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shu) 。白皮書(shu) 指出,運用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推動互聯網發展治理,已經成為(wei) 全球普遍共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自1994年4月20日,中國首次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開始,互聯網很快融入我國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深刻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產(chan) 和生活方式。與(yu) 此同時,也帶來諸如病毒攻擊、網絡犯罪、信息安全等方麵的突出問題。為(wei) 保障網絡安全,促進網絡文明,把網絡強國建設推向前進,我國不斷加強網絡領域的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取得一係列顯著成效。
夯實網絡安全的法製基礎。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信息安全和國家安全。互聯網發展之初,我國主要是從(cong) 技術層麵關(guan) 注網絡安全,例如為(wei) 防止黑客攻擊和木馬、蠕蟲等網絡病毒,開發利用防火牆和加密技術。但漸漸地人們(men) 意識到很多網絡安全問題僅(jin) 靠技術難以解決(jue) ,必須要有法律途徑來解決(jue) 有關(guan) 網絡安全問題。1994年2月18日,我國互聯網首部法律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係統安全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147號,2011年1月8日修訂)實施。從(cong) 1994年至今,我國共出台網絡領域立法140餘(yu) 部,這些法律條例回應了社會(hui) 需求,保護了網絡信息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公共利益,讓互聯網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網劍行動”維護網絡市場穩定。近年來隨著“雙十一”購物日的火熱和直播帶貨勢頭的強盛,許多消費者在主播的強力推薦下購買(mai) 了大量商品,收貨後發現貨不對板、質量低劣,從(cong) 而引發一係列網絡投訴和糾紛。為(wei) 依法嚴(yan) 厲打擊各類網絡市場違法違規行為(wei) ,著力規範網絡市場經營秩序,營造互聯網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近年來,我國各地連續開展“網劍行動”,例如,某些吃播為(wei) 吸粉帶貨,在網上直播捕殺野生動物,被公安機關(guan) 刑事拘留;某化妝品公司在淘寶網委托“刷手”通過“刷單”的形式,虛構其淘寶網店交易量和提高好評率,被市場監管局作出責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wei) 和罰款數萬(wan) 元的處理。自2018年以來,我國關(guan) 閉違法違規網站2.39萬(wan) 個(ge) /次,查處涉網類案件11.9萬(wan) 件,有效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zheng) 的網絡交易秩序。
互聯網法院開辟互聯網司法建設新途徑。據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yi) ,互聯網普及率達75.6%。互聯網時代,人們(men) 期待更加公正、高效、便捷、透明的司法運行模式。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各級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量共計4.90萬(wan) 件。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的相繼成立,實現了案件起訴、調解、立案、審判、送達、執行等訴訟環節全部在線完成,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率、低成本等優(you) 勢。近年來,互聯網法院還不斷拓展新興(xing) 技術應用場景,推進科技與(yu) 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助力法院工作提質增效的同時,也推動訴訟服務提檔升級,讓人民群眾(zhong) 感受到更加便捷和公正的司法服務。
網絡法治建設是網絡文明的基石,是網絡強國的保障。推進互聯網法治建設,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我們(men) 要深刻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網絡安全和發展同步推進,不斷開創網絡強國建設新局麵。(新利平台 文/易文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