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今年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青藏科考)啟動實施6周年。在剛剛閉幕的首屆“南迦巴瓦—西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論壇”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院士作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階段性成果服務西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主旨報告,介紹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期間取得的十項重要進展和未來青藏科考方向。
圖為(wei) 首屆南迦巴瓦論壇現場,本屆論壇主題為(wei) “科考揭示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共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攝影:趙振宇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海拔最高、麵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地球行星風係和亞(ya) 洲氣候以及中國生存環境,也孕育了十多條大江大河,這裏被稱為(wei) 亞(ya) 洲水塔和氣候變化驅動器,是全世界科學家追逐的科學高地,青藏科考也成為(wei) 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內(nei) 容,具有重要意義(yi) 。
新中國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後,黨(dang) 和國家在製訂西藏發展長期規劃時高度重視通過科考摸清西藏家底。在黨(dang) 和國家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開展了五個(ge) 階段性的青藏科考:20世紀50-60年代,主要開展區域專(zhuan) 題的資源利用科學考察研究,綜合整理研究了青藏高原第一批地質資料,為(wei) 此後大規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礎;1973年-1992年,開展了第一次青藏科考,全麵完成了麵積達260萬(wan) 平方公裏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主要開展前沿問題主導的科學考察研究;2013年-2017年,主要開展建製化和團隊攻堅的科學考察研究;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開始啟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賀信中指出:“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you) 化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將產(chan) 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為(wei) 新時代青藏科考服務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圖為(wei) 姚檀棟院士在論壇上作主旨報告。攝影:趙振宇
姚檀棟院士在主旨報告中介紹,築牢基礎、引領前沿、服務國家,是青藏科考的核心動力。第二次青藏科考包括十大任務71個(ge) 專(zhuan) 題,目前共開展了20000多人次的青藏高原野外科考活動,填補了大量科學空白,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變化的機理和規律。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6年來,科考隊取得了10項重大進展:
進展1.闡明氣候變化影響下,亞(ya) 洲水塔失衡的特征和影響,科技支撐國家水資源與(yu) 水安全戰略。查清亞(ya) 洲水塔總水量超9萬(wan) 億(yi) 立方米,約是黃河150年或長江10年的徑流總量。
進展2.解密氣候變化影響下,青藏高原碳匯功能和變化特征,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雙碳”目標。變暖變濕下青藏高原植被變綠,青藏高原已整體(ti) 實現碳中和,碳匯盈餘(yu) 可達5500萬(wan) 噸CO₂/年以上。
進展3.查明青藏高原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變化,科技優(you) 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為(wei) 國家公園主管部門的相關(guan) 規劃和決(jue) 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重要參考,科技支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和羌塘國家公園的設立。
圖為(wei)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沙洲綠樹蓬勃盎然,盡顯高原生態之美。攝影:趙振宇
進展4.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創造多項世界紀錄,成為(wei) 標誌性科考活動典範。首次建成了梯度聯網的巔峰站,實現了數據實時傳(chuan) 輸;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了珠峰頂部的冰雪厚度並獲得冰雪厚度剖麵準確數據;首次取得海拔梯度間隔100米樣品支撐的珠峰頂部冰雪樣品;首次獲得珠峰地區地麵至39km高空的臭氧濃度;首次獲得高原常駐和短居人群的高山生理適應數據;首次利用直升機觀測拉薩-珠峰地區大氣溫室氣體(ti) 濃度;創造了浮空艇環境觀測的最高海拔(9032米)世界紀錄。
進展5.開展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和油氣與(yu) 礦產(chan) 資源現狀與(yu) 遠景評估,夯實國家戰備資源儲(chu) 備基地。剔除緯度效應等影響後,創新性地構建了一種定量刻畫過去海拔的植物孢粉新指標,建立了現代海拔計算方程,並用第四紀以來青藏高原地區的孢粉記錄驗證了其準確性。發現喜馬拉雅瓊嘉崗超大型鋰礦的氧化鋰資源230萬(wan) 噸,錯那洞預估氧化鈹資源4萬(wan) 噸,將喜馬拉雅地區定位為(wei) 我國重要稀有金屬礦產(chan) 資源的潛力基地。羌塘盆地預測出3個(ge) 油氣遠景區,庫木庫裏盆地有進一步開展油氣勘探的價(jia) 值。
進展6.揭示青藏高原的人類活動特點,提出綠色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可能出現在16-19萬(wan) 年前。摸清人工種草和糧草複種的土地資源,建議在河穀農(nong) 區大力發展開發飼草工業(ye) 產(chan) 品,建設優(you) 質飼草基地。挖掘高原特有的珍稀畜牧業(ye) 資源,提高附加值,打造高原特色有機品牌。
圖為(wei) 拉薩市林周縣神秘樹林中的臨(lin) 河草場。攝影:趙振宇
進展7.構建地球係統多圈層綜合觀測與(yu) 預警平台,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與(yu) 係統治理。建立拉薩河流域地球係統科考平台,已列入西藏自治區“十四五〞十大科技創新平台規劃。建立雅江冰崩堵江災害監測係統並成功實現預警,建立聶拉木次錯冰湖潰決(jue) 災害監測預警係統。
進展8.評估川藏鐵路沿線災害風險,服務重大工程建設和運維安全。查清鐵路沿線山地災害本底,完成鐵路全線、重要路段與(yu) 52個(ge) 控製性災點風險評估,規避97%以上的山地災害,優(you) 化線路400公裏以上。
進展9.融入國際組織和計劃發展戰略,為(wei)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方案。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深化與(yu) 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環境署(UNEP)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在UNEP平台全球發布《第三極環境評估報告》,出版NREE青藏高原特刊。自主研發的“貢嘎模型”大氣碳收支反演係統獲“全球碳計劃”認證。
進展10.形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科學基礎,科技支撐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今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青藏高原科考隊提出加強冰川變化監測、冰川災害監測預警、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的保護修複治理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建議稿)》中充分吸收,並從(cong) 法律層麵強調青藏科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麵向未來,第二次青藏科考將繼續開展亞(ya) 洲水塔與(yu) 碳匯功能保護科學考察研究,在長江、黃河、雅江、怒江、色林錯等重點江河湖源頭開展綜合考察;實施極高海拔區的重大科學考察研究;推動拉薩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護修複治理科考示範平台建設;拓展資源能源遠景評估科學考察研究;聚焦川藏鐵路、青藏高速、中尼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的災害風險和生態安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托TPE國際計劃,通過青藏科考深化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合作網絡,凝聚歐美發達國家的知識優(you) 勢,發揮第三極周邊國家地緣優(you) 勢,建立起以我為(wei) 主的國際合作新格局。(新利平台 記者/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