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工作對於(yu) 西藏自治區整體(ti) 發展而言,具有舉(ju) 足輕重的意義(yi) 。作為(wei) 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麵臨(lin) 著巨大挑戰。2008年,張福鎖院士的一場關(guan) 於(yu) 西藏科考的報告,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李彥明的心田,點燃了他投身援藏事業(ye) 的熱情。報告不僅(jin) 揭示了西藏生態保護的緊迫性,更激發了李彥明親(qin) 赴西藏、參與(yu) 生態保護的強烈願望。“那場報告深深地觸動了我,我當時就暗下決(jue) 心,若有機會(hui) ,一定要到西藏去。”
2013年7月,李彥明作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的副教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自願加入了中央組織部選派的第七批援藏幹部隊伍,擔任西藏農(nong) 牧學院資源與(yu) 環境學院副院長,負責科研和實驗室建設等工作。當李彥明將這個(ge) 決(jue) 定與(yu) 家人分享時,得到的是滿滿的理解與(yu) 堅定支持。尤其是妻子作為(wei) 蒙古族,本身就對邊疆地區有著深厚的情感,對於(yu) 李彥明願意投身邊疆發展表示了極大的欣慰與(yu) 自豪。帶著全家人的祝福,李彥明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途。
圖為(wei) 李彥明在西藏農(nong) 牧學院辦公室
在雪域高原,李彥明以工作為(wei) 伴,暫時忘卻了遠離家鄉(xiang) 的孤獨。然而,每逢佳節,那份“獨在異鄉(xiang) 為(wei) 異客”的思鄉(xiang) 之情便油然而生。2013年9月底的一天,家中突傳(chuan) 噩耗,嶽母被確診為(wei) 白血病,讓他心急如焚。農(nong) 牧學院的領導及時伸出援手,安排他返京處理家事。家人與(yu) 學校的雙重支持,為(wei) 他築起了一道堅實的後盾。在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製之後(最終老太太於(yu) 2014年春節前與(yu) 世長辭),經過家人的反複勸慰,他再次返回援藏崗位。
三年的援藏生涯,對李彥明而言,是孤獨與(yu) 愛交織,挑戰與(yu) 成長並行。他深知自己能夠堅守在援藏一線,離不開祖國的召喚、學校的培養(yang) 以及家人的無私奉獻。農(nong) 牧學院這個(ge) 大家庭讓他感受到了溫暖與(yu) 力量,在領導、同事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李彥明負責的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作為(wei) 援藏幹部,李彥明利用自身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使農(nong) 牧學院的青年骨幹教師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高水平教師建立起結對幫扶關(guan) 係,不僅(jin) 帶動農(nong) 牧學院的青年骨幹教師學位提升,還鼓勵他們(men) 赴內(nei) 地高校參加技能培訓。三年間就有5名骨幹教師成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訪問學者,另有5人進入包括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和河海大學在內(nei) 的高校攻讀博士學位。此外,他還組織近20名專(zhuan) 任教師參與(yu) 內(nei) 地師資培訓,顯著增強了學院師資隊伍的整體(ti) 實力。
圖為(wei) 李彥明帶領西藏農(nong) 牧學院的老師參加實驗師培訓
李彥明還全力推動兩(liang) 校在教學、科研及社會(hui) 服務等多個(ge) 維度的深度合作,依托農(nong) 牧學院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的特色優(you) 勢,從(cong) 科研項目申報、成果提煉到技術推廣三個(ge) 關(guan) 鍵環節入手,全麵推進學院的科研工作。他積極聯絡高水平專(zhuan) 家資源,為(wei) 農(nong) 牧學院的教師提供科技需求分析與(yu) 國際前沿動態指導,助力教師凝練科研方向並優(you) 化項目申報書(shu) 質量。在藏期間,他所經手的科研經費到位率大幅提升15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標率也實現了近5倍的增長。同時,他嚴(yan) 格督導科研項目的執行過程,確保項目高質量完成,三年內(nei) 結題合格率達到100%。此外,他還完善了學院的科研項目管理規範,強化了科研項目經費與(yu) 成果的管理力度,並定期開展科研項目引導與(yu) 科技成果展示活動。
圖為(wei) 建設中的西藏農(nong) 牧學院實驗中心
在對外交流方麵,李彥明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拓寬學院的學術視野與(yu) 國際影響力,成功邀請了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學者訪問交流,並主導舉(ju) 辦了規模超過200人的大型學術會(hui) 議,進一步提升了學院的學術地位。他還努力推動科研實驗創新平台的建設與(yu) 發展,成功申請到200多萬(wan) 元資金用於(yu) 組建院級科研創新實驗中心,為(wei) 科研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
圖為(wei) 李彥明牽頭組織的學術會(hui) 議
工作之餘(yu) ,李彥明不忘回饋社會(hui) ,積極投身國家的環境生態保護事業(ye) ,特別是在西藏自治區及林芝的社會(hui) 經濟建設中,他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帶領團隊承擔了多項生態縣鄉(xiang) 村創建任務,在2014至2015年間,為(wei) 林芝米林、察隅、朗縣等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與(yu) 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顧援藏的三年時光,李彥明感慨萬(wan) 千。他深刻體(ti) 會(hui) 到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的偉(wei) 大,見證了無數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與(yu) 堅韌不拔。“祖國區域社會(hui) 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竟然有那麽(me) 多可愛的人,甘願孤獨堅守在祖國邊疆建設的一線,默默地奉獻自己的青春,努力地奮鬥。”這段經曆不僅(jin) 讓他的心靈得到了升華與(yu) 洗禮,更讓他對“愚公移山”的奮鬥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yu) 認同。
他深情地感慨道:“西藏之美在於(yu) 自然,更在於(yu) 人們(men) 的心靈。我時常回想起西藏的藍天、白雲(yun) 和雪山,更時常憶起的是在西藏遇到的那些可愛的人們(men) ,是他們(men) 讓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援藏時光,是他們(men) 讓我比別人有了富足的精神。隻要祖國召喚,我依然願意再赴西藏,續接前緣,為(wei) 祖國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新利平台 記者/巫姍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