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獨特精神標識,龍文化滲透於(yu) 中國的每一個(ge) 角落,無論是傳(chuan) 統建築、器物、服飾,亦或是傳(chuan) 統節慶中,都能看到龍的蹤影。在中國,龍文化具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從(cong) 遙遠的史前時代沒有中斷地一直延續到當今。
蛇年說蛇、馬年說馬,恰逢農(nong) 曆龍年、藏曆木龍年來臨(lin) ,當然要說一說龍。新利平台邀請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神話學研究院首席專(zhuan) 家、中國比較文學學會(hui) 會(hui) 長葉舒憲跟我們(men) 講點不一樣的。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黃金有價(jia) 玉無價(jia)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一件美玉製成傳(chuan) 國玉璽,上刻丞相李斯以篆字書(shu) 寫(xie) 的“受命於(yu) 天,既壽永昌”八字,意在表示秦帝國的政權是天神恩賜。利用玉這種物質表達天神的意誌,刻上字後即代表了最高權力,旨在為(wei) 統治身份“提供證明”,這也是一種虛擬現實。它代表著古人用玉雕藝術的形式來實現最神秘的天人溝通和終極價(jia) 值建構。
圖為(wei) 湖北荊州出土楚國玉佩:二龍拱璧,載人升天,攝於(yu) 荊州博物館,距今2400年
我們(men)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中就有“龍”字。如果根據文字記載去認知龍,就會(hui) 得出其與(yu) 甲骨文的曆史一樣長的結論,即三千多年。考古發現表明,玉文化的開端距今約一萬(wan) 年。那時的先民就已開始切磋琢磨,身上佩戴玉玦、玉環。將圓形玉的中間鑿孔,稱玉壁;長方體(ti) 玉的中間鑽孔,稱玉琮。九千年前的黑龍江小南山遺址發現玉斂葬:為(wei) 墓中的死者隨葬玉器。早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先民信奉玉石為(wei) 崇拜或祭祀的法器,作為(wei) 通天通神的信物。可見,玉文化的曆史比我們(men) 認知的漢字文化要長約三倍,比甲骨文早約七千年。
圖為(wei) 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磚雕造型:神人乘龍升仙圖。門上的五個(ge) 玉璧代表天國之門。
在古人的虛擬現實想象中,玉和龍的功能具有一致性:升天媒介。西漢之書(shu) 《西京雜記》稱漢武帝的金縷玉衣為(wei) “蛟龍玉匣”,相當於(yu) 古人設計的承載死者魂靈升天的玉質“太空艙”。
考古發現表明,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就出現號稱“中華第一玉龍”的C形墨玉龍,雙龍首玉璜等。隨後在各地發現的玉禮器上常有龍的造型出現,有的是龍紋,或者在玉壁的圓形外邊再雕刻出龍形等,展現著數千年來中華先民如何通過龍形玉器溝通天地的用途。
圖為(wei) 河北定州市八角廊村出土漢代金縷玉衣
為(wei) 何用這種方法溝通天地呢?打個(ge) 比方,今天我們(men) 有“神舟”“天宮”等各種航空航天設備把人送到太空,古人沒有這種科技手段,卻也想和上天連接,怎麽(me) 辦?隻能靠虛擬的方式來實現。因為(wei) 人們(men) 相信龍具有縱橫馳騁天地之間的本領,與(yu) 天界關(guan) 係密切,再將龍和圓形玉器代表的天門進行組合,讓龍有了可以載人飛升天界,跟超自然世界溝通的力量。龍形玉器也就成為(wei) 了天人溝通、人神溝通的中介物。
圖為(wei) 玉文化催生龍文化的實物見證:戰國雙龍首形玉璜,玉璜代表天地溝通之彩虹橋
龍形玉器的海量存在表明,玉文化,是催生龍文化的神聖載體(ti) 。史前先民是先用玉器,作為(wei) 天人溝通和神人溝通的中介聖物,隨後再發明出玉雕龍的藝術形式,讓無機物玉石更能體(ti) 現神話生物的超自然能量。龍,從(cong) 一開始出現,就接替以往由玉禮器單獨承擔的通神通天的儀(yi) 式功能。這便是玉和龍在文化功能上的一致性。在我國史前文化中,玉禮器先雕刻成各種幾何形狀,隨後又增添龍和鳳的形象。二者都是虛擬現實的想象建構。早在甲骨文漢字問世之前數千年,已經通過造型藝術把“龍”建構出來。
下一期,我們(men) 將繼續講述龍的形象是如何構建起來的?(新利平台 口述/葉舒憲 策劃/吳建穎 編輯/王茜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圖為(wei) 葉舒憲著《圖說中華文明發生史》一書(shu) 封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