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西藏少數民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特殊培養(yang) 工作既是人才工作,也是民族工作,肩負著培養(yang) 人才助發展、凝聚人心促團結的政治任務。8月16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邀請西藏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廳相關(guan) 負責同誌,介紹西藏少數民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特殊培養(yang) 工作開展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新聞發布會(hui) 現場 攝影:趙振宇
西藏少數民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特殊培養(yang) 工作(以下簡稱“西藏特培”)始於(yu) 2009年,是國家采取特殊政策,選拔西藏少數民族專(zhuan) 業(ye) 技術骨幹人才到內(nei) 地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為(wei) 期1年特殊培養(yang) 的專(zhuan) 項人才計劃。“西藏特培”由學員培養(yang) 和專(zhuan) 家服務團活動兩(liang) 部分組成,采取“送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培育本土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是黨(dang) 和國家著眼於(yu) 西藏發展穩定、著眼於(yu) 加強西藏少數民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做出的一項重要舉(ju) 措。截至2023年12月底,西藏全區事業(ye) 單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達11.6萬(wan) 人,較2010年增長120.1%,其中高級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1.37萬(wan) 人,較2010年增長377.4%,西藏全區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工作呈現出“數量逐年攀升、結構持續優(you) 化、層次明顯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
自2009年以來,已累計組織實施三批15期“西藏特培”工作,21個(ge) 省(市)的178家高校、醫療衛生機構、科研院所等累計為(wei) 西藏培養(yang) 本土專(zhuan) 業(ye) 技術骨幹1800名,已成為(wei) 西藏人才培育的示範工程,“西藏特培”工作成效明顯,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四個(ge) 方麵。
一、培育體(ti) 製機製實現新突破。大力實施“區內(nei) 人才+異地培養(yang) +返藏工作”的培養(yang) 模式,以少數民族骨幹專(zhuan) 技人才、基層邊遠一線專(zhuan) 技人才為(wei) 重點,培養(yang) 地域覆蓋西藏全區7個(ge) 地市,培養(yang) 領域涉及科教文衛、農(nong) 林牧、水利交通等26個(ge) 行業(ye) ,充分契合了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人才培育質量持續提升,達到了“培養(yang) 一個(ge) 、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的目標。
二、培育成果轉化取得新進展。返崗學員綜合運用所學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發表論文1580多篇,出版專(zhuan) 著近130部,編寫(xie) 教材180多部,主持參與(yu) 國家級和西藏自治區級科研課題740多項,獲得西藏自治區級以上獎項370多項,有效轉化科研成果 130多項,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優(you) 勢不斷釋放。
三、特培專(zhuan) 家服務基層取得新成效。累計開展15期特培專(zhuan) 家團服務活動,210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深入基層幫助解決(jue) 技術難題,指導培訓西藏醫療衛生、工程技術、農(nong) 牧科技等急需緊缺人才5000餘(yu) 人次,加快了教育、衛生、工程、農(nong) 業(ye) 等領域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強化了基層人才“輸血”“造血”功能。
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迎來新氣象。培養(yang) 單位通過開展座談交流、專(zhuan) 題講座、文藝活動、參觀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等活動,加強特培學員思想政治引領,特培學員通過學術研討、技術交流、文化展示、歌舞表演等途徑宣傳(chuan) 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返崗後還與(yu) 培養(yang) 單位搭建起一批“手拉手”共建交流協作平台,成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力量。
2024年是第四批“西藏特培”工作的開局之年,西藏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廳相關(guan) 同誌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第四批“西藏特培”將在繼續按照前三批的模式和要求選拔培養(yang) 少數民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的基礎上,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擴大培養(yang) 規模,特培學員從(cong) 每年的120名增加到180名,專(zhuan) 家服務團從(cong) 每年的1期增加到2期。培養(yang) 重點將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服務科技創新。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綠色低碳、生物種業(ye) 等領域,培養(yang) 造就一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隊伍;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圍繞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加大高原農(nong) 牧、文化旅遊、綠色工業(ye) 、清潔能源、邊貿物流、礦產(chan) 資源等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yang) 。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職業(ye) ,培養(yang) 一批數字人才;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力培養(y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各領域人才,重點向艱苦邊遠地區、邊境地區傾(qing) 斜。(新利平台 記者/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