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新鮮綠色蔬菜在雪域高原還不多見。上世紀80年代初的資料顯示,當時西藏自治區一年的蔬菜總產(chan) 量隻有2.6萬(wan) 噸,人均年占有量不足14公斤,平均25天才能吃到1公斤蔬菜。新鮮蔬菜曾經大部分靠外地長途轉運,品種少、價(jia) 格也偏貴。
而進入新時代,隨著一個(ge) 個(ge) 蔬菜基地拔地而起,西藏本地蔬菜產(chan) 量持續增長,供給更加充足、品種更加豐(feng) 富。以山南市為(wei) 例,2021年,山南市蔬菜總產(chan) 量達到6.95萬(wan) 噸,比2012年末增長124.9%,“菜籃子”旺季自給率已突破80%。
十年間,一座座蔬菜大棚在西藏建起,在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努力下,引進優(you) 良品種,試種成功並走向市場。不斷增高的蔬菜旺季自給率,意味著更加穩定的蔬菜供給與(yu) 菜價(jia) 波動,當地老百姓能夠買(mai) 到更加新鮮、同時也更加便宜的本地蔬菜。與(yu) 此同時,蔬菜基地的蔬菜種植、冷鏈運輸、休閑農(nong) 業(ye) 等各個(ge) 環節,為(wei) 當地百姓提供了就地就業(ye) 的新渠道,當地農(nong) 民的收入更加穩定並持續增加。
自國家“菜籃子”工程提出以來,西藏自治區持續發力建設。西藏自治區將“菜籃子”工程列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內(nei) 容,並出台《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guan) 於(yu) 印發〈西藏自治區“菜籃子”專(zhuan) 員(市長)負責製考核辦法〉的通知》,實行“菜籃子”目標責任考核管理製度。各市地的市長(專(zhuan) 員)為(wei) 第一責任人,建立主要領導親(qin) 自抓、分管領導具體(ti) 抓“菜籃子”工程發展的工作機製,紮實做好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供穩價(jia) 各項工作。
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麵推進,在政策引導、農(nong) 業(ye) 科技助力以及無數新農(nong) 人的才幹與(yu) 努力之下,西藏現代化農(nong) 業(ye) 將穩步推進,更好守護“舌尖上的幸福”。(新利平台 文/歐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