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付向瓊,是土生土長的甘孜本地人,2014年參加工作,一直在甘孜公路分局。我祖父、外祖父、父親(qin) 、母親(qin) ,加上我都是在甘孜公路分局工作。”付向瓊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多養(yang) 護站的一名公路養(yang) 護職工,寥寥幾句自我介紹,道出了家中三代人與(yu) 川藏線公路的深厚緣分。
圖為(wei) 付向瓊介紹個(ge) 人工作情況 攝影:張宇
付向瓊的父母退休前在甘孜縣和德格縣交界處的66道班工作。她介紹道:“本來我父母親(qin) 不是一個(ge) 道班的,母親(qin) 是67道班,父親(qin) 是在64道班。後來兩(liang) 人戀愛了,單位就把他們(men) 調到66道班一起工作。”
因為(wei) 家中長輩都從(cong) 事公路工作,可以說付向瓊是在317國道上長大的,對於(yu) 甘孜州公路的變化,她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因為(wei) 路途遠,小時候放假時才有機會(hui) 去父母那裏。那時候道班是不通電的,沒有冰箱,夏天基本上看不見肉,隻有冬天能吃到一點生肉,喝的水是山上流下來的山泉。”付向瓊回憶道,“養(yang) 護職工的工作條件也很困難,我記得66道班的大門是一張鐵絲(si) 網,父母上路作業(ye) 全依靠人力,工作摩托車都很少,全是自行車或者靠走路。”
圖為(wei) 養(yang) 護職工在午休時間打籃球 攝影:張宇
付向瓊說:“其實我覺得我們(men) 現在的生活已經是小康中的小康了。我們(men) 已經解決(jue) 了洗澡難、吃水難、吃菜難等問題。每個(ge) 養(yang) 護站都配備了冰箱,修了淋浴室,通了電,接了自來水。現在的工作模式是機械加人力,有雨雪天氣等特殊情況時,單位會(hui) 派出機械與(yu) 養(yang) 護職工一起開展工作。”
即便生活、工作條件不斷改善,公路養(yang) 護工作依然要麵對日複一日的風吹日曬和不可預測的災害搶險。對於(yu) 付向瓊成為(wei) 一名公路人,父母雖為(wei) 她擔心,卻也為(wei) 她感到自豪。她說:“當得知我要繼續在公路行業(ye) 工作時,父親(qin) 感到十分欣慰。我們(men) 三代人都在公路行業(ye) ,而且都是在甘孜分局,他覺得這是一種傳(chuan) 承,所以為(wei) 我感到驕傲。我說起來我是個(ge) 路三代,也感到很自豪。”
圖為(wei) 2021年防冰工作情況:無擋牆處,為(wei) 了防止路麵結冰,需由人工堆砌泥巴牆,保證冬季道路安全暢通。天氣回暖時,再由人工清掃泥巴。現在,甘孜分局所管轄道路都已修築水泥擋牆,無需此步驟,是一項大改變 受訪者供圖
或許,讓付向瓊堅定選擇公路行業(ye) 的正是自幼耳濡目染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她向記者講述了一段已經模糊的兒(er) 時記憶:那年雨季,甘孜縣遭遇了洪災,消防員在各處應急搶險,大家穿著橡膠雨鞋扛水泥,加高堤壩。公路養(yang) 護工和郵電工人也自發組織防洪,道班上隻留一名養(yang) 護職工守班,其他人全部幫忙防洪。
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時,付向瓊說得最多就的是“盡自己的努力”。她說:“如果遇到了車禍或者其他緊急情況,要排除影響道路安全的因素,協助搶救傷(shang) 員,盡自己的努力去看有沒有能幫上忙的。”
在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盡心修建和養(yang) 護下,川藏公路連通著西藏,連接著沿線居民的生產(chan) 生活。付向瓊說:“大家的住房離公路越來越近了,以前的住房沒有離公路這麽(me) 近過,都是基本在半山腰或者靠近山尖上麵一點。後來我們(men) 的路越修越好,越修越寬,大家覺得離公路近一點更方便。新建的住房也大多在公路兩(liang) 旁,方便出行和生活。”
圖為(wei) 臨(lin) 行前,養(yang) 護職工們(men) 向川藏線采訪組揮手致意 攝影:張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4年“兩(liang) 路”建成通車60周年時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liang) 路”精神,養(yang) 好兩(liang) 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自通車以來,無數養(yang) 護職工在“兩(liang) 路”沿線駐紮,保障公路暢通,他們(men) 是“兩(liang) 路”精神最直接的傳(chuan) 承、最生動的體(ti) 現、最響亮的弘揚。(新利平台 記者/張宇 陳浩力 登真巴珍 通訊員/洛絨擁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