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走出大山的牧民後代:“我在成都14年了,越來越好!”

發布時間:2024-02-18 14:28:00來源: 新利平台

  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有一條商戶雲(yun) 集的充滿藏族元素的特色街市,入駐了不少藏族商戶,藏曆新年前夕,那裏的生意怎麽(me) 樣呢? 

  有客人在小紅書(shu) 上留言:哈達藏餐館,藏漢都認可。那我們(men) 就到潔白哈達藏餐館看看究竟吧。 

  沒想到哈達藏餐的老板嘎瑪澤仁非常年輕,但卻已是在成都生活了14年的“小老四川”了,能說一口流利的“川普”。 

  
圖為(wei) 嘎瑪澤仁(左)和員工一起包包子 攝影:索窮

  “你老家是哪裏的?” 

  “昌都拉多。” 

  嘎瑪澤仁出生在昌都拉多一戶貧困的牧民家庭裏。那裏是純牧區,“當時糌粑每天隻有一頓,明天想吃隻能現磨。2005年家鄉(xiang) 第一次通公路前,我都沒有見過汽車、自行車是什麽(me) 樣子的。就是到了現在,家鄉(xiang) 人的觀念也沒有多大變化,我很想帶一兩(liang) 個(ge) 家鄉(xiang) 的小青年跟我出來做點事,他們(men) 不是害怕這個(ge) 就是擔心那個(ge) ,不願意來。” 

  年少的嘎瑪澤仁曾被母親(qin) 送進當地的寺院,作了一個(ge) 小沙彌,在寺廟裏打雜。 

  20多歲的時候,嘎瑪澤仁第一次有機會(hui) 跟著師父到成都辦事。為(wei) 人聰慧的嘎瑪澤仁看到成都市場上到處是餐廳,而且生意很好,很多來到成都的藏族人吃不到家鄉(xiang) 的飯菜。商業(ye) 嗅覺敏銳的嘎瑪覺得改變命運的機會(hui) 來了。他決(jue) 定開一家藏餐館試試。 

  但是剛開始遇到了很多困難, 一是不知進貨渠道,二是不知客人的喜好,三是不懂漢語。連做什麽(me) 菜品都糊裏糊塗,“來了一個(ge) 客人說應該做這個(ge) 我喜歡,我就毫不猶豫地做;來了另一個(ge) 客人,說應該做那個(ge) 我喜歡,我又從(cong) 善如流。最多的時候,我的菜單裏有76道菜,結果是什麽(me) 都有,什麽(me) 都做不精做不好,每天疲於(yu) 奔命。”他甚至一度產(chan) 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還是讓他鉚足精神堅持下來了。 

  為(wei) 了把小店撐下去,他四處招攬人才,從(cong) 西寧請來的藏族大廚月薪開到10000元。可他隻會(hui) 炒菜,不精白案,不會(hui) 做客人喜歡吃的麵食,也不是個(ge) 辦法。 

  經曆了四五年的痛苦磨煉以後,他才算是徹底明白了經營之道,現在,他的菜單上隻有16道菜,但樣樣做得好吃,自己又不覺累。他以“家常、大眾(zhong) 、綠色、高原”定位,也不用請師傅了,他和愛人自己學會(hui) 了做菜做麵。 

  為(wei) 了保證飯菜質量,他多次到紅原、若爾蓋等地考察正源食材,建立起正規的供貨渠道,也為(wei) 草原牧民的畜產(chan) 品提供了銷售渠道。 

  十多年來,他先後用過86名廚師和服務員,很多人從(cong) 這裏出去後學他在外麵開店,走上了自主創業(ye) 之路。 

  他現在的四名服務員分別來自理塘、道孚、石渠、丹巴,是平均年齡20多歲的一群姑娘,做事利索、訓練有素,看她們(men) 做事就是專(zhuan) 業(ye) 。這也是一技之長呀。 

  “你們(men) 的招牌菜是什麽(me) 呢?” 

  “那就算是德格土司麵吧。” 

  “有什麽(me) 說法?” 

  “我愛人的老家是德格農(nong) 區的,那邊房前屋後長一種叫薑巴的野菜,也是藏藥。夏天收割後曬幹,冬天就著麵片、肉粥吃,非常美味。傳(chuan) 說農(nong) 莊頭領曾在新年裏把薑巴麵送到德格土司府請土司品嚐,土司一家大為(wei) 讚賞,於(yu) 是得名德格土司麵。我們(men) 把它開發出來,帶到成都,深受食客歡迎。我每年收購1200斤幹薑巴,每斤收購價(jia) 在45-55元不等,極大地增加了當地群眾(zhong) 的現金收入。” 

  “那你覺得出來創業(ye) 的好處是什麽(me) ?” 

  “增長了見識,增大了才幹,增加了收入,增強了實力。因為(wei) 店裏來的都是五湖四海的客人,他們(men) 中間藏龍臥虎,我從(cong) 他們(men) 身上能學到很多很多東(dong) 西,15分鍾的閑聊都會(hui) 有收獲。哎呀,不知不覺,我在成都都已經14年了啊,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啊!” 

  “今年你有什麽(me) 打算?” 

  “我的這個(ge) 店麵,樓上樓下將近200平米,我去年已經把80多平米的一樓買(mai) 下了,今年,爭(zheng) 取把二樓的100多平米也買(mai) 下來。這樣,我就心無旁騖,能把生意做得更穩一下,也就能更加從(cong) 容地安置更多的藏族青年人就業(ye) ,這是我所希望的,也有望達到。” 

  
圖為(wei) 嘎瑪澤仁代理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 攝影:索窮

  “新年期間備用的產(chan) 品都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其實也不用作特意準備,我早就在代理了家鄉(xiang) 的很多農(nong) 夫產(chan) 品和特色產(chan) 品了,譬如酥油、牛奶、糌粑、藏麵、幹果,甚至啤酒、青稞酒等等,總計32個(ge) 品種,保證質優(you) 貨正。武侯祠這邊的市場已經基本飽和了,但是成都附近的溫江、雙流還有很多藏族居民,他們(men) 購買(mai) 家鄉(xiang) 土特產(chan) 有困難,我就打算在那些地方開辦店麵,滿足群眾(zhong) 需求。” 

  正在店裏購貨的客人劉生說:“前些天,我路過這家藏餐廳,看到店裏有犛牛酸奶和新鮮的犛牛奶,買(mai) 了犛牛奶回家,第二天早上在鍋裏熱了一下,牛奶上麵就有一層奶皮子,非常棒!雖然價(jia) 格稍微貴了點,但能品嚐到從(cong) 遙遠的高原牧區千辛萬(wan) 苦運過來的純正味道,也就覺得值了。”(新利平台 特約撰稿人/索窮) 

(責編: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