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青藏鐵路西格段開通運營40周年。40年間,一代代青藏鐵路人前赴後繼,為(wei) 保障青藏鐵路的安全暢通作出了重要貢獻。來自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德令哈工務段大柴旦線路車間小柴旦線路工區的趙海忠一家三代是萬(wan) 千鐵路人的縮影。
初代養(yang) 路工人——上道不離“三件寶”
1958年,趙海忠的父親(qin) 趙恒學為(wei) 支援國家三線建設,通過招工孤身一人從(cong) 遙遠的河南來到青藏高原參與(yu) 蘭(lan) 青鐵路建設。鋪設鋼軌、枕木全靠肩挑、背扛、手抬,基本上每天都是起早貪黑輪班幹。蘭(lan) 青鐵路建成通車後,趙恒學被調入鐵路部門工作。1983年,為(wei) 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趙恒學舉(ju) 家西進,來到德令哈工務段工作,成了青藏鐵路西格段開通以後的第一批養(yang) 路人。當時的線路維修工作都是體(ti) 力活,而且作業(ye) 工具都很落後笨重,養(yang) 路工“三件寶”:洋鎬、耙子、破棉襖。大家相互之間經常調侃的一句話就是“遠看收破爛的,近看工務段的”。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趙恒學依然秉承著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堅守在荒涼的戈壁上,直到退休。趙恒學常說:“雖然環境條件不好,但是有鐵路的地方總要有人去維修和守護,時間長了也就慢慢適應了!”
第二代養(yang) 路工人——器具朝著機械化方向發展
1987年,趙海忠被分配到青藏鐵路西格段,先後在歐龍山、紅鐵山、錫鐵山、飲馬峽、小柴旦等線路工區任線路工、工班長職務,從(cong) 事鐵路線路維修、保養(yang) 工作。回想起剛參加工作時,青藏鐵路還是單線、非電氣化,火車時速也隻有四五十公裏。一開始,線路維修還是在用老養(yang) 路工的“三件寶”,每天的工作就是“砸洋鎬”,靠人工搗實線路,讓火車平穩、安全通過。當時,兩(liang) 個(ge) 人一對鎬頭,每天需要對100多根枕木周邊的石砟進行搗固作業(ye) ,一天下來需要砸鎬6800餘(yu) 次。後來,大量機械化工具開始取代老養(yang) 路工們(men) 的“三件寶”,線路搗固作業(ye) 也改用內(nei) 燃威克搗固機,2個(ge) 人合作用2個(ge) 小時就能搗固40-50根水泥枕,維修作業(ye) 工具逐步朝著機械化方向發展。
在參加工作的近40年時間裏,讓他最為(wei) 自豪的事情是職業(ye) 生涯中多次親(qin) 曆鐵路提速,在他的崗位上沒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而且他本人也多次獲得段、集團公司先進生產(chan) 者、優(you) 秀工班長、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等榮譽稱號。
當代養(yang) 路工人——維修更加注重精細化、精準化、精良化
從(cong) 小在鐵路邊長大的趙明濤,小時候在父親(qin) 趙海忠工作的沿線工區大院玩耍。鐵路上換下的廢舊彈條、道釘等都是他童年時的玩具,從(cong) 小的耳濡目染使他更加熟悉鐵路,也對鐵路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2016年12月,大學畢業(ye) 的他參加招聘考試,如願來到青藏鐵路工作,巧合的是他也被分配到德令哈工務段,而且是在號稱世界高海拔第一長隧的新關(guan) 角隧道工作。
如今,青藏高原上鐵龍飛馳,青藏鐵路線橋設備維修工作更多采用了新科技,高原鐵路職工使用電子道尺、激光測距儀(yi) 、軌道檢查儀(yi) 等先進設備來維護線路,設備維修更加注重精細化、精準化、精良化,設備質量有了很大改善。在趙明濤眼中,火車運行速度提高了,職工勞動強度降低了,大家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好了。
時代在變遷,鐵路也在不斷發展。從(cong) 單線運行到複線電氣化運行,從(cong) 東(dong) 風型內(nei) 燃機車到和諧型電力機車,直到如今時速160公裏的複興(xing) 號動車組上線運行。祖孫三代人在青藏鐵路西格段不同發展時期扮演了同樣的角色,他們(men) 傳(chuan) 承著對鐵路的情懷,也繼承了上一輩的擔當精神,他們(men) 是青藏鐵路發展的經曆者、參與(yu) 者,同時也是見證者,他們(men) 的工作史便是青藏鐵路西格段的變遷史。(新利平台 通訊員/東(dong) 主才讓 孫丹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