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shu) 。白皮書(shu) 指出,法治是互聯網治理的基本方式。運用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推動互聯網發展治理,已經成為(wei) 全球普遍共識。
日前,麵對社交、短視頻、網絡直播等類型重點平台,針對“自媒體(ti) ”造謠傳(chuan) 謠、假冒仿冒、違規營利等突出問題,中央網信辦開展為(wei) 期兩(liang) 個(ge) 月的“清朗·從(cong) 嚴(yan) 整治‘自媒體(ti) ’亂(luan) 象”專(zhuan) 項行動。據悉,此次行動堅決(jue) 打擊“自媒體(ti) ”發布傳(chuan) 播謠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虛假消息;堅決(jue) 取締假冒仿冒官方機構、新聞媒體(ti) 和特定人員的“自媒體(ti) ”;全麵整治“自媒體(ti) ”違規營利行為(wei) 。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已經涉及到日常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果網絡空間脫離了法治的有效管控,就會(hui) 導致去中心化、極端個(ge) 人化、非理性化等現象日益觸發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麵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必須堅持現代法治理念,在建立健全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基礎上,不斷完善互聯網信息內(nei) 容、網絡信息服務和網絡社會(hui) 管理等方麵法律法規。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國家先後頒布和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關(guan) 於(yu) 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jue) 定》《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網絡法律法規與(yu) 相關(guan) 製度性文件,還出台了“微信十條”“賬號十條”“APP 新政”“直播新規”,確保網絡實名製落到實處。
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國家網信部門麵對代表委員就整治網絡暴力、營造良好網絡生態提出的建議提案進行了認真研究,並表示從(cong) 當前的情況看,相關(guan) 立法如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綜合立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英雄烈士保護法等專(zhuan) 門立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guan) 於(yu) 誹謗、侵犯個(ge) 人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等相關(guan) 司法解釋中,都對網絡暴力作了相關(guan) 規定。
在中國,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每個(ge) 公民的合法權利必須得到充分尊重和保護,現代信息社會(hui) 中,必須嚴(yan) 守法律底線。例如,2022年,西藏自治區12315平台受理網絡購物投訴2126件,同比上升71.81%。據悉,隨著消費類型不斷增加,網絡消費已經漸漸成為(wei) 維權工作的重點,大到冰箱、電視,小到手機、零食,各式各樣的網購商品糾紛都有受理,隨著網絡管理的不斷規範更趨合理,消費者會(hui) 通過各申訴渠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新時代,要全麵深化互聯網法治建設,不斷提升促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的能力水平,建設高質量的互聯網清朗空間,中國網絡法治建設走進“新時代”。(新利平台 文/王東(d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