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曲折、傍依大渡河的盤山公路驅車前行,曆經18公裏的跋涉,終於(yu) 抵達了隱匿於(yu) 深山中的嵐安鄉(xiang) 。沿途,從(cong) 車窗俯瞰,大渡河波濤洶湧,奔流不息。盡管道路崎嶇,但當車輛駛進嵐安鄉(xiang) 的那一刻,眼前那如詩如畫的景色瞬間讓內(nei) 心的緊張化為(wei) 烏(wu) 有。嵐安鄉(xiang) 的地形宛如一座聚寶盆,五座山峰環繞,仿佛五條巨龍守護著這片寧靜的樂(le) 土。中間地勢平坦,屋舍儼(yan) 然,到處都種著花椒樹和其他經濟作物。周圍森林密布,雲(yun) 霧繚繞,山泉潺潺,各種鳥叫聲此起彼伏,宛若仙境,寧靜而祥和,時光在這裏似乎放慢了腳步。
坐落在小平川上的嵐安鄉(xiang) 攝影:莫幹措
嵐安鄉(xiang) ,又名“昂州”,是一個(ge) 藏族聚居的鄉(xiang) 鎮。它東(dong) 鄰天全縣,南接路橋鎮,西眺烹壩,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曆史上來自四方的人們(men) 在此匯聚,各自的文化習(xi) 俗相互交融,形成了嵐安獨特的人文風貌。這裏的貴瓊舞(嵐安鍋莊)、嵐安刺繡,都承載著深厚的曆史與(yu) 文化,展現了別樣的舞步和風韻。
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 攝影:莫幹措
嵐安鄉(xiang) 更是一座有著紅色文化傳(chuan) 統的革命聖地。1935年10月,紅四方麵軍(jun) 右路縱隊在這裏與(yu) 國民黨(dang) 軍(jun) 和川軍(jun) 進行了七次激戰,共有607名紅軍(jun) 戰士英勇犧牲。為(wei) 紀念這場壯烈的戰役,傳(chuan) 承紅軍(jun) 長征精神,瀘定縣政府於(yu) 2012年10月修建了嵐安鄉(xiang) 紅軍(jun) 烈士紀念碑。碑底長寬均為(wei) 6.07米,是為(wei) 紀念英勇犧牲的607名戰士。高度為(wei) 22.8米,是嵐安鄉(xiang) 的海拔高度。
嵐安鄉(xiang) 紅軍(jun) 烈士紀念碑 攝影:莫幹措
在這場戰役中,因當時傷(shang) 員眾(zhong) 多,為(wei) 方便換洗,紅軍(jun) 選擇了一處鄰近水渠的地點建立臨(lin) 時醫院。在條件極為(wei) 艱苦、醫務人員嚴(yan) 重缺乏的情況下,當地婦女積極投身救治工作,成為(wei) 軍(jun) 民融合的一段佳話。2012年7月,紅軍(jun) 醫院被納入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嵐安鄉(xiang) 還是甘孜地區第一個(ge) 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地方,紅軍(jun) 在此駐軍(jun) 53天,蘇維埃政權存在了49天。2012年蘇維埃政府遺址選為(wei) 四川省第7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嵐安鄉(xiang) 紅軍(jun) 醫院舊址 攝影:莫幹措
嵐安鄉(xiang) 蘇維埃政府舊址 攝影:莫幹措
行途中,我們(men) 有幸拜訪了黃能貴老師,他是嵐安鄉(xiang) 的文化宣傳(chuan) 員,也是當地文物收藏館的講解員,今年已79歲高齡,但身體(ti) 硬朗,精神矍鑠。他從(cong) 事文化工作近60年,對嵐安鄉(xiang) 的曆史發展和風土人情非常了解。走進館內(nei) ,我們(men) 看到裏麵陳列著刺繡、牌匾、榮譽獎章等物品,還有老師收藏的化石、石斧、青銅器、畫卷等,這些文物年代久遠,有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老師在介紹時說:“這些文物不僅(jin) 展現了人類早期的工藝水平和生活智慧,也彰顯了文物保護和研究的重要性。”
黃能貴老師正在給大家展示刺繡作品 攝影:莫幹措
嵐安貴瓊刺繡以其悠久的曆史、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寓意而深受人們(men) 喜愛。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收藏館裏的一幅《喜鵲鬧梅》的繡圖尤為(wei) 精美,它寓意著堅持不懈終將換來成功與(yu) 喜悅。如今,刺繡已成為(wei) 當地婦女增收的手藝,她們(men) 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繡出了藝術品,更繡出了嵐安的獨特魅力。
收藏館裏的各種刺繡和牌匾 攝影:莫幹措
收藏館裏的青銅器和化石 攝影:莫幹措
公路的修通,讓嵐安鄉(xiang) 徹底結束了人背馬馱的曆史,使得這裏與(yu) 外界的聯係更加緊密,也讓嵐安的美景被更多人發現。原來的舊屋經過改造,成為(wei) 別具一格的民宿,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體(ti) 驗,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曾經的山路如今已蛻變為(wei) 連接幸福與(yu) 富饒的路。
嵐安鄉(xiang) 也是個(ge) 出人才的地方。很多孩子通過勤奮學習(xi) ,紛紛走出大山,考入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這裏的孩子們(men) 信奉一個(ge) 原則,隻有靠知識才能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黃老師說。嵐安鄉(xiang) 的群眾(zhong) 堅信勤勞才能致富、堅持終有回報的信念,他們(men) 在這片熱土上創造著美好的未來。 (新利平台 記者/莫幹措 鄒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