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工作,對古籍文獻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做出了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部署。藏文古籍文獻種類繁多、卷帙浩瀚、曆史悠久,內(nei) 容豐(feng) 富,是中華典籍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對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提出具體(ti) 要求,對民族古籍工作事業(ye) 繁榮發展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yi) 。我國藏文古籍事業(ye) 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藏文古籍搶救傳(chuan) 承成果豐(feng) 碩
從(cong) 改革開放至今,黨(dang) 和國家投入資金、組織力量對全國各地的藏文古籍文獻開展搶救、保護、發掘、整理、出版、研究等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各級政府帶頭,涉藏研究機構、高校、圖書(shu) 館、出版社、寺廟、收藏家等社會(hui) 各界合力保護和利用藏文古籍的良好局麵基本形成。藏文古籍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古籍收藏、編目、修複、整理、編輯、出版、研究,以及數字化等各個(ge) 方麵人才培養(yang) 力度不斷加強,人才不斷湧現。改革開放至今,在黨(dang) 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hui) 各界的努力下,藏文古籍文獻出版成果豐(feng) 碩。《中華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對堪本,《苯教大藏經》《<格薩爾王傳(chuan) >大全》300卷、《中華大典·藏文卷》《中國藏醫藥影印古籍珍本》《雪域藏醫曆算大典》,以及《雪域文庫經典叢(cong) 書(shu) 》《先哲遺書(shu) 》《慧寶叢(cong) 書(shu) 》等大量藏文古籍得以出版。“藏文文獻資源數據中心”等古籍文獻數據庫投入運行。藏文古籍文獻的科學保護與(yu) 開發利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中華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對堪本(部分)中國藏學出版社提供圖片
《中華大典·藏文卷》部分成果 攝影:索南多傑
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產(chan) 物
我國藏文古籍內(nei) 容豐(feng) 富,卷帙浩繁,按照傳(chuan) 統分類法,分為(wei) 十明典籍,即聲明學、工巧明學、醫方明學、內(nei) 明學(佛學)、因明學典籍,以及詩學、辭藻學、星象學、戲劇學典籍。另外,還有政治、經濟、曆史、格薩爾、目錄、民俗、占卜、堪輿、儀(yi) 軌、檔案、苯教典籍等多種古籍文獻。其內(nei) 容涉及政治經濟、人文曆史、哲學思想、自然科學、天文曆算、科學技術等多個(ge) 領域。古籍形式也多種多樣,在裝幀形式上有長條式梵夾裝、經折裝、蝴蝶裝、線裝書(shu) 等樣式;從(cong) 版本上分有手抄本、木刻板、銅版書(shu) 等多種類型。
藏文手抄本古籍《覺囊多羅那他文集》 海春生提供圖片
藏文手抄本古籍及插圖 攝影:索南多傑
永樂(le) 版《甘珠爾》攝影:索南多傑
藏文古籍文獻是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產(chan) 物。就藏文古籍文獻中的精品典籍《大藏經》而言,從(cong) 公元7世紀佛教傳(chuan) 入吐蕃,開始本土化、中國化的進程中,高僧大德不斷進行翻譯、集結、傳(chuan) 抄、刻版、印刷,形成豐(feng) 富多彩、卷帙浩繁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集成、刊印、流傳(chuan) 離不開曆代中央政府和帝王將相、各民族信眾(zhong) 、高僧大德的支持。比如,西夏時期,黑水城等地首次出現了藏文經咒的刻印本。有元一代,《甚深內(nei) 義(yi) 明本釋》等經典刻印本在元大都問世。12世紀,納塘寺堪布覺丹熱智搜集編纂納塘《大藏經》時,其弟子從(cong) 上都一帶寄送了大量的內(nei) 地紙墨。明代,永樂(le) 和萬(wan) 曆皇帝分別在南京和北京完整刊刻印刷藏文《甘珠爾》,開啟了大規模刊印藏文文獻的曆史。清代,康熙和乾隆朝,在北京刊印了北京版《甘珠爾》和《丹珠爾》,並把藏文《大藏經》相繼翻譯成滿文、漢文、蒙古文等多種文字,為(wei) 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推動作用。藏文典籍文獻的刊印、流傳(chuan) 、保存,對藏語言文字規範、佛教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不斷豐(feng) 富民族文化等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清代北京普靜禪林刊印的藏文古籍《藥師經》,海春生收藏。攝影:索南多傑
《漢文、梵文、西夏文、克什米爾文、藏文、八思巴文等多文種對照本》海春生收藏 攝影:索南多傑
清康熙五十四年北京木刻版康熙續刊《大藏經》,海春生提供圖片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資源
藏文古籍文獻是藏族為(wei) 主的各民族對青藏高原乃至世界自然萬(wan) 物的探索、認識、改造利用的智慧結晶,是藏文化的主要載體(ti) 。其記錄著藏民族為(wei) 主的各民族鞏固邊疆、捍衛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記載著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高僧大德進京朝覲,加強與(yu) 中央政府關(guan) 係的曆史;是推進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宣揚愛國愛教、利國為(wei) 民的重要教材;是記錄青藏高原自然規律、人類活動、疾病預防、撫慰心靈、環境保護,以及生產(chan) 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更是詮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與(yu) 發展,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組成部分的文獻依據;蘊含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核心理念、傳(chuan) 統美德、人文精神等,是證史、補史、存史、資政、育人,以及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依據。
在《意見》指導下,保護、利用藏文古籍,係統整理其所蘊含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核心理念、傳(chuan) 統美德、人文精神,為(wei) 西藏及涉藏州縣文化建設,乃至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服務。深入整理其內(nei) 保存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引導西藏和涉藏州縣各族群眾(zhong) 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係統整理藏文古籍文獻、檔案史料中的邊境地區曆史文化,為(wei) 捍衛祖國西南邊境安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服務。梳理挖掘、研究藏文古籍中相關(guan) 藏醫藥、天文曆算、建築等科技典籍,傳(chuan) 承科學文化,推動藏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為(wei) 增進人民健康福祉服務。
藏文古籍中的版畫,海春生提供圖片
藏文古籍文獻中的孔子畫像 攝影:索南多傑
“藏文文獻資源數據中心”藏文古籍專(zhuan) 欄 攝影:索南多傑
加快推進數字化等,服務中華文化建設
在信息化、數字化、大數據背景下,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和數據庫建設成為(wei) 新的發展趨勢。在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心和支持下,藏文古籍文獻科學保護和開發利用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目前我國藏文古籍數字化以及數據庫建設仍然相對滯後,古籍文獻資源線上獲取困難,文獻重藏輕用,開發利用難度較大,資金投入力度不夠,資源共建缺乏合力,資源共享程度較低,民間古籍保存條件較差,人才隊伍參差不齊、分布不均,尤其是藏文古籍數字化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比較突出,是推進新時代藏文古籍事業(ye) 過程中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我們(men) 相信,在《意見》的指導下,在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心支持下,藏文古籍文獻數字化、數據庫建設、orc識別等技術攻關(guan) ,以及影印出版等科學保護、高效利用必將得到進一步突破,在資金投入、政策傾(qing) 斜、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麵必將進一步加強。我們(men) 堅信,通過提高藏文古籍普查、發掘、整理、出版、展覽、譯介、對外合作等力度,加強藏文古籍文獻專(zhuan) 業(ye) 人才學術交流平台建設,充分發掘藏文古籍文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必將為(wei)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中華文化建設和講好中國故事發揮更大作用。(新利平台 特約撰稿人/索南多傑 作者為(wei)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shu) 館館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