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尋覓西藏 格桑花開】白朗縣彭倉村:瓜果飄香致富 援藏情深連心

發布時間: 2023-08-25 09:10: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有著雪域高原“果蔬之鄉(xiang) ”的美譽。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白朗縣在山東(dong) 援藏的幫助下,開啟了發展果蔬產(chan) 業(ye) 之路,摘下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白朗縣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作為(wei) 白朗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不僅(jin) 是白朗縣脫貧致富的縮影,更見證了濃濃援藏情繪出的民族團結“同心圓”。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 攝影:趙振宇

  小小溫室 脫貧致富

  從(cong) 白朗縣出發,在國道349沿線,一座幹淨、整潔、現代化的村莊出現在我們(men) 的眼前,174座錯落有致的現代化溫室大棚是彭倉(cang) 村最重要的特色支柱產(chan) 業(ye) 。

  “這些大棚已有20多年的曆史,見證了我們(men) 彭倉(cang) 村脫貧致富的經曆。”1998年,在山東(dong) 省第二批援藏幹部的幫助下,彭倉(cang) 村開啟了農(nong) 業(ye) 大棚建設和瓜果蔬菜種植。在老一輩農(nong) 牧民觀念裏,葉子菜是給牲畜吃的,糌粑和牛羊肉才能夠填飽肚子。在農(nong) 業(ye) 大棚推廣的前期,彭倉(cang) 村村民拒絕種植蔬菜,當看到幾座試驗棚取得豐(feng) 厚的收益後,彭倉(cang) 村村民從(cong) “不肯種”到“搶著種”。1998年6座、2004年118座、2022年174座,彭倉(cang) 村的村史館記錄著村中溫室大棚數量的發展變化,更記錄著村民日新月異的幸福生活。


圖為(wei) 彭倉(cang) 村整齊的溫室大棚和忙碌的農(nong) 民 攝影:趙振宇

  經過多年的發展,彭倉(cang) 村的種植品種不斷更新換代。從(cong) 過去的“老三樣”土豆、蘿卜、白菜,到目前的西瓜、西紅柿、黃瓜、茄子、羊肚菌等十多個(ge) “新品種”,彭倉(cang) 村成功摸索出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綠色蔬菜種植經驗。“您現在看到的這幾個(ge) 溫室大棚,是我們(men) 彭倉(cang) 村正在試驗的智能化綠色種植大棚,不僅(jin) 棚頂有監測設備,地下一米都有傳(chuan) 感裝置,我們(men) 能夠將整個(ge) 大棚的數據實時傳(chuan) 輸到客戶手中,讓他們(men) 放心購買(mai) 綠色蔬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山東(dong) 援藏的幫之下,彭倉(cang) 村村民不僅(jin) 掌握了現代化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更結合自身二十多年的種植經驗成為(wei) 了“小老師”,向周圍村莊輸送種植技術,帶動更多西藏農(nong) 牧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圖為(wei) 彭倉(cang) 村西紅柿溫室大棚 攝影:趙振宇

  “我的家裏有13座溫室大棚,在自己種植的同時,還幫助全村在白朗縣、日喀則等地進行銷售。”畢業(ye) 於(yu)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的格桑旺姆是彭倉(cang) 村“90後”創業(ye) 者,利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幫助村民增收致富。“在學校我學的是會(hui) 計專(zhuan) 業(ye) ,看我的樣子沒有人能夠想到我是種大棚的,這些都是從(cong) 小和父母在田間地頭勞作自然而然學會(hui) 的。畢業(ye) 後我也曾外出打工,得益於(yu) 黨(dang) 的好政策我選擇了回鄉(xiang) 創業(ye) 幫助村民銷售增收。”農(nong) 超批發、技術培訓、品種引進……29歲的格桑旺姆是目前彭倉(cang) 村唯一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大學生,在祖輩世代生活的土地上成為(wei) “新農(nong) 人”,發揮著青年人敢想敢拚的力量。


圖為(wei) 彭倉(cang) 村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大學生格桑旺姆 攝影:趙振宇

  2022年,彭倉(cang) 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5萬(wan) 元,果蔬銷售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52%,果蔬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彭倉(cang) 村的特色支柱。

  育肥淘汰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彭倉(cang) 村的另一頭,是剛剛建立不久的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土雜牛”育肥淘汰及娟姍犢牛保供養(yang) 殖基地。

  在藏族農(nong) 牧民傳(chuan) 統觀念裏,牲畜是家庭的一份子,與(yu) 家庭是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因此產(chan) 生了“惜殺惜售”的觀念。彭倉(cang) 村村民飼養(yang) 的奶牛大多為(wei) 飼養(yang) 周期長、生產(chan) 能力弱的“土雜牛”,其養(yang) 殖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如何能夠在老百姓接受的情況下盡快淘汰“土雜牛”,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土雜牛”育肥淘汰及娟姍犢牛保供養(yang) 殖基地因此而生。


圖為(wei) 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土雜牛”育肥淘汰及娟姍犢牛保供養(yang) 殖基地 攝影:趙振宇

  “2022年我們(men) 爭(zheng) 取到了280萬(wan) 援藏資金,打造了這個(ge) ‘土雜牛’育肥淘汰基地,我們(men) 提供場所,讓老百姓把家裏的‘土雜牛’集中到這裏養(yang) ,並且派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家不定期前來幫助育肥,等到達出欄標準後,在老百姓同意的情況下幫助其售賣。”巴紮鄉(xiang) 農(nong) 牧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紮旺說。“老百姓把家裏的‘土雜牛’集中到這裏後,家中就可以養(yang) 更好的娟姍奶牛,娟姍奶牛產(chan) 的奶特別適合做酥油和蛋糕,‘土雜牛’產(chan) 的奶14斤才可以做1斤酥油,而娟姍奶牛產(chan) 的奶僅(jin) 需要12斤。”

  “土雜牛”育肥淘汰僅(jin) 僅(jin) 是彭倉(cang) 村畜牧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未來4-5年,現有的“土雜牛”全部育肥出欄後,這裏將變成娟姍犢牛保供養(yang) 殖基地,彭倉(cang) 村人均收入也將從(cong) 現有的3.35萬(wan) 元提高至4萬(wan) 元左右。“土雜牛”育肥淘汰及娟姍犢牛保供養(yang) 殖基地的建設,不僅(jin) 僅(jin) 是提高村民收入、提升畜牧業(ye) 水平的措施,同時也是一項推進人居與(yu) 牲畜飼養(yang) 分開、生產(chan) 區和生活區分離,改變農(nong) 戶傳(chuan) 統養(yang) 殖觀念,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建設美麗(li) 宜居村莊的重要舉(ju) 措。


圖為(wei) 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土雜牛”育肥淘汰及娟姍犢牛保供養(yang) 殖基地內(nei) 等待出欄的“土雜牛” 攝影:趙振宇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在彭倉(cang) 村村口,一句彰顯魯藏情深的標語被繪製在最明顯的地方。自1995年起,對口支援白朗縣的山東(dong) 首批援藏幹部就在這裏開始引進現代蔬菜種植技術,並於(yu) 1998年試種蔬菜獲得成功。28年間,這座小村莊一茬接一茬地飄來了“瓜果香”,讓這裏的群眾(zhong) 穩穩脫貧增收致富;28年間,援藏幹部一代接一代地來到這裏,賡續精神、續寫(xie) 新篇。(新利平台 記者/趙振宇)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