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最近,2022年西藏科技重大專(zhuan) 項課題“西藏考古知識圖譜關(guan) 鍵技術研發”獲批立項,並召開了開題論證會(hui) 暨學術研討會(hui) ,會(hui) 議由西藏民族大學主辦。
圖為(wei) 2021年,西藏民族大學實習(xi) 生在布達拉宮學習(xi) 古籍文獻知識
作為(wei) 開題論證會(hui) 專(zhuan) 家組的組長,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李永憲教授認為(wei) ,重大科技專(zhuan) 項課題講究要有知識創新,實際上就是要在課題的難點上有所主張、有所建樹、有所創新。他說:“‘西藏考古知識圖譜關(guan) 鍵技術研發’課題的難點和創新點在哪裏呢?我覺得就是‘關(guan) 鍵技術’。”
李永憲解釋道:“‘西藏考古’是一個(ge) 既定概念,不用討論;‘知識圖譜’是一個(ge) 圖書(shu) 情報學的既有的專(zhuan) 業(ye) 概念,目前各行各業(ye) 都在構建;‘關(guan) 鍵技術研發’很重要,難點在於(yu) 如何挖掘、分析、構建和顯示西藏考古知識。”他認為(wei) ,目前,各個(ge) 子課題已具備了方向、目標、思路,還有可操作的技術路線,如子課題2將通過建立西藏考古語料知識庫,解決(jue) 西藏考古資料分散、查找利用困難的問題。
李永憲認為(wei) 課題的關(guan) 鍵技術是“圖譜化”,圖譜是一個(ge) 係統的、分類編輯的圖集,最終要把考古知識轉化為(wei) 可視的圖形、圖像等信息,而考古信息並不像某些行業(ye) 可以隨機抽取、自動生成,不僅(jin) 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更需要很多分析研究。
他舉(ju) 例稱:“一件出土文物,如卡若遺址的雙體(ti) 陶罐,它的出土時間、地點、層位可能是明確的,但要傳(chuan) 達其中的‘考古知識’和背後的故事等,這就需要課題組將大量的文獻整合起來,包括語料、圖像資料(可移動的文物、不可移動的現場遺跡)等。此外,還要考慮到漢文、藏文、外文資料,以及可否把部分公開發布的視頻資料整合進來。”
圖為(wei) 2021年,西藏民族大學實習(xi) 生參與(yu) 檢查傑拉康寺木構建築的破損程度,並對設計方案提出意見
“從(cong) 所處時機、所在單位到目前具備的條件來看,已經有了一個(ge) 很好的起點,希望課題組一定要珍惜當下的時代背景和學術環境。一定要注意與(yu) 各參研高校、科研機構在思路方法上盡可能加強交流。”李永憲建議,在整個(ge) 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可分階段地舉(ju) 行專(zhuan) 家論證會(hui) ,使得每一個(ge) 階段的進展、成果、疑難點都能找到思路方法與(yu) 技術層麵的學術支撐。
李永憲還強調課題實施過程中應始終重視整體(ti) 和局部的關(guan) 係,比如課題中要在西藏開展田野考古工作,建議各個(ge) 子課題負責人與(yu) 成員都能參加這種田野實踐,以利於(yu) 加強交流,形成“考古知識轉換成圖譜”的共同思路和各自相呼應的技術動作。
圖為(wei) 2021年,西藏民族大學實習(xi) 生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dong) 區進行文物清查及登記工作
關(guan) 於(yu) 課題的成果形式,李永憲認為(wei) 無論是以網站還是APP等形式來呈現,都會(hui) 有其生命周期,考古知識不是隻有簡單的概念層麵和數據層麵,還會(hui) 有很多信息的變更和增擴,課題組應加強篩選和分析過濾的工作。他說:“如今網絡信息紛繁複雜,具有高分辨率的信息是一個(ge) 很重要的質量保證。如果我們(men) 做的‘知識圖譜’生命周期很短,分辨率不高,那麽(me) 很難說課題是非常成功的。”
“‘西藏考古知識圖譜關(guan) 鍵技術研發’課題的獲批立項,無疑會(hui) 引起我國西部青海、甘肅、四川、寧夏、新疆等省區對於(yu) 考古知識圖譜的關(guan) 注。”怎樣能使考古知識最大程度地活化、社會(hui) 化?李永憲等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一致認為(wei) 此項課題是一個(ge) 非常有創意的嚐試,值得期待。(新利平台 記者/李元梅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