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蹈節目《錦繡》令全國觀眾(zhong) 印象深刻,不僅(jin) 欣賞到了極具東(dong) 方美感的古典舞蹈藝術,更是刷新了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
《錦繡》選自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後者是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優(you) 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劇目,創作靈感來源於(yu) 古絲(si) 綢之路新疆和田段尼雅遺址漢代古墓出土的一件織錦文物——“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它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wei) 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wei) 大的發現之一。因此,《錦繡》的創作背景融合了曆史學、考古學、傳(chuan) 統文化等多個(ge) 方麵,以凝重典雅、大氣端方的舞台風格再現了泱泱大國、錦繡中華的恢弘氣魄。在這段舞蹈中,國寶不再是靜靜躺在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曆史傳(chuan) 奇的見證者、講述者。
穿越曆史的時空大門打開,垂目不語的漢服舞者們(men) 儀(yi) 態萬(wan) 千,她們(men) 身著交領廣袖、曲裾深衣,長眉入鬢、點唇絳紅,服裝造型皆具我國漢朝代表性,尤為(wei) 引人注目的是每個(ge) 人雙目之下皆裝飾有兩(liang) 個(ge) 紅色小圓點,這種妝飾叫作“妝靨”。妝靨用胭脂點製,早期為(wei) 圓點狀,後期形狀不再局限於(yu) 圓點,有的形如錢幣,稱為(wei) 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wei) 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wei) 花靨。在中國古代女子的麵飾中,花草昆蟲皆能入妝,如壽陽落梅妝、金箔翠鈿妝等,體(ti) 現出古人對美的追求和探索。可見,無論在保守傳(chuan) 統的幾千年前,還是科技動感的現代社會(hui) ,美妝潮流永遠滾滾向前,人們(men) 不知疲倦地追求的不僅(jin) 是美麗(li) 的妝容,更是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描畫,一妝一鈿、一塗一抹皆能體(ti) 現出一個(ge) 時代的氣度和審美。
《錦繡》的舞步從(cong) 輕緩穩重到急速翩躚,舞者的表情從(cong) 凝重嚴(yan) 肅到婉約含笑,赤色衣裙在身形翻轉中飛舞,如初升之丹霞,如蓬勃之火焰,讓人聯想到大漢的繁榮盛景。紅色,在中國文化傳(chuan) 統上是吉慶歡樂(le) 的顏色,上溯周朝時,人們(men) 在生活中開始重視紅色。《禮記·檀弓上》裏記載到:“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意思是周人崇尚紅色,辦喪(sang) 和入殮都選在日出時分,駕戰車用赤色馬,祭祀用赤色的牲畜。春秋戰國時陰陽學派、五行學說創始人鄒衍研究認為(wei) ,朝代的更替是按照五行(德)的次序運轉。秦朝尚黑,為(wei) 水德,漢朝崇尚紅色,為(wei) 火德,所以出於(yu) 政治上的原因,紅色在漢朝變得十分尊貴,慢慢成為(wei) 特殊身份的代表,如漢高祖劉邦自稱“赤帝之子”,王侯或者朝廷使者所乘的紅漆車被稱為(wei) “朱軒”,貴族豪門大戶被稱為(wei) “朱門”,漢朝軍(jun) 隊的軍(jun) 服也是紅色。《錦繡》中服裝顏色為(wei) 紅色,符合漢朝審美特點,紅色使人感到溫暖,蓬勃鼎盛的溫暖,紅色讓人感到莊嚴(yan) ,凝練赤誠的莊嚴(yan) 。舞台背景的灰、褐、黑、青等色烘托出溫暖大氣的紅色調,漢朝波瀾壯闊的曆史在觀眾(zhong) 心中豁然明亮:輕徭薄賦、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匈奴被迫西遷、張騫出使西域、絲(si) 綢之路延伸至歐洲;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誕生,張衡發明了地動儀(yi) 、渾天儀(yi) ……觀眾(zhong) 們(men) 的曆史自豪感油然而生,兩(liang) 千年前的美好祈願透過春晚舞台,浸潤著癸卯新春的中華大地。
國寶跨年“翻新”,讓博物館裏的漢代舞俑活起來,讓文物訴說古老的曆史故事,用精美編舞、新穎視聽帶領著全國觀眾(zhong) 共赴了一場奇妙的文物之旅、文明之約。(新利平台 文/易文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