu) 哲蚌寺與(yu) 召地、北京之間,拜佛熬茶的各族僧俗也紛至遝來,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期間,明朝廷時刻關(guan) 注著駐錫於(yu) 哲蚌寺的四世達賴喇嘛。1616年,萬(wan) 曆皇帝派遣專(zhuan) 人來到哲蚌寺,授予其“普持金剛佛”的封號。這是明朝廷對哲蚌寺又一位達賴喇嘛的最高榮崇。
明末清初,哲蚌寺麵臨(lin) 教派間和不同政治勢力的衝(chong) 擊。此時,和碩特蒙古和清朝廷給予了格魯派以巨大支持。在和碩特蒙古固始汗的鼎力支持下,格魯派在哲蚌寺的甘丹頗章建立了蒙藏聯合執政的地方政權。此時,深切關(guan) 注西藏局勢的清朝廷邀請五世達賴喇嘛進京朝覲。
在哲蚌寺,珍藏著體(ti) 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量文物。最著名的有曆代精美瓷器,尤以明清特別是清代為(wei) 最多。當時,哲蚌寺高僧頻繁往來於(yu) 祖國各地,曆朝皇帝賜予的寶物和各民族的奉獻源源不斷,各紮倉(cang) 均擁有許多瓷瓶、瓷碗、瓷盤等。其中,最珍貴者當屬五世達賴喇嘛赴京覲見時由順治皇帝賜予的文殊銅鏡,此鏡通高1.29米,兩(liang) 麵鏨刻文殊菩薩坐像,極其優(you) 美生動。
在哲蚌寺措欽大殿的三樓強巴通真殿上方,還懸掛著駐藏大臣琦善贈送的刻有“穆隆元善”四個(ge) 大字的匾額,含有朝廷希望西藏和睦昌隆、福祉百姓的寓意。
清朝後期和民國年間,哲蚌寺發展為(wei) 可遂願接納、融入各族僧俗之眾(zhong) 入寺學經或熬茶布施的佛教寺院。成書(shu) 於(yu) 清朝年間的《西藏誌》曾記載:“哲蚌寺,拉薩西去二十裏,依山布立,層樓數層,周環數匝,內(nei) 金殿三座……寺內(nei) 乃漢人、蒙古、西番、楊土司、魯土司、布爾康、布本等處之人(在此)居住,習(xi) 學藏經。”藏族學者波米•強巴洛卓活佛也說:“奉持法主(指宗喀巴)學說的學人與(yu) 得道者遍於(yu) 全瞻部洲,漢、藏、蒙地人士無論高下,曾圓滿敬奉供養(yang) ,吉祥哲蚌大寺之美譽超越大梵天的世界”。民國年間,在哲蚌寺學經7年的邢肅芝於(yu) 《雪域求法記》中記述,該寺有各民族的學經僧人,招收漢族學經人的為(wei) 漢人康村,而蒙古族則分布於(yu) 各個(ge) 康村。他說:“教我因明的師傅是位蒙古喇嘛,名叫喜瓦拉;教我《俱舍論》的師傅名叫賴登喇嘛,也是蒙古族人……與(yu) 我因緣最深的要算是教授我《現觀莊嚴(yan) 論》的(藏族)上師袞曲丹增格西。”邢肅芝在哲蚌寺結識了許多藏、漢、蒙古等族僧人,與(yu) 他們(men) 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
哲蚌寺僧眾(zhong) 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yi) 傳(chuan) 統,在驅逐廓爾喀入侵以及兩(liang) 次抗擊英國侵略戰爭(zheng) 中,都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抗擊外來侵略。而麵對清末民初因帝國主義(yi) 挑撥而引發的衝(chong) 突,毅然維護國家統一大局,保護包括駐藏大臣聯豫在內(nei) 的各族人士。抗日戰爭(zheng) 時期,哲蚌寺僧人考慮到“國家軍(jun) 事急需兵力甚殷”,主動上呈國民政府,建議應於(yu) 康藏各地早日施行政令,征集兵員。表示隻要國家需要,寺僧亦願拿起槍杆。哲蚌寺僧眾(zhong) 還常常一道誦經祈禱,祈盼抗戰早日取得勝利。
二
興(xing) 起於(yu) 唐蕃時期的八廓街,與(yu) 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有密不可分的聯係,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當時,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已上升到新的水平,唐代先進、穩定的國家製度和經濟文化的繁榮將鮮卑、突厥、回紇、吐穀渾、羌、氐、“南蠻”“烏(wu) 蠻”、靺鞨、室韋等在內(nei) 的諸多民族凝聚在一起,使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更加鞏固和壯大。勃興(xing) 於(yu) 雅隆河穀的吐蕃政權統一了西藏地區的大部分,建立具有方國性質的吐蕃王朝,並以包容和開放的姿態進一步展開與(yu)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634年,鬆讚幹布主動派人前往長安求婚,641年唐太宗命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予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從(cong) 長安出發後,鬆讚幹布便親(qin) 率部眾(zhong) ,千裏跋涉至柏海附近(今青海瑪多一帶)迎接公主。到達吉雪臥塘(今拉薩)後,鬆讚幹布舉(ju) 行了盛大的宴會(hui) ,正式授予文成公主吐蕃讚普王妃寶座的權威。各地百姓爭(zheng) 相前來一睹公主風采。從(cong) 此,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開始流傳(chuan) ,並成為(wei) 千古佳話。
據說,文成公主一行進入吉雪臥塘後,因迎親(qin) 車輛中馱載釋迦牟尼佛像的車輪陷於(yu) 泥沼,便先於(yu) 荒野沼澤之地搭建營帳,於(yu) 此安置佛像,這就是八廓街前身的最初緣起。隨後,鬆讚幹布攜文成公主赴澤當昌珠地方的宮殿居住。
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了大量的儒家經典和醫、農(nong) 、藝等自然科學類典籍,還有中原的蕪菁等穀物種子、冶鐵技術、烹飪和數百名工匠,以及宮廷繪畫、禮儀(yi) 、宮內(nei) 規製等。她往來於(yu) 拉薩和山南的貢嘎、澤當、瓊結之間,利用讚蒙的身份,大力推廣唐朝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比如推行中原的先進耕作方法使糧食產(chan) 量不斷提高,令漢族工匠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安置水磨、挖掘水井……據藏文史籍記載,文成公主還將 “諸種府庫財帛,金鑲書(shu) 廚,諸種金玉器具,諸種造食器皿、食譜、玉轡與(yu) 金鞍,諸種花緞、錦、綾、羅與(yu) 諸色衣料兩(liang) 萬(wan) 匹”以及“四百有四醫方,百診五觀六行術,四部配劑術”等醫術帶到了西藏。至今,西藏還流傳(chuan) 著文成公主堪輿點位大、小昭寺,與(yu) 赤尊公主驅山羊馱土填埋水塘,助力建大昭寺和順“蕃域四方”等許多傳(chuan) 說。
大昭寺始建於(yu) 文成公主來西藏的5年後,是鬆讚幹布按照文成公主堪輿的地址建立起來的,後來幾經修繕和擴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群。大昭寺主殿高4層,鎦金銅瓦頂,輝煌壯觀,具有唐朝建築風格。大昭寺建起之後,周圍的僧俗民眾(zhong) 日漸增多,篷帳屋戶規模越來越大。而小昭寺的興(xing) 建更是別有深意,據說鬆讚幹布為(wei) 了紓解文成公主的思鄉(xiang) 之情,特意將寺院的正門朝向東(dong) 方。
八廓街在1000多年的發展中,已經成為(wei)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見證,並形成了享譽國內(nei) 外的商貿、物流中心。而在其顯要地帶還留下文成公主做飯的灶台、唐蕃會(hui) 盟碑、蒙古汗王王府、駐藏大臣衙門、駐藏大臣和琳所立的勸人恤出痘碑、國民政府駐藏辦事處等重要曆史文物和舊址,還留下許多關(guan) 於(yu) 文成公主在八廓街向吐蕃婦女傳(chuan) 授中醫、紡織、女紅、烹飪等技藝,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像重新迎供於(yu) 大昭寺的“謁佛之供”。長期以來,各民族的商貿往來以及拜謁大、小昭寺的朝佛宗教活動等,使這裏一直興(xing) 盛繁榮,經久不衰。
其中唐蕃會(hui) 盟碑、駐藏大臣衙門和勸人恤出痘碑的深厚蘊含,更加彰顯出各民族共同創造西藏曆史的主題。
唐蕃會(hui) 盟碑又名長慶會(hui) 盟碑,記載了各民族特別是漢藏民族間相互通婚、吊慶、修好、禮尚、互市、和盟等累世往來、歡好不絕、友好團結、社稷如一的史實,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親(qin) 如一家的曆史見證。立此盟碑主要之目的是“曉今永之屯亨,矜湣之情,恩覆其無內(nei) 外,商議葉同,務令萬(wan) 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喜,再續慈親(qin) 之情,重申鄰好之義(yi) ,為(wei) 此大好矣!”碑文中五次提到“社稷如一”一詞,足見當時唐蕃一家親(qin) 的盛況。
駐藏大臣衙門是清朝總理西藏事務大臣的辦公之地,體(ti) 現了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發展、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和祖國統一的深厚淵源,見證了西藏地方與(yu) 中央政府的曆史關(guan) 係。在長達兩(liang) 個(ge) 世紀的歲月裏,先後有漢、滿、蒙古等族的138名駐藏大臣和幫辦大臣在此傳(chuan) 達朝廷懿旨、處理政教事務、接待往來西藏內(nei) 外官員、團結僧俗各界人士,將清廷治藏之策推向全西藏。同時,來自各民族的上層人士也在這裏留下了活動的印跡。駐藏大臣衙門用確鑿的史料和豐(feng) 富的文物,實證了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有效管轄的曆史。
勸人恤出痘碑,則銘刻著當年駐藏大臣和琳秉承朝廷的旨意撫恤民眾(zhong) ,力勸西藏各族百姓為(wei) 預防致命的流行疫病而人人種痘的善舉(ju) 。這是清朝廷撫輯西藏百姓在防疫治病、體(ti) 恤民生方麵的曆史見證。
關(guan) 於(yu) 各民族商人在八廓街經商的情況,也有各種詳實資料記載。據邢肅芝所著《雪域求法記》記述,漢人來此地做生意的不少。最早到拉薩的是北京商人,他們(men) 在八廓街有幾家商號,最大的兩(liang) 家分別叫“文發隆”和“興(xing) 記”,另外還有“德茂永”“裕盛永”等,當地人稱這些商號為(wei) “北京衝(chong) 康”。在八廓街做生意的,還有雲(yun) 南人、四川人、青海人、甘肅人、蒙古人、新疆人、河北人、江浙人等。抗日戰爭(zheng) 期間,設在八廓街的“邦達昌”商號頻繁往來於(yu) 印度和拉薩、昌都以及成都、昆明、西寧等地,生意十分興(xing) 隆,影響也很大。可以說,正是得益於(yu) 各民族商人和僧俗官民的共同經營,才成就了八廓街長久以來的繁榮和興(xing) 旺。
三
布達拉宮廣場,是西藏的重要地標,是新西藏各族人民節慶聚會(hui) 的重要場所。在五星紅旗的映襯下,廣場上的布達拉宮、和平解放西藏紀念碑以及其他重要曆史文物古跡,見證了曆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理和各民族共同建設新西藏的曆史。
布達拉宮的形成也源自於(yu) 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史載,鬆讚幹布迎來文成公主後,專(zhuan) 為(wei) 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於(yu) 紅山內(nei) 外圍城三重。此為(wei) 布達拉宮興(xing) 建的來曆。宮內(nei) 和廣場上的諸多文物反映了西藏地方與(yu) 中央政府之間的緊密關(guan) 係。
在廣場靠布達拉宮的兩(liang) 側(ce) ,各矗立著一座具有200多年曆史的記功碑,碑文鐫刻著康熙皇帝派清軍(jun) 驅逐蒙古準噶爾部擾藏和乾隆皇帝派兵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的功績,前者為(wei) 《前藏布達拉山前第一碑——聖祖仁皇帝禦製平定西藏碑文》,後者為(wei) 《前藏布達拉山前第二碑——禦製十全記》。碑文所記,反映了各族兒(er) 女為(wei) 保護西藏安寧、維護邊疆穩固和祖國統一而不怕犧牲、萬(wan) 眾(zhong) 一心的英雄氣概。
布達拉宮及其廣場,也是清朝時期西藏地方政治活動的中心。每逢有皇帝委派欽差前來或向達賴喇嘛傳(chuan) 諭詔書(shu) ,布達拉宮廣場便會(hui) 出現“法號鼓樂(le) 齊鳴、儀(yi) 仗前導”的隆重場麵。自乾隆皇帝製定《欽定藏內(nei) 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強對西藏的管理以來,曆輩達賴喇嘛的認定、坐床和親(qin) 政必須得到皇帝的批準,而這些活動必須經由布達拉宮廣場以隆重的儀(yi) 式進入布達拉宮內(nei) 日光殿舉(ju) 行。
在布達拉宮紅宮司喜平措大殿中央,高懸著乾隆禦賜“湧蓮初地”匾額,東(dong) 壁壁畫突出地繪有1652年五世達賴赴京覲見順治皇帝的情景。殿內(nei) 還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賜大型錦鏽幔帳一對,在達賴坐床和親(qin) 政大典時,這對幔帳例行懸於(yu) 大殿顯要之處。在布達拉宮顯要之處,供奉著 “皇帝萬(wan) 歲萬(wan) 歲萬(wan) 萬(wan) 歲”的牌位,每逢“金瓶掣簽”儀(yi) 式以及其他重大政治活動,必須在此牌位前舉(ju) 行,體(ti) 現出了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崇高地位。
布達拉宮及其廣場,還見證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和40年代初,代表國民政府的專(zhuan) 使黃慕鬆前來致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並資助靈塔修建、國府大員吳忠信赴西藏主持十四世達賴坐床典禮的曆史。
在布達拉宮廣場的正南邊,聳立著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碑正麵鐫刻著“公元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人民解放軍(jun) 進軍(jun) 西藏,驅逐帝國主義(yi) 勢力,西藏和平解放。從(cong) 此,西藏進入從(cong) 黑暗走向光明、從(cong) 落後走向進步、從(cong) 貧窮走向富裕、從(cong) 專(zhuan) 製走向民主、從(cong) 封建走向開放的新時代”的銘文。
70年前,和平解放西藏協議簽訂,人民解放軍(jun) 和平進駐西藏,率先進入拉薩的十八軍(jun) 部隊及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先後經過布達拉宮前入城。1956年4月下旬,陳毅元帥率領的中央代表團出席了在布達拉宮前召開的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hui) 成立慶祝大會(hui) 。1959年,布達拉宮廣場更是見證了西藏人民推翻封建農(nong) 奴製度,百萬(wan) 農(nong) 奴獲得解放那激動人心的時刻。1961年,國務院公布布達拉宮為(wei)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zhuan) 款對廣場一側(ce) 的雪城民居進行維修。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在布達拉宮廣場一側(ce) 的勞動人民文化宮隆重舉(ju) 行。1975年,大型藝術群雕“農(nong) 奴憤”在廣場的革命展覽館向世人開放。
改革開放後,西藏每逢重大節日也多在布達拉宮廣場舉(ju) 行。1990年、2001年、2011年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習(xi) 近平等都先後蒞臨(lin) 西藏並在布達拉宮廣場出席西藏各族各界舉(ju) 行的重大活動。許多重要節日也會(hui) 在布達拉宮廣場留下曆史的記錄。如2009年3月28日上午,來自西藏各族各界的13280名代表在布達拉宮廣場隆重紀念首個(ge) 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日;2015年9月8日,西藏各族各界幹部群眾(zhong) 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並在廣場迎接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題詞的“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li) 西藏”的賀匾、賀幛;2019年9月29日,西藏各族各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hui) 在布達拉宮廣場舉(ju) 行,各族人民歡聚在一起,祝福偉(wei) 大祖國,讚美幸福生活;今年8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2萬(wan) 多人歡聚布達拉宮廣場,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展示70年來西藏社會(hui) 、經濟、文化、生態、民生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和輝煌成就,由中央代表團贈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題詞的賀匾上鐫刻著“建設美麗(li) 幸福西藏 共圓偉(wei) 大複興(xing) 夢想”的十六個(ge) 大字,寄托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西藏各族人民的殷殷深情。
今天的布達拉宮廣場,每天成千上萬(wan) 來自西藏、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遊客絡繹不絕,將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的發展、穩定、繁榮、幸福的信息帶往各地,讓世人了解到西藏的曆史與(yu) 現實。
新西藏的發展曆程,彰顯了各族人民心手相連,共謀福祉,共同書(shu) 寫(xie) 曆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體(ti) 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祖國大家庭的溫暖,體(ti) 現出各民族大團結的力量。而今,西藏已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在社會(hui) 主義(yi) 祖國大家庭中,西藏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黨(dang) 中央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在穩定、發展、生態、強邊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大顯身手,創造了彪炳史冊(ce) 的輝煌成就。
鑒往知今,方可領悟“西藏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的”之精髓所在;以史為(wei) 鏡,才能開創未來。我們(men) 學習(xi) 曆史、認識曆史,從(cong) 曆史中汲取經驗,必須完整準確全麵把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思想,深入挖掘、整理、宣傳(chuan) 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使各族群眾(zhong) 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積聚各民族心手相連、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為(wei) 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同心協力共同奮鬥。(新利平台 文/車明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學習在高原】拉薩日記:浸染在“日光城”的書香裏
甜茶甜、藏麵香,生活在拉薩的人們一邊沐浴著冬日高原的陽光,一邊享受著讀書帶來的樂趣。[詳細] -
【學習在高原】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邊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邊疆民族工作在國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邊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實體的關鍵組成部分。 [詳細] -
【學習在高原】探析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創新理念的重大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於中國道路的史詩般崛起,在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高度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指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使當代中國價值理念走向世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