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chuan) 統的對口援建,隻是輸血式的給予。而成都錦江區在甘孜爐霍打造的爐霍縣民族手工藝技術培訓學校,將青藏高原的孩子們(men) ,從(cong) 一個(ge) 放牛娃培養(yang) 成為(wei) 一位唐卡畫師、可以傳(chuan) 承國家級非遺的人。同時,郎卡傑唐卡實訓體(ti) 驗基地落成後,師生們(men) 可以來到成都平原,教其他民族的孩子學習(xi) 、體(ti) 驗唐卡,把他們(men) 的技藝傳(chuan) 授給對唐卡、藏文化感興(xing) 趣的人們(men) 。”成都第三大街美術館執行館長林元亨自豪地介紹。
圖為(wei) “郎卡傑唐卡常設展”正在第三大街美術館展覽。攝影:夏炎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承載著跨越千年的民族智慧,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17世紀,極具藝術天賦的郎卡傑出生於(yu)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人稱“神變畫師”。“郎卡傑”在藏語中意為(wei) “天空的裝飾者”。曆代傳(chuan) 承弟子秉承郎氏畫派風格,最終形成郎卡傑唐卡畫派,至今已有近400年曆史。
3月31日午後,新利平台記者一行來到位於(yu) 成都市水碾河路南小區的第三大街美術館。這裏鬧中取靜,展館外牆色彩暗沉,據說是利用原1958年修建的老舊庫房投資改建而成,如今已成為(wei) 頗具文藝氣息的公益性社區美術館。
走進美術館,映入眼簾的是色彩明麗(li) 的“錦繡·春暖”——第三屆“藝術超市季”暨“郎卡傑唐卡常設展”簡介,耳畔響起“啊,爐霍美”“雪蓮花綻放 純淨的雪花醉”……悠揚的旋律背後,是曾兩(liang) 度赴甘孜州爐霍縣對口支援的王耀軍(jun) 創作的歌詞《秋波一樣的美》,凝結著其在爐霍四年援建曆程中的點滴感悟和用心付出。
圖為(wei) 第三大街美術館二層的郎卡傑唐卡實訓體(ti) 驗基地。攝影:夏炎
2023年落戶第三大街美術館的國家級非遺“郎卡傑唐卡實訓體(ti) 驗基地”,是成都市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縣項目,也是民族團結示範點位。這裏常態化開展唐卡展銷、特色體(ti) 驗課、社區美育課等活動。此前的2017年9月,由成都市錦江區援建,校企合作建立的非營利學校——“爐霍縣民族手工藝技術培訓基地”成立並正式開班,旨在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傳(chuan) 承爐霍非遺文化,使郎卡傑唐卡得以延續與(yu) 弘揚。
目前學校有唐卡繪畫和藏裝製作兩(liang) 個(ge) 專(zhuan) 業(ye) ,每年招收唐卡專(zhuan) 業(ye) 40人,藏裝製作專(zhuan) 業(ye) 20人,平均在校學生120人左右。截至目前已有3屆學生畢業(ye) ,部分學生已就業(ye) ,部分學生繼續學習(xi) 和深造。
圖為(wei) 已畢業(ye) 的唐卡畫師羅絨登召在成都指導唐卡體(ti) 驗課
位於(yu) 成都的實訓體(ti) 驗基地為(wei) 唐卡學校學生的創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為(wei) 民族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搭建了橋梁。郎卡傑唐卡進社區及相關(guan) 體(ti) 驗活動,將國家級非遺項目郎卡傑傳(chuan) 統繪畫技藝與(yu) 爐霍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有機結合,不僅(jin) 讓社區居民親(qin) 身體(ti) 驗到非遺文化獨樹一幟的魅力,同時增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yu) 文化認同,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弘揚民族團結貢獻積極力量。
圖為(wei) 成都社區居民參與(yu) 郎卡傑唐卡體(ti) 驗活動
圖為(wei) 正在爐霍體(ti) 驗郎卡傑唐卡的外國友人
尤為(wei) 難得的是,郎卡傑唐卡還實現了與(yu) 蜀錦、蜀繡的融合創作,成為(wei) 雙非遺傳(chuan) 承文創產(chan) 品,不僅(jin) 成為(wei) 非常有意義(yi) 的文化交流,更是郎卡傑唐卡畫師以一種感恩的方式,積極回饋社會(hui) 的體(ti) 現。
圖為(wei) 郎卡傑唐卡與(yu) 緙絲(si) 的融合文創產(chan) 品
圖為(wei) 郎卡傑唐卡與(yu) 蜀繡的融合文創產(chan) 品
錦爐文化推廣中心的吳文傑介紹,“很多社區家庭願意讓孩子來體(ti) 驗唐卡藝術,學習(xi) 畫法、認知色彩,體(ti) 驗五彩斑斕的文化藝術,繪製完成的作品可以帶回家”。
圖為(wei) 體(ti) 驗郎卡傑唐卡繪製的小朋友及其作品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今年5月20日。目前,郎卡傑唐卡體(ti) 驗活動不僅(jin) 走進了錦江、溫江等各地社區,還走進了成都大學等高校,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將非遺文化帶進了千家萬(wan) 戶。(新利平台 記者/夏炎 張亞(ya) 男)
圖為(wei) 郎卡傑唐卡體(ti) 驗課現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