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你了解莫河駝場的往昔,走近一首首平凡人寫(xie) 就的不朽史詩,你會(hui) 堅信,縱使70多年過去,曾經的喧囂漸漸歸於(yu) 沉寂,每當駝鈴再次響起,人類曆史上最偉(wei) 大的駝隊便不會(hui) 被遺忘。因為(wei) ,那是駝鈴,更是前進的方向!謹以此係列,致敬青藏駝隊革命先輩,以及將“兩(liang) 路”精神和“駝工精神”刻在血脈中的每一位英雄。
圖為(wei) 李大勝 攝影:王茜
我叫李大勝,1979年出生在駝場。2006年通過招工,我正式成為(wei) 駝場的一名工人,開始了放駱駝生涯。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如今,駝場的變化真是太大了。當年,我們(men) 住的都是平房。在那之前,我的長輩們(men) 還住過窯洞,到我出生的時候,窯洞已經退出了曆史舞台,隻留下遙遠的記憶。
偶爾會(hui) 聽老人們(men) 講起窯洞的生活,那時候,人們(men) 的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報紙都是稀缺品,需要的時候就用麵做的漿糊粘在牆上,也沒什麽(me) 家具,駝場的領導也好職工也好,都一樣住在這樣的窯洞裏。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駝場的職工們(men) 都特別團結和諧,大家互相幫助,共同度過了一個(ge) 又一個(ge) 難關(guan)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駝場開始建起了平房。當時,場裏有個(ge) 基建隊,專(zhuan) 門負責蓋房子。那些房子都是駝場自己的工人親(qin) 手建造的,每一磚每一瓦都凝聚著他們(men) 的汗水和心血。
平房建成後,大家陸續搬了進去。我父母也住進了平房,他們(men) 對此感到非常高興(xing) 。那時候,房子還是很緊張的,有些老職工退休後,他們(men) 的房子才會(hui) 退出來,供其他人使用。像曾經參與(yu) 進藏的李叔,他是一位老駝工,拉了一輩子駱駝。退休後,他也住進了新的平房,每天在樓上曬曬太陽,享受晚年時光。不過現在我們(men) 都住進樓房了,那些平房也都閑置了。
如今,每當我看到那些拔地而起的樓房,心中總會(hui) 湧起一股莫名的感慨。駝場的變化是一代又一代駝工用辛勤的付出和無私奉獻換來的。作為(wei) 駝場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而我的舅舅就是其中的一個(ge) 典型。
早在1951年,他就作為(wei) 第一批駝工進藏,為(wei) 拉薩運送糧食等物資,後來參與(yu) 了青藏公路的修築。這樣的經曆,讓人對他的堅韌和毅力深感欽佩。我記得,舅舅在1962年被調到西寧工作,這之前他一直在駝場辛勤付出。後來,他又被調到隴西,我曾在隴西見過他一次,那時他已經八十幾歲高齡,身體(ti) 狀況已不太好,甚至已經不認識人了。但在我心中,他依然是那個(ge) 溫柔堅定、讓人欽佩的舅舅。
母親(qin) 常說,舅舅是個(ge) 苦了一輩子的人,從(cong) 未享過一天福。在場裏當書(shu) 記時,條件異常艱苦,他的小孩甚至餓到隻能撿骨頭吃。但舅舅從(cong) 未抱怨過,他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wei) 駝場付出了無數心血。舅舅雖然性格內(nei) 向,但他對工作的認真和體(ti) 貼員工的態度卻贏得了大家的尊敬。他的付出和努力,為(wei) 我們(men) 這一輩創造了一個(ge) 和諧、穩定的工作環境。遺憾的是,舅舅的付出和努力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並不為(wei) 人所知。直到後來,舅舅進藏修路的事跡被挖掘出來,很多關(guan) 於(yu) 他的珍貴資料放進了陳列館,人們(men) 開始逐漸了解包括舅舅在內(nei) 的老一輩駝工的事跡,這讓我深感欣慰。
我生長在駝場,這裏不僅(jin) 是我的故鄉(xiang) ,更是家族三代人奮鬥和傳(chuan) 承的地方。如今,我的孩子將成為(wei) 這片土地上的第四代駝場人。這份深厚的情感與(yu) 傳(chuan) 承,讓我對駝場有著別樣的情懷。現在,我也時常會(hui) 把老駝工們(men) 的故事講給我的孩子們(men) 聽,這些故事不僅(jin) 是家族的記憶,更是“駝工精神”和“兩(liang) 路”精神的體(ti) 現。我希望我的孩子們(men) 能夠銘記這些故事,將這份精神代代相傳(chuan) 。
駝場修建的陳列館,旨在讓更多人了解我們(men) 駝場的曆史和文化。在我看來,陳列館的建設不僅(jin) 是對駝場曆史的記錄和展示,更是對寶貴精神的傳(chuan) 承和弘揚。我相信,在我們(men) 共同的努力下,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人關(guan) 注這片土地,莫河駝場的名字將被更多人知曉。(新利平台 青藏線采訪組/巫姍燕 吳建穎 王茜 姚浩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