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ang) 城,藏語意為(wei) “手中的佛珠”。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鄉(xiang) 城縣以其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吸引著眾(zhong) 多人前往。以白藏房、瘋裝、桑披嶺寺為(wei) 代表的“鄉(xiang) 城三絕”,更讓人魂牽夢繞,流連忘返。
田園間的白色藏房
從(cong) 高處俯瞰整個(ge) 鄉(xiang) 城縣,一幢幢白藏房如珍珠般點綴在田園中,它們(men) 在藍天白雲(yun) 的映襯下,熠熠生輝,散發著迷人的光芒。白藏房是鄉(xiang) 城人民的住房,采用土木結構,外麵用泥土夯築,裏麵用木材作為(wei) 支撐,非常結實,既保留了康藏地區的建築風格、又吸取了漢族、納西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建築風格。每年鄉(xiang) 城人民都會(hui) 用鄉(xiang) 城山上特有的阿戈土拌水攪成白色土漿,盛在茶壺等器具裏,從(cong) 牆頭往下慢慢澆,直到土牆全變成白色。這不僅(jin) 使牆體(ti) 更美觀、防雨,更主要是祈求吉祥、幸福。
鄉(xiang) 城白藏房 攝影:莫幹措
灶台邊上的貓像 圖片來源:鄉(xiang) 城縣委宣傳(chuan) 部
傳(chuan) 統白藏房一般有五層,底層為(wei) 關(guan) 牲畜所用,二層為(wei) 家庭生活區,裝飾尤為(wei) 講究。無論是藏碗櫃、門框、灶台等都經過精雕細琢。值得一提的是,幾乎家家戶戶的灶台邊都有一隻貓的塑像。他們(men) 把貓視為(wei) 吉祥的象征,相信貓能聚財納福,帶來好運。三層以上為(wei) 堆放糧食和雜物所用。
獨特多彩的“瘋裝”
鄉(xiang) 城女子的服飾,當地稱為(wei) “瘋裝”,兼收並蓄了鄉(xiang) 城土裝、納西女裝和唐代宮女裝的風格特點。用料以氆氌為(wei) 上等,布料一般要用7米左右。裙擺內(nei) 外共有108個(ge) 褶皺,代表108種祈福。左右胸襟處分別鑲有紅、黃、綠、黑、金絲(si) 絨五塊三角形布料,分別代表福壽、土地、先知、牲畜、財富,是用於(yu) 婚禮,節日及佛事活動之中的盛裝。
鄉(xiang) 城“瘋裝”最獨特的地方是穿法與(yu) 眾(zhong) 不同,其他地方一般是左襟在內(nei) ,右襟在外,而“瘋裝”卻恰好相反,因此得名。
鄉(xiang) 城藏族婦女服飾“瘋裝” 攝影:莫幹措
民族團結的象征—桑披嶺寺
桑披嶺寺位於(yu) 鄉(xiang) 城縣的巴姆山麓,全稱是噶丹桑披羅布嶺寺。始建於(yu)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被譽為(wei) “康巴第一大殿”,它以建築、雕塑、繪畫的“藝術三絕”而聞名於(yu) 世。
1936年5月14日,簫克、王震帶領紅6軍(jun) 團長征到達鄉(xiang) 城縣。桑披嶺寺活佛納瓜帶領廣大僧俗喜迎紅軍(jun) ,為(wei) 紅軍(jun) 籌集物資、治療轉送傷(shang) 員、帶路送信。為(wei) 答謝鄉(xiang) 城人民的支持,簫克、王震等代表紅六軍(jun) 團向群眾(zhong) 和寺廟贈送了“扶助番民,獨立解放”的紅色綢緞錦匾和銀錠等禮物。如今,桑披嶺寺已經成為(wei) 民族團結的象征。
紅軍(jun) 向群眾(zhong) 和寺廟贈送“扶助番民,獨立解放”的紅色綢緞錦匾 攝影:莫幹措
噶丹桑披羅布嶺寺 攝影:莫幹措
鄉(xiang) 城之美,遠不止於(yu) 這“三絕”。它如同一座文化寶庫,蘊藏著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和民俗風情等待著我們(men) 去探尋和發現。(新利平台 記者/莫幹措 鄒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