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也是最好的清醒劑。”120年前,英帝國主義(yi) 武裝侵略西藏,江孜宗山上吹響了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號角,雪域高原發出同一個(ge) 聲音:“勿讓洋人染指我疆土”!高原兒(er) 女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用手中僅(jin) 有的火槍、長毛、藏刀甚至“烏(wu) 爾朵”,與(yu) 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殊死拚殺,寫(xie) 下了氣壯山河的悲壯史詩。鑒往事,知來者。在西藏江孜抗英保衛戰120周年之際,讓我們(men) 重溫先輩們(men) 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愛國主義(yi) 精神,讓曆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圖為(wei) 被摧毀的江孜宗山大門拍攝於(yu) 展覽
一段不能忘卻的曆史
“年楚河喲,波浪滾滾,
流不盡江孜人民的心頭恨;
雅魯藏布江呦,江水奔流,
洗不盡西藏人民滿肚子的仇。”
1904年,西藏人民為(wei) 了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保衛家園,同仇敵愾、眾(zhong) 誌成城,進行了一場英勇頑強、殊死拚搏的抗擊英帝國主義(yi) 的戰爭(zheng) 。這首在江孜流傳(chuan) 了幾十年的民謠,就是藏族人民無限仇恨英國侵略者的明證。
“我們(men) 到了江孜以後,看到印度繼承英帝國主義(yi) 在西藏的勢力建立了一個(ge) 大的兵營,那些士兵每天扛著槍一會(hui) 走出來,一會(hui) 走進去。中國的土地上怎能容忍他們(men) 耀武揚威?我們(men) 看得很生氣!”為(wei) 銘記這段不能忘卻的曆史,中共江孜分工委於(yu) 1958年春決(jue) 定,讓政策研究室集中精力,調查整理1904年英帝國主義(yi) 入侵的戰爭(zheng) 過程與(yu) 江孜人民抗英鬥爭(zheng) 情況,了解抗英故事和英雄人物,收集有關(guan) 抗英的文物資料。首批進藏女兵,現年92歲的李國柱即是承擔這項工作的當事人之一。
“當時這項工作以‘江孜民間文藝收集小組’的名義(yi) 開展,因為(wei) 江孜當地的民歌很多,我們(men) 就動員各種力量‘獻寶’,例如學校、‘江孜愛國青年聯誼會(hui) ’、上層人士學習(xi) 組織等等,大家聽說要出一本江孜民歌集,都非常積極地響應,主動無償(chang) 捐出手中保存的有關(guan) 資料。之後,我們(men) 就分為(wei) 翻譯組和外調組分別開展工作。”按照組織安排,謝廣廷、甲措、李國柱承擔了這項任務,又臨(lin) 時從(cong) 其他單位抽調了幾名藏族幹部配合,同時借調了江孜基巧辦事處副主任吉普·平措次登參加。大家用了約半年時間,走遍戰爭(zheng) 發生過的地方,訪問了抗英老人和相關(guan) 知情人,收集了大量材料和實物以及藏文原件。
“大概用了1個(ge) 月時間,就收集到滿滿兩(liang) 大鐵箱材料,包括民歌、民謠、詩歌等,同時還有許多抗英中的文件、故事、英雄人物的事跡等,由吉普·平措次登、甲措和我配合翻譯成漢文。”當時因多數材料年代已久,有的已模糊不清,所以翻譯難度很大,進展比較緩慢,“4個(ge) 月僅(jin) 翻譯了五分之一。”
據了解,當時翻譯的材料包括兩(liang) 部分內(nei) 容,一部分是詩歌,主要是歌頌抗英英雄人物,表達對英帝國主義(yi) 發動戰爭(zheng) 的痛恨等主題;另一部分是抗英過程中西藏地方政府發給江孜宗(縣)政府的各種指示、命令及宗政府向西藏地方政府上報的各種情況的抄件,其中就包括敵軍(jun) 打罵侮辱百姓、搶劫、奸汙婦女、毀壞農(nong) 田等情況。
“正當翻譯的過程中,由於(yu) 1959年西藏上層反動分子搞叛亂(luan) ,整個(ge) 西藏工作轉到平叛改革上了,於(yu) 是我們(men) 倉(cang) 促將已收集和翻譯的資料整理成一份約3萬(wan) 字的材料向分工委匯報。很可惜,一些珍貴資料未能全部翻譯出來,翻譯出來的也沒有全部整理出來,我們(men) 把原始資料及實物都交分工委檔案室了。”
“撥亮他們(men) 心中的燈”
圖為(wei) 李國柱1956年6月於(yu) 江孜 照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慘無人道的狼一樣的英國軍(jun) 隊在田地上掘滿戰壕,
江孜宗再一次失守。
耀武揚威的英國軍(jun) 隊,
叫喊連天地侵占了我們(men) 的家鄉(xiang) 。”
“在固守江孜宗山時,藏軍(jun) 戰士們(men) 忍饑、食土,堅韌不拔地守衛著陣地,隨時準備與(yu) 敵人決(jue) 戰並誓與(yu) 陣地共存亡;在敵我混戰中有些戰士致死不當俘虜,跳崖自盡壯烈犧牲;有的人夜間身穿羊皮,闖入敵營殺敵,他們(men) 的想法就是要拚一個(ge) 你死我活,以消己恨;在英軍(jun) 進攻乃寧寺時,來自南尼鄉(xiang) 一戶農(nong) 戶家的兄弟倆(lia) 被敵人包圍,堅持戰鬥至死不投降,最後集體(ti) 自殺就義(yi) ,兩(liang) 兄弟的事跡由西藏地方政府上報給清中央政府後,清中央政府給該戶後代封了三崗地(每崗約40畝(mu) )作為(wei) 獎勵,並指令這部分土地永遠不交租……”當時,在翻譯過程中,李國柱和同事們(men) 都被江孜人民英勇頑強的殺敵之舉(ju) 所感動,對英帝國主義(yi) 侵略軍(jun) 無比痛恨。
1959年7月,江孜分工委在江孜鎮郊區仲吉林卡辦了一個(ge) 政訓班,主要是培訓農(nong) 牧區(含城鎮)在民主改革中湧現的積極分子、基層幹部和黨(dang) 團員。李國柱是這個(ge) 政訓班的主要負責人。“1904年江孜抗英保衛戰失敗後,英國侵略軍(jun) 無理要求每年給他們(men) 交賠償(chang) 費,後來,賠償(chang) 費就變成差役,有些是通過勞動,再就是折算成牛、羊、奶、酥油、柴火等一些東(dong) 西,藏族群眾(zhong) 長期遭受著這種受壓迫受剝削的悲慘狀況,受盡了苦。”
李國柱清楚記得,在一次訴苦會(hui) 上,學員多吉石達談到她因給印度兵營支差,被打瞎一隻眼睛時,難過得哭暈過去,學員們(men) 聽得也都很氣憤。而學員每次訴苦,李國柱聽到他們(men) 講述的情況,也難受得吃不下飯。“曲米新古大屠殺的前後經過,乃寧寺血戰的來龍去脈,紫金寺守衛戰中英軍(jun) 的種種劣行,沿途是怎麽(me) 打的,我們(men) 犧牲了多少人,敵我對峙時的情況……我們(men) 把這些調查清楚,上課的時候都要具體(ti) 講,揭露英帝國主義(yi) 的罪行。我們(men) 要讓大家明白,是什麽(me) 導致了他們(men) 世世代代去支差,低著頭忍受奴役,我們(men) 要將受苦農(nong) 奴的精神枷鎖一點點解開,撥亮他們(men) 心中的燈。”
讓曆史細節從(cong) 塵封中“走出來”
圖為(wei) 亞(ya) 東(dong) 關(guan) 遺址 拍攝於(yu) 展覽
“阿達工布軍(jun) 來了,
洋人人頭落地了,
乃寧寺的石板地,
全被鮮血染紅了。”
這是藏族群眾(zhong) 為(wei) 紀念抗英戰爭(zheng) 中的不屈精神,編寫(xie) 的一首悲壯民謠,而包括其在內(nei) 的很多資料,當時都被緊急鎖進鐵皮箱封存多年。
圖為(wei) 李國柱 攝影:陳衛國
在退休之後的很長時間裏,“打開那些箱子”成為(wei) 李國柱最想做的事,“我們(men) 當時政策研究室的同誌們(men) 如今都不在了,我比他們(men) 小幾歲,所以大家之前沒有完成的事情,我要接著做,一定要把江孜抗英的曆史,尤其把當時那些檔案原原本本地翻譯過來。”因為(wei) 這個(ge) 未了的心願,李國柱一直追尋著箱子的線索,“兩(liang) 專(zhuan) 區合並後,江孜的資料就到了日喀則檔案館。後來,我和愛人向當地提出這裏有原來江孜交來的檔案,藏文的材料是用鐵皮箱裝的,我還記得鐵皮箱的樣子,我們(men) 當時翻譯的東(dong) 西都在裏頭。”李國柱說,“感謝當時的地委書(shu) 記批準我們(men) 借用這些珍貴的資料,打開箱子,所有東(dong) 西都原封不動地在裏麵放著,我就這樣慢慢翻譯、慢慢整理,最終有了《西藏江孜:1904年抗英鬥爭(zheng) 的曆史記憶》這本書(shu) ,我的心願也算完成了。”
圖為(wei) 2004年9月出版的《西藏江孜:1904年抗英鬥爭(zheng) 的曆史記憶》
曆史的硝煙早已散盡,但西藏各族人民的赤誠愛國之心永遠是熱的,人們(men) 對英雄的歌頌與(yu) 懷念是無限的。如今,英國入侵軍(jun) 曾經翻過的邊境山口和河穀,正由一代代戍邊官兵和一輩輩邊境小康村民共同守護;曾經被毀壞的江孜古城已成為(wei) 英雄城,各族人民在這裏為(wei) 建設美麗(li) 家園共同奮鬥;江孜宗山抗英遺址已成為(wei)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曾經帶著彈痕的殘牆斷壁,時刻砥礪後來人,不要忘記西藏各族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xie) 的愛國主義(yi) 戰歌,它已熔鑄於(yu) 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之中,築起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新利平台 記者/吳建穎 參考資料《西藏江孜:1904年抗英鬥爭(zheng) 的曆史記憶》《一個(ge) 女兵的西藏人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