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清越的駝鈴穿越曆史的長河,從(cong) 茶馬古道一路悠揚至今,它見證了從(cong) “行路難”到“天路暢”的曆史變遷,見證了從(cong) 腳步丈量山河到車輪征服山嶽的時代蛻變。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無數青藏公路人前仆後繼、砥礪前行。從(cong) 羊腸小道到寬闊大道,從(cong) 沙石坎坷路麵到瀝青平坦路麵,從(cong) 人背馬馱和駱駝運輸到各種車輛承載飛馳,青藏線艱難和輝煌的建設曆程,不僅(jin) 是青藏公路交通發展的縮影,更是一幅輻射帶動沿線地區發展變遷的生動畫卷。
黨(dang) 文彰便是這青藏公路人的一員。他22歲來到當時條件頗為(wei) 艱苦的西藏自治區駐蘭(lan) 州采購站工作,從(cong) 此開啟了長達40年的援藏生涯。
圖為(wei) 黨(dang) 文彰(左)與(yu) 他的女兒(er)
“我十分想念在格爾木的日子”
在40年的職業(ye) 生涯中,黨(dang) 文彰跟隨單位先後在蘭(lan) 州、峽東(dong) 、柳園、格爾木四個(ge) 地方工作,轉戰風雪高原、戈壁沙灘,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據資料顯示,青藏公路通車以後,中共西藏工委為(wei) 保障軍(jun) 民供給,貫徹穩定金融物價(jia) 的財政貿易方針,於(yu) 1957年3月成立了西藏工委財貿部貿易總公司駐蘭(lan) 州采購站及直屬的峽東(dong) 轉運組,負責商貨、糧食、醫藥、外貿等商品貨物的采購、儲(chu) 存和轉運進藏。1959年,在甘肅峽東(dong) 成立物資轉運站,黨(dang) 文彰跟隨單位到峽東(dong) 工作。1962年,峽東(dong) 轉運站遷往柳園,黨(dang) 文彰又被派往柳園工作,這個(ge) 地方也是他在青藏公路上工作最長的地方。鐵路通車格爾木後,為(wei) 轉運供應方便,又在格爾木設立了統配物資供應站,成立了商業(ye) 采購站,撤銷了柳園站。黨(dang) 文彰被分配到格爾木工作,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退休。
半個(ge) 世紀的時光飄然而逝,歲月的滄桑改變了很多,但格爾木卻成為(wei) 黨(dang) 文彰一生魂牽夢縈的地方,成為(wei) 生命中永恒的記憶。他動情地說:“我十分想念在格爾木的日子。感謝在這裏曆練人生的歲月,讓我修煉出一種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能坦然麵對的不屈人格。”
圖為(wei) 如今位於(yu) 格爾木的西藏物資站
從(cong) 一名普通工人,到後來慢慢走上商業(ye) 站辦公室主任、黨(dang) 委書(shu) 記的崗位。黨(dang) 文彰一步步成長起來,但無論崗位和職位如何變化,他總說,大家沒有任何身份區別,工作都要一起幹。“因為(wei) 任務艱巨,工作忙起來不分黑夜白天,也沒有星期天、節假日。隻要運載著發往西藏貨物的火車來了就趕緊卸車,卸完火車裝汽車,根本顧不上休息。”他說自己已然習(xi) 慣了這種忙碌,偶爾沒有任務的時候,心裏反而感覺不適應了。
靠信念克服“三難”
在“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jun) 的帶領下,格爾木成為(wei) 修築青藏公路的前沿陣地。上世紀五十年代,青藏公路的建設者們(men) 將格爾木作為(wei) 物資中轉站和後勤保障基地,人煙稀少的戈壁荒灘出現了一座“帳篷城”“旱碼頭”。
當年,這裏的生存條件極其惡劣,一望無邊的戈壁難以見到生命的存在。幹涸的荒野上僅(jin) 能見到的綠色是頑強抗爭(zheng) 的駱駝刺和少得可憐的芨芨草。被大風卷起的沙暴每每撲來,接天連地,綿綿起伏的黃沙被平地鏟起,勢不可擋的沙牆橫掃著一切。
黨(dang) 文彰稱,當時在青藏線上工作有三難:一是飲水難;二是住房難;三是吃青菜難。麵對如此艱苦的條件,大家沒有退卻,而是憑著堅定的信念,克服了所有困難。
格爾木一年四季風多雨少,溫差極大。因此,為(wei) 了保證各單位用水需要,同誌們(men) 喝的水都是火車從(cong) 幾百公裏外的西寧拉過來的,大家惜水如金,誰也不會(hui) 浪費一碗水;為(wei) 了改善居住條件,大家趁六月天變暖了,就用沙土蓋房子,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禦寒的作用;為(wei) 了應對吃飯問題,各單位自力更生,挖開凍土,搬走沙石,從(cong) 百裏之外運來黃土和牛羊糞,硬是在永凍層上建起了“屋脊溫室”,吃上了自種的蔬菜。
堅守在“生死線”上
當時,黨(dang) 文彰和同事們(men) 在物資站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貨送貨,源源不斷地把各類物資送往西藏。茫茫風雪路,大衣作被、車廂當床,對物資站押運人員來說是常有的事。別說是上山途中饑一頓飽一頓,有時甚至菜斷糧絕,大家也絕不會(hui) 動車上運往西藏的物資。
在人們(men) 的認識中,“翻車”可能意味著“死亡”,黨(dang) 文彰卻平靜地說:“翻車,在當時的青藏線上是家常便飯。”他提起,有一次翻車是在翻越唐古拉山時出的事故。當時有幾個(ge) 老司機也要開車去西藏,為(wei) 了安全起見,黨(dang) 文彰與(yu) 司機就跟著大家一塊走,送貨車夾在中間,前後都有老司機保駕護航。
隊伍走到唐古拉山時已臨(lin) 近晚上,黨(dang) 文彰這輛車的司機稍微停車休息了一下,誰知後麵跟隨的那輛車卻開過去了。司機心裏一下子有點慌,駕車想盡快追上前麵的車輛。這位司機沒什麽(me) 經驗,一下子走上了冰道,車子突然打滑,他又急著去踩刹車,車便翻了。擋風玻璃被打碎,車裏的電瓶硫酸都流出來了,車軲轆也被燒壞了。慶幸的是,人除了擦傷(shang) 外,沒有生命大礙。
那天晚上,為(wei) 了確保貨物安全,黨(dang) 文彰一個(ge) 人在翻倒的車裏看護貨物。冬季的高原,白天有陽光照射,天氣還算暖和,晚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山上的溫度至少都在零下三十多度。風穿過破損的車窗直往裏吹,凍得不行。穿著皮襖,裹著被子,仍然覺得冷,寒氣直鑽心窩。黨(dang) 文彰說,那晚周圍死一般的寂靜,靜得讓人害怕,偶爾還有野狼悠遠蒼涼的叫聲。一直到下半夜,他們(men) 才找到青藏線上道班的一名司機,又請了七八個(ge) 藏族工人,把貨倒到另外的車上繼續拉走了。
圖為(wei) 黨(dang) 文彰(中)與(yu) 格辦工作人員合影
每當回憶起在格爾木工作的歲月,黨(dang) 文彰總是滿臉躍上自豪與(yu) 驕傲,他說:“這是黨(dang) 交給我們(men) 的光榮使命,是何等宏偉(wei) 的事業(ye) 。隻有在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才有如此偉(wei) 大的事業(ye) 。大家的付出與(yu) 艱辛都是值得的,因為(wei) 我們(men) 永遠記著,祖國的利益高於(yu) 一切!”
在最好的年華裏,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平凡之人做出了不平凡的選擇——將自己的青春拋灑在青藏線上。他們(men) 在充滿艱辛和挑戰的崗位上執著堅守,如鋪路石一般默默無聞、甘心奉獻,有力地詮釋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新利平台 特約通訊員/王國法 編輯/邊子捷 該文收錄於(yu) 《開拓者——西藏格爾木基地老一輩工作者走訪記》,編發時有調整,圖片源自原文配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