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西藏定結:青年夫妻的“珍珠唐卡”

發布時間:2023-12-19 13:35: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在你印象中,西藏唐卡是怎樣的呢?除了一筆一畫的匠心工筆外,還有一針一線的飛針走線。2023年盛夏8月,記者在西藏日喀則市定結縣第十七屆夏爾巴旅遊文化節展銷會(hui) 上采訪時,遇到了難得一見的“珍珠唐卡”。在白帳篷裏,一對夫妻正埋頭幹針線活,他們(men) 端坐在木質繡架前一針一線串起珍珠、綠鬆石、珊瑚等珍貴珠寶,在這熱鬧的集市中顯得格外寧靜。


圖為(wei) 土旦旦增和次旦卓瑪正在創作“白度母珍珠唐卡”。攝影:德吉卓瑪

  次旦卓瑪的家鄉(xiang) 定結縣位於(yu) 西藏南部,是一個(ge) 自然資源稟賦優(you) 越、人文曆史底蘊深厚、人民群眾(zhong) 淳樸善良的邊境小縣城,美麗(li) 富饒的定結還孕育了獨特而豐(feng) 富的夏爾巴民俗文化。丈夫土旦旦增是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人,十六歲開始就在西藏格魯派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學習(xi) 傳(chuan) 統的堆繡唐卡技藝。

  堆繡是唐卡的一種,藏語稱之為(wei) “格直卜”或“規唐”。據《中國美術史》記載,堆繡是由刺繡藝術發展而來,融入了刺繡工藝的布貼藝術,起源於(yu) 唐朝。在中國除了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這"四大名繡"外,還有京繡、魯繡、杭繡、閩繡等地方名繡,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彝族、壯族、蒙古族、藏族等也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民族刺繡。藏繡,亦是中國少數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繡派係之一,它源於(yu) 公元九世紀,與(yu) 唐卡、堆繡並稱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三大藝術。


圖為(wei) 盛夏的“濕地明珠”定結縣全景。(圖片由縣委宣傳(chuan) 部提供)

  近年來,隨著定結縣經濟旅遊不斷發展,農(nong) 牧民收入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定結人選擇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次旦卓瑪夫妻二人也不例外。“政府給我妻子在縣裏分了一套扶貧新房,房子上下兩(liang) 層,政府裝修好房子,配置好家具,我們(men) 拎包就能入住,大大解決(jue) 了我們(men) 的後顧之憂,所以我和妻子決(jue) 定到我愛人老家定居發展。”

  在與(yu) 土旦相處過程中次旦卓瑪對刺繡文化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我愛人比我大四歲,談戀愛時感覺他做人成熟穩重,幹活踏實勤奮,就決(jue) 定跟他一起生活。”與(yu) 土旦結婚後,次旦卓瑪主動請丈夫教自己藏繡技藝。“這是一個(ge) 非常需要耐心的活,光學習(xi) 針法技法我就花了很長的時間,一直都是我愛人先在布料上畫好圖案,然後我再進行繡製,到目前我完成了唐卡、煨桑袋、小布袋等多種繡品,也賣出了不少呢!”次旦卓嘎邊幹活邊向丈夫看看,她燦爛的笑容洋溢出滿滿的幸福,一針一線繡出的不僅(jin) 僅(jin) 是一件件精美的繡品,更是他們(men) 的新生活。


圖為(wei) 這些年夫妻二人繡製的堆繡、刺繡、珠繡唐卡。攝影:德吉卓瑪

  掌握了藏繡技藝,夫妻二人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在傳(chuan) 承和發展傳(chuan) 統堆繡技藝的同時,土旦想要創新更有特色的藏繡作品,於(yu) 是創作“珍珠唐卡”的想法在他腦海中萌生。“之所以想要創作珍珠唐卡,是因為(wei) 有次我在山南的昌珠寺看到了‘觀世音菩薩憩息圖’這幅珍珠唐卡,我被它精美絕倫(lun) 的製作工藝深深吸引,心想自己從(cong) 事堆繡創作多年,也應該去嚐試製作‘珠繡’作品了。”土旦向記者講述了他與(yu) 珍珠唐卡的“結緣”經曆。


圖為(wei) 山南昌珠寺珍珠唐卡。(昌珠寺寺管會(hui) 工作人員提供)

  土旦提及的這幅昌珠寺珍珠唐卡,是一幅“觀世音菩薩憩息圖”,由於(yu) 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鑲嵌的眾(zhong) 多珠寶,是一件極其罕見的世間珍寶,被稱作昌珠寺三大鎮寺之寶之一。這幅用珍珠串起成線條繪出的“觀世音菩薩憩息圖”,長2米,寬1.2米,鑲嵌珍珠共計29926顆,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liang) ,綠鬆石185顆,黃金15.5克,珊瑚1997顆,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時期,由當時的乃東(dong) 王後出資製成。

  “從(cong) 昌珠寺回到家後,我立刻去買(mai) 了珍珠、綠鬆石、珊瑚等相關(guan) 材料,專(zhuan) 心完成我人生中的第一幅珍珠唐卡。”為(wei) 了完成這幅特別的作品,土旦幾乎足不出戶,一針一線串珠刺繡,曆時三個(ge) 多月後,一幅閃閃發光、栩栩如生的白度母珍珠唐卡終於(yu) 誕生了。“非常美,製作完成裝裱起來後,感覺非常地激動和自豪。”


圖為(wei) 土旦旦增完成創作的第一幅“白度母珍珠唐卡”。 攝影:德吉卓瑪


圖為(wei) 土旦旦增正在創作的第二幅“白度母珍珠唐卡”細節處。 攝影:德吉卓瑪

  作為(wei) 堆繡文化的傳(chuan) 承人,土旦對刺繡文化頗有了解。“刺繡是中國傳(chuan) 統的手工技藝之一,我平時了解和關(guan) 注較多的是上海的唐繡、蘇州的蘇繡、四川的蜀繡等。我經常拿它們(men) 與(yu) 藏繡進行對比,想著如何可以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土旦希望自己能以“藏繡”注冊(ce) 商標,在定結縣成立一家合作社,將珍珠唐卡作為(wei) “鎮店之寶”,發揚光大。

  今年是次旦卓瑪和土旦在定結縣生活的第四年,夫妻二人一直都在為(wei) 籌備成立合作社做準備。“為(wei) 了合作社能夠早日成立,除了家裏的事情外,我和丈夫的主要工作就是製作藏繡產(chan) 品,一有空就宅在家裏刺繡。”提及一家四口的生活開銷,次旦卓瑪表示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沒有任何擔憂。“我們(men) 家庭的主要收入就是為(wei) 別人定製藏繡產(chan) 品,除此之外,包括子女上學國家都給了我們(men) 許多補助,雖然目前收入不多,但足夠我們(men) 全家開銷。”


圖為(wei) 夫妻二人繡製完成的雙語“四講四愛”藏繡作品。攝影:德吉卓瑪


圖為(wei) 來往遊客參觀夫妻二人的作品。攝影:德吉卓瑪

  “不少人願意出五六萬(wan) 元買(mai) 下我完成的第一幅珍珠唐卡,雖然很需要這筆資金做更大的事,但我始終想著把它收藏好,讓更多的人看到並學習(xi) 觀摩。從(cong) 小到大,我們(men) 都是黨(dang) 的利民惠民政策的受益者,我們(men) 想要成立合作社的初衷不僅(jin) 是為(wei) 了我們(men) 自己,還想將我們(men) 自己掌握的手藝傳(chuan) 給更多人,通過培養(yang) 當地學徒、帶動困難家庭、開設實體(ti) 店等方式,將藏繡文化傳(chuan) 承發揚的同時帶領村民們(men) 增收致富。”土旦堅定地說。

  次旦卓瑪接著說:“光有成立合作社的想法還不行,先行動起來才是硬道理。到目前我們(men) 完成了很多堆繡、藏繡、珠繡作品,光買(mai) 原材料花了不少錢,雖然期間沒有多少收入,但我們(men) 的初心不變,我們(men) 會(hui) 共同努力實現目標。”次旦卓瑪邊幹活邊向丈夫看看,她燦爛的笑容洋溢出滿滿的幸福,一針一線繡出的不僅(jin) 僅(jin) 是一件件精美的繡品,更是他們(men) 的新生活。

  一針一線一幅畫,一時一日一春秋。在潔白的帳篷裏,不時有遊客進出,欣賞著夫妻二人所製作的白度母珍珠唐卡、布達拉宮堆繡唐卡、“四講四愛”刺繡唐卡等精美作品。土旦旦增與(yu) 次旦卓瑪手下不僅(jin) 僅(jin) 是飛針走線,更是“繡出”他們(men) 的美好生活。(新利平台 記者/德吉卓瑪)

(責編: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