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記者在西藏出差旅途結識了“80後”導遊詹燕,這是她在西藏工作的第8個(ge) 年頭。幾年的時間裏,工作中的她幾乎走遍了西藏著名的景點,也在工作之餘(yu) 積極參加公益,尤其是針對邊遠鄉(xiang) 村兒(er) 童的公益活動。她將自己在基層校園的所見所聞講給記者聽。
圖為(wei) 詹燕(右)在公益活動中,讓藏族小朋友和家鄉(xiang) 的小朋友通視頻,並擊掌約定好好學習(xi) ,以後再見麵
“西藏學校好不好,在西藏生活工作的人才有發言權。”詹燕這樣說。“我們(men) 走過西藏很多地方,不管是在基層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還是教育資源軟件硬件的優(you) 化,亦或孩子平等擁有受教育的權利方麵,我們(men) 都是親(qin) 眼看到、親(qin) 身體(ti) 會(hui) 到的。”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地廣人稀,人員高度分散,不管是教師人才還是建址辦學,相對來說成本都是很高的。但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西藏自治區非常重視教育工作,采取了諸多重大舉(ju) 措,推動了基層教育事業(ye) 的飛速發展。
“2021年,我們(men) 到那曲市安多縣加傲小學做公益。我看到了祖國偏遠地區的孩子們(men) 真實的學習(xi) 環境是什麽(me) 樣的。”詹燕一邊翻找著手機裏的照片,一邊娓娓道來。“小學裏基礎設施建設很完備。寬敞明亮的教室牆體(ti) 潔白,掛有標識‘爭(zheng) 當新時代好少年’,教室外走廊的頂棚是光亮溫暖的陽光棚,地板是做過防寒設施的,教室裏有專(zhuan) 門的采暖器……”
圖為(wei) 那曲市安多縣加傲小學教室外
“我還看過他們(men) 的廚房,可以使用新能源的灶台。但是有一個(ge) 有趣的事情——在角落裏的一堆牛糞——這是孩子們(men) 從(cong) 家裏帶來的,生活老師會(hui) 用這些牛糞做燃料做飯。我還專(zhuan) 門谘詢了這件事情。原來沒有任何規定讓他們(men) 帶這些,但是他們(men) 來上學的時候都自覺地很主動背一個(ge) 小袋把牛糞帶來學校,供學校使用。”
聽說有人懷疑這麽(me) 小的孩子能不能適應寄宿製的學校,詹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其實我看到很多學校都是采取走讀製和寄宿製相結合的教育辦學模式。離家較遠的農(nong) 牧民孩子選擇寄宿,可以節省每天花費在上學放學路上的時間,也避免了惡劣天氣、交通不便帶來的風險,而且,在學校會(hui) 有專(zhuan) 職的生活老師照顧學生。寄宿製學校讓很多住址更偏遠的孩子們(men) 得到公平且良好的教育環境。到了周末,孩子們(men) 可以回家和父母團聚。”
在學校裏寄宿,其實為(wei) 學生提供了便利和實惠。“我的老家四川的小學午間會(hui) 有甜點水果吃,在西藏,這裏的小朋友也有酥油糌粑和甜茶做甜點,既符合當地的生活習(xi) 慣,也保證了孩子的營養(yang) 均衡。在與(yu) 老師們(men) 交談時,可以發現他們(men) 大多年輕有活力,很有責任心,在課外也充當著生活老師,很多藏族老師唱起歌來相當地熱情和動聽,為(wei) 孩子的課餘(yu) 生活增添了別樣風采。”
圖為(wei) 孩子們(men) 在操場上比賽跳繩
“雖然很多年齡較小的孩子在鄉(xiang) 鎮上完三年級,也會(hui) 選擇去縣裏或者市裏去上學,到了更高年級,還會(hui) 到教學資源環境更好的拉薩等地就學。就目前來看,小學低年級安排的教學內(nei) 容是非常豐(feng) 富的。”
在詹燕給記者看的視頻裏,我們(men) 發現她的同伴想在體(ti) 育課上和孩子們(men) 一起互動,幾乎無“用武之地”。無論是跳繩、踢球還是一些競技運動,哪一樣孩子們(men) 都做得更好。詹燕大笑著說“玩不過玩不過”。
圖為(wei) 山南洛紮縣生格鄉(xiang) 的學校(含幼兒(er) 園到小學3年級),孩子使用老師做的詞卡做小老師 2016年拍攝
談起孩子們(men) 的學習(xi) 狀態,詹燕格外激動。“早在2016年,我們(men) 到山南洛紮縣生格鄉(xiang) 教學點(含幼兒(er) 園到3年級)做公益時,看到有孩子使用詞卡做小老師帶同學們(men) 朗讀,非常認真嚴(yan) 肅。看到他們(men) 上課的場景,你會(hui) 發現,讀書(shu) 是件幸福的事情、有趣的事情,很少人會(hui) 感覺有壓力——經濟上有‘三包’政策,心理上,孩子們(men) 很享受其中的快樂(le) 。孩子接受雙語教育,我們(men) 根本不用去送書(shu) 籍,國家提供教材非常的充分。一般會(hui) 送一些學習(xi) 用具,比如一些美術用品、顏料,我們(men) 一起作畫一起討論大山外麵的故事,傾(qing) 聽他們(men) 的夢想,鼓勵他們(men) 積極向上生活。我發現這些孩子的狀態非常積極向上,他們(men) 的眼睛裏都有光。”
走進西藏各地,最漂亮的建築多半是學校。從(cong) “有學上”到“好上學”再到“上好學”,西藏的教育事業(ye) 在短短幾十年間獲得了跨越式發展和曆史性成就,西藏各族人民享受著最好的教育政策,其獲得感、幸福感也不斷提升。相信未來,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加速推進,雪域高原教育事業(ye) 將越辦越好,抒寫(xie) 更多新篇章。(新利平台 文/王茜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