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悄然變化的藏北服飾
近年來,作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的一名誌願者,我在藏北草原發放撿拾牛糞的高原撿拾車中,欣喜地看到牧民群眾(zhong) 服飾悄然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是一位帶著孩子在藏北草原上邊放牧,邊撚牛毛線的牧女(唐召明1987年攝)
過去的年代,藏北牧人們(men) 逐水草而居,生活漂泊不定。他們(men) 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牛羊奶,住的是牛毛做的帳篷,穿的是羊皮袍子。很多牧人一年四季,從(cong) 春到冬,都穿一件羊皮袍子。當然,羊皮袍子的質地好壞也不一樣。有老羊皮袍子,有羊羔皮袍子,有小羊皮袍子。袍子有光板的,有用布和氆氌做麵子的,也有用緞子和毛料做麵料的。總之,不盡相同。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到藏北草原後,隨著牧業(ye) 生產(chan) 的發展,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藏北牧民群眾(zhong) 過去身穿的普通藏裝逐步走向了高檔化,其花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時尚。
這是尼瑪縣著盛裝參加縣裏活動的牧民群眾(zhong) (唐召明2019年9月21日攝)
藏裝,主要指藏袍,分男女款,藏語通稱“曲巴”。它的產(chan) 生與(yu) 發展,和高原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係。但因西藏各地自然氣候條件差別較大,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
藏北草原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它地處“世界屋脊的屋脊”,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於(yu) 是祖祖輩輩選擇了便於(yu) 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群眾(zhong) 穿著以羊皮袍為(wei) 主,結構肥大,袖口寬敞,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ti) 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yu) 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裏形成大囊,裏麵可裝不少隨身用品。
這是嘉黎縣一位佩戴豪華服飾的牧女在拴犛牛 (唐召明1997年攝)
如今,富裕後的藏北牧民群眾(zhong) 大都身著高級緞子麵和毛料來做麵料的羊羔皮或小羊皮袍子,過去那種一年四季不離身的光板羊皮袍子已經很少見到了,原來羊皮袍下擺處的一道三寸寬黑絨布邊也開始換成了寬寬的高檔水獺皮邊……
在那曲鎮,我看到街道兩(liang) 邊新出現了許多特色藏裝店,其服裝風格別致、色彩靚麗(li) 、做工精細,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顧客。由於(yu) 品牌、麵料、款式不同,藏裝的價(jia) 格也就從(cong) 幾百元到幾萬(wan) 元不等。
時裝店所銷售的藏裝花樣繁多,大致可分為(wei) 盛裝、便裝和夏裝、冬裝。盛裝鮮豔大方,便裝得體(ti) 耐磨,夏裝輕便柔軟,冬裝擋風暖身。
如今從(cong) 遊牧走向定居的藏北牧民群眾(zhong) ,人人都有幾套高檔藏裝早已不是新鮮事。
服裝,代表著時尚潮流,也是一種符號。祖輩延續下來的傳(chuan) 統藏裝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承載著群體(ti) 性記憶。藏北牧民群眾(zhong) 服裝的變化,記錄了西藏民主改革以來人們(men) 生活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過去一位身著光板老羊皮袍外出旅行的青年牧民(唐召明1991年初攝)
“在舊西藏,藏北牧人一年四季隻有一件光板老羊皮袍,白天作衣夜晚當被,全家帶著一頂破帳篷逐水草而居。遇豐(feng) 收勉強維持溫飽,遇到雪災、旱災、蟲災時,牛羊大批死亡,牧人在饑寒交迫中掙紮,即使做夢也不敢想有一件新皮袍!”申紮縣申紮鎮村民洛紮回憶說。
這是在雙湖縣慶祝建縣儀(yi) 式上,著盛裝的牧民摩托車車隊正在通過主席台(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攝)
目前,藏北牧民群眾(zhong) 的著裝從(cong) “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尤其是青年牧民除了著裝極其華麗(li) 外,還喜歡在頭上戴一種價(jia) 格昂貴的、使用紅緞子做胎的狐狸皮帽子。這種帽上係兩(liang) 根紅綢飄帶,他們(men) 騎著打扮得花花綠綠,裝有大音響的摩托車行駛在草原放牧時,頭上的紅綢像火焰一般,格外引人注目。也有人不戴帽子,而是將長長的黑發,加上紅色和黑色的毛線編成粗大的辮子挽在頭上。這種被稱為(wei) “英雄發”的發辮上,綴著價(jia) 格不菲的珊瑚和瑪瑙串,他們(men) 在騎摩托車外出旅行或放牧時,盡顯勇武和神氣。此外,還有皮帽、禮帽和頭係紅纓的圓型大氈帽等,共同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賽馬會(hui) 上,兩(liang) 位參加草原盛會(hui) 的盛裝牧女(唐召明1987年夏攝)
牧女是藏北草原上的邦錦花,如今的她們(men) 身著有麵料的皮長袍,領口和袖口鑲有桔黃、湛藍、朱紅等各種顏色的絨布條或水獺皮,色彩十分鮮豔。她們(men) 還喜歡係一條選用五彩薄呢剪貼繡製而成,做工細膩、工藝精湛的“邦典”彩裙。長長的黑發梳成“百縷”辮子,各式各樣的金銀首飾,把幾十條細辮子串聯起來。背上還佩戴著瑪瑙、銀幣、珊瑚、蜜蠟、綠鬆石和成串的珍珠,走起路來叮當響,十分悅耳。
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賽馬會(hui) 上,牧民群眾(zhong) 正在跳大型”鍋莊“舞(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攝)
藏北草原有許許多多節日,其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熱鬧的是賽馬會(hui) 。過去穿戴華貴服飾往往是官家、牧主和富商們(men) 的專(zhuan) 利,而現在卻大不一樣了。在每年傳(chuan) 統的賽馬會(hui) 上,群眾(zhong) 都要穿上最漂亮的服裝,戴上最貴重的首飾。一件藏袍,一件首飾,其價(jia) 格從(cong) 數萬(wan) 元到數百萬(wan) 元不等,往往會(hui) 達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這是在慶祝雙湖建縣活動中,一位盛裝青年牧民冒雪前去參加賽馬比賽(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攝)
時尚藏裝,越來越受到青年牧民的歡迎,對於(yu) 他們(men) 而言,藏裝不隻是節日的盛裝,在日常生活中與(yu) 現代服飾混搭也成了潮流。
據了解,近年來,西藏那曲市重點打造優(you) 質畜產(chan) 品研發、生產(chan) 、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牧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不但為(wei) 藏北草原上的畜產(chan) 品打開了銷路,也使廣大牧民群眾(zhong) 的腰包鼓了起來。2015年,那曲市農(nong) 村居民人均收入僅(jin) 有7000多元,到2021年,這個(ge) 數字已經變成了15000多元。
藏北牧民群眾(zhong) 在收入增長的同時,衣著服飾方麵也迎來消費升級,生活質量顯著改善,穿著越來越講究,消費越來越高端。
原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老書(shu) 記珠巨感慨地說:“過去牧民的飲食是糌粑、牛羊肉和酥油茶,現在是想吃啥就吃啥;過去牧民一件藏袍穿到破,現在是一年四季有新衣。這是牧民群眾(zhong) 做夢都不敢想的巨大變化啊!”(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洛桑丹珍,開發藏北無人區的拓荒英雄
今年盛夏,第二批西藏高海拔生態搬遷牧民群眾從那曲市雙湖縣多瑪鄉出發,陸續撤離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區”,這讓我不由得想起40多年前率領牧民群眾開發藏北無人區、建設新家園的拓荒英雄洛桑丹珍。 [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我們回遷家鄉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不久前,我翻看到介紹新疆回遷藏族牧民群眾的文史資料,不由得想起采訪這些“葉落歸根”的牧民群眾穿越昆侖山的故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