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讓“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大旗高高飄揚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後,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等央企加入到藏北高原的援藏大軍(jun) 已經20年了。我最近在整理相關(guan) 采訪日記時,不由得想起一位名叫王鵬雁的援藏幹部。他在藏北高原發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用真情譜寫(xie) “藏漢一家親(qin) ”的動人故事。
2014年9月,中國石化援藏幹部、西藏那曲地區(現那曲市)班戈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王鵬雁,出席了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hui) ,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殊榮 ,並受到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的親(qin) 切接見。
事情要從(cong) 他援藏時說起。2013年8月5日,中國石化十建公司副總工程師王鵬雁從(cong) 山東(dong) 來到平均海拔4750米的那曲班戈縣,開始為(wei) 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中國石化有50多人報名競爭(zheng) 第七批援藏、第二批援青崗位,我被選中很不容易。來西藏,隻想為(wei) 藏族群眾(zhong) 多做點事。”王鵬雁說。
班戈縣地處藏北高原西部,氣候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發展班戈,首先需要了解班戈。可是,他想要了解的地方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總麵積3萬(wan) 多平方公裏,與(yu) 海南省陸地麵積相當。在這裏“下鄉(xiang) ”即意味著對生命的挑戰。
在西藏,尤其是在藏北高原,很可能三天也出不了一個(ge) 鄉(xiang) 或是一個(ge) 村,那些路途遙遠的鄉(xiang) 村,許多地方本沒有路,車走多了,地上便形成了不是路的路。
下鄉(xiang) 的路上,王鵬雁餓了啃自帶的幹糧,渴了喝礦泉水,呼吸特別困難時就吸會(hui) 兒(er) 氧氣。
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鄉(xiang) 下檢查施工,因為(wei) 嚴(yan) 重缺氧,夜裏常會(hui) 被憋醒,猶如上了“絞刑架”。常常無法入睡的結果是第二天頭疼欲裂,嘴唇也變成了烏(wu) 紫色。
有好幾次,同事們(men) 都勸他休息休息再“下鄉(xiang) ”,可他卻總是笑嗬嗬地說“沒事、沒事”。
王鵬雁赴任三個(ge) 月,以堅韌的毅力克服從(cong) 未有過的困難,很快走遍班戈縣10個(ge) 鄉(xiang) 鎮,全麵摸清了班戈縣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情況。
這是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王鵬雁(右一)在中國石化小學二期工程驗收現場同其他縣領導進行交流(紮西2014年10月25日攝)
當年46歲的王鵬雁在班戈縣分管黨(dang) 建、組織和受援工作。他進藏時,中石化小學二期、北拉小康示範新村等項目工程正在建設。王鵬雁這位教授級高工,以良好的職業(ye) 素養(yang) 和不辱使命的強烈責任感,堅持深入環境艱苦、高寒缺氧的施工現場,確保了每項援藏工程在當地一年僅(jin) 有三四個(ge) 月有效施工期的短暫時間裏,高質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務。
這是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王鵬雁(左一)在班戈縣青龍鄉(xiang) 衛生院檢查指導工作(紮西2014年8月9日攝)
2014年,王鵬雁深入各鄉(xiang) 鎮、村莊甚至自然村,多方麵了解民情,完成了2015年的對口援藏立項規劃,並就產(chan) 業(ye) 援藏,形成了“卓瑪泉”礦泉水源頭向班戈縣青龍鄉(xiang) 六村傾(qing) 斜的規劃方案和對口援藏向醫療方麵傾(qing) 斜的方案。
為(wei) 使每筆援藏資金都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王鵬雁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一刻也不停歇。一年多來,許多工程項目都灑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為(wei) 方便牧民群眾(zhong) 辦事,他多方協調,為(wei) 北拉鎮修建了便民服務大廳。
——為(wei) 把“輸血”變成“造血”,他幫助建成了“班戈縣高海拔生態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並在大棚裏成功種植出草莓、西瓜、西葫蘆等經濟作物以及各類蔬菜,不僅(jin) 為(wei) 普保鎮六村扶了貧,而且結束了當地產(chan) 不了蔬菜的曆史。
——為(wei) 幫助基層幹部開闊視野、更新觀念,他帶領32名鄉(xiang) 村幹部,赴山東(dong) 進行為(wei) 期15天的考察培訓。
——為(wei) 把有限的援藏資金既用於(yu) 改善民生、惠及民生,又能利用當地優(you) 勢資源,發展經濟,王鵬雁與(yu) 援藏幹部、常務副縣長王飛一起,先後促成區內(nei) 外7家企業(ye) 與(yu) 班戈縣合作,範圍涉及到光伏發電、水資源、旅遊、畜產(chan) 品、新型材料研發、非金屬礦等多個(ge) 產(chan) 業(ye) 合作項目。
王鵬雁說:“少年強,中國強”,教育是發展之基,我們(men) 要讓每個(ge) 孩子都能夠快樂(le) 成長、快樂(le) 上學。
來到藏北高原工作不久,王鵬雁發現班戈縣孤兒(er) 仁青多吉缺少親(qin) 情關(guan) 愛,每年便拿出2400元來資助這名七八歲的孤兒(er) ,為(wei) 他購買(mai) 生活、學習(xi) 必需品,並帶他外出遊玩,讓他感受家人般的溫暖。
那曲地區兒(er) 童福利院女老師德青告訴我,“為(wei) 了幫助仁青多吉有個(ge) 學習(xi) 夥(huo) 伴,王書(shu) 記還一同資助了仁青多吉的好朋友、同年級的那曲縣孤兒(er) 邊桑次仁。每次出差來那曲,王書(shu) 記都要帶著玩具和學習(xi) 用品來看望他們(men) 倆(lia) ,比親(qin) 阿爸還親(qin) !”
這是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王鵬雁與(yu) 班戈縣小學的學生們(men) 合影留念(紮西2013年8月29日攝)
“一個(ge)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國石化員工的愛心凝聚起來,力量就會(hui) 變大。”由個(ge) 人幫助孤兒(er) ,王鵬雁想到了由其所在的十建公司也來參與(yu) “一對一助學”,以擴大救助範圍。他的想法提出來後,得到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於(yu) 是,西藏班戈縣義(yi) 務教育階段“一對一貧困助學”工程啟動僅(jin) 一天半時間,第一批確定的41名資助對象就被單位同事全部“認領”完畢。不久,第二批40名貧困學生也被單位同事確定和“認領”,班戈縣被捐助的81名貧困學生中,孤兒(er) 占了一半。
在王鵬雁主導下,班戈縣由此編寫(xie) 完成了《義(yi) 務教育階段一對一貧困助學管理辦法》,使“一對一助學”工程變成了一項長期化、常態化的公益事業(ye) ,以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
與(yu) 此同時,他幫助修訂了《中國石化助學資金管理辦法》,使每年用於(yu) 當地大學生的助學資金能夠得到高效、公平、合理的使用。
在幫助藏族孩子的同時,王鵬雁還竭盡所能地幫助每一位所能幫助的藏族群眾(zhong) ,使他們(men) 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為(wei) 此,尼瑪鄉(xiang) 吾前村牧民赤占,將一麵繡有“急公好義(yi) 扶危助困”的錦旗,送到王鵬雁辦公室,以感謝這位援藏幹部幫助他妹妹達桑治好了疾病。
原來,赤占妹妹達桑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生活困難。王鵬雁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便與(yu) 在北京工作的中國石化第五批援藏幹部陳誌清聯係,為(wei) 她治病。
2014年5月份,王鵬雁陪同達桑前往北京治病,北京安貞醫院為(wei) 她做了手術,達桑安全返回西藏。時間不長,術後的達桑揮動羊鞭,已能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放牧了。
剛為(wei) 達桑治療完疾病回到藏北高原,王鵬雁又馬不停蹄地第二次趕到新吉鄉(xiang) 四村斯求卓瑪家,為(wei) 這位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的“親(qin) 戚”送去自己花錢購買(mai) 的彩色電視機,並讓縣廣電中心技術人員為(wei) 她家安裝了收看電視的衛星接收器。
半年前,王鵬雁帶著1200元慰問金到卓瑪家去慰問時,發現“村村通”工程還沒有惠及到她家,便萌生了為(wei) 這位“親(qin) 戚”買(mai) 電視機,安裝衛星接收器的心願。
這是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王鵬雁(左)與(yu) 一同援藏的常務副縣長王飛(右)及來采訪的新華社記者唐召明(中)合影留念(王琪2015年5月20日攝)
說起中國石化這家“親(qin) 戚”,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2年前,中國石化首批援藏幹部李一超援藏時,發現牧女斯求卓瑪脖子下長了個(ge) 大腫瘤,無法勞動,靠吃國家低保和女兒(er) 相依為(wei) 命,李一超便堅持8年資助這對母女。
這是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王鵬雁(左)在向來班戈縣采風的中國評劇院《藏地彩虹》編劇張明媛(右)介紹當地情況(唐召明2015年10月9日攝)
2010年初,李一超和第五批援藏幹部,以及眾(zhong) 多愛心人士一起,將卓瑪接到北京,成功為(wei) 她切除了在脖子下懸掛28年、重達5公斤的巨大腫瘤,並幫助她走上了富裕之路。卓瑪一家也因此成了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的“親(qin) 戚”,為(wei) 幫助這位“親(qin) 戚”,一屆屆中國石化援藏幹部開始了愛心接力。
談及自己親(qin) 曆親(qin) 為(wei) 的這些事情,憨厚、質樸的王鵬雁搓著雙手動情地說,“為(wei) 民族團結做點事,是我的光榮。”
王鵬雁臉龐黝黑、笑容憨厚,留著半寸短發,在內(nei) 地像個(ge) 老農(nong) ,在西藏像個(ge) 藏胞。他來班戈縣援藏不到兩(liang) 年,先後掏出1.8萬(wan) 多元來資助當地貧困戶、五保戶和孤兒(er) ,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
這是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王鵬雁(右)來到“結對子”幫扶對象的紮紮(左)家中,為(wei) 他妻子英秋治病送去自掏腰包的、急需的治療費(紮西2014年7月9日攝)
2014年7月初,王鵬雁“結對子”幫扶對象——紮紮的 妻子英秋患心肺病住院,急需用錢,王鵬雁便拿出7000元錢幫助其治病,並安排她到拉薩治療,直至病愈出院。
對藏族群眾(zhong) ,王鵬雁就像是親(qin) 人,而麵對遠在山東(dong) 的家人,他卻顯得有點“吝嗇”。
2014年盛夏,王鵬雁妻子吳翠林帶著剛剛結束“高考”的兒(er) 子王泰舒來藏探親(qin) ,正趕上王鵬雁工作很忙,就連兒(er) 子有嚴(yan) 重的高原反應,他也沒能多陪陪。幾天後,心存愧疚的王鵬雁實在是分身乏術,隻好對妻子說,“你和兒(er) 子回家吧。”
他把母子倆(lia) 送到拉薩火車站,轉過身,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
兒(er) 子要赴美留學,他因工作忙無法脫身,也沒能為(wei) 兒(er) 子送行。
當問及他這樣做,家人是否理解時,王鵬雁笑笑說,“我父親(qin) 早年是青島木器一廠的木工,而家在萊陽。直到我小學5年級時,父親(qin) 才從(cong) 青島調回萊陽,一家人得以團聚。到了我這一代,十建公司施工到處走,我也是常常不在家,分分合合是常態,家人已經習(xi) 慣了。”
“兒(er) 子參加高考,每個(ge) 周末都要從(cong) 山東(dong) 到北京學習(xi) 英語,接送兒(er) 子和網上訂票,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我妻子身上,她從(cong) 不向我說困難,是怕我分心。”王鵬雁愧疚地回憶說。
長期以來,王鵬雁妻子吳翠林已經習(xi) 慣了一個(ge) 人支撐著家庭。因為(wei) 心疼丈夫,家裏有什麽(me) 事,她能消化就消化掉,盡量不讓王鵬雁操心。她說,“他的事情多,回來醉氧,去了缺氧,拿家事煩他,對他身體(ti) 不好。”
決(jue) 定援藏時,王鵬雁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妻子聽。同在一個(ge) 單位的她很支持丈夫的選擇。“援藏不是你去,就是他去,總是需要人去的。人到中年,家家都有困難,我們(men) 的兒(er) 子大了,老人也有我照顧,你身體(ti) 好,就放心去吧。”吳翠林的寬慰句句說到了王鵬雁的心裏。
“王鵬雁在各項工作中都表現出了援藏幹部的高尚情懷。”班戈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索朗措珍對我說。
自古忠孝難兩(liang) 全。王鵬雁說,“其實,許多援藏幹部內(nei) 心深處都有或多或少的內(nei) 疚與(yu) 遺憾。但是,既然來了,我們(men) 就要對得起自己肩上的責任,讓‘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大旗高高飄揚!”(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