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記憶的證明——讀《共同書寫的曆史——外地幹部支援雲南迪慶口述史(1950-1979)》有感

發布時間: 2024-10-10 16:00:00 來源: 新利平台


圖為(wei) 《共同書(shu) 寫(xie) 的曆史——外地幹部支援雲(yun) 南迪慶口述史(1950-1979)》一書(shu)

  《共同書(shu) 寫(xie) 的曆史——外地幹部支援雲(yun) 南迪慶口述史(1950-1979)》(以下簡稱《口述史》)一書(shu) 由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於(yu) 2024年8月出版,作者為(wei) 以雲(yun) 南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教授李誌農(nong) 為(wei) 代表的師生學術調研團隊。

  本書(shu) 31位訪談對象均為(wei)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早一批支援雲(yun) 南迪慶建設的外地幹部。第一批是從(cong) 1950年至1957年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前,為(wei) 全麵解放迪慶,鞏固新生政權做出貢獻的軍(jun) 人、民族工作隊和土改工作隊成員;第二批是1957年自治州人民政府成立後,為(wei) 加快地方發展,以及滿足建立新的職能部門的需要,經由組織調配或主動申請而來的黨(dang) 政幹部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涉及黨(dang) 政、科技、教育、醫療、金融、林業(ye) 和交通等領域。他們(men) 於(yu) 1950-1979年在黨(dang) 中央的號召下,克服生理、心理及生活、工作條件上的重重困難來到迪慶並長期紮根在這裏,與(yu) 當地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團結互助,共同推動了迪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hui) 發展領域的滄桑巨變。作為(wei) 迪慶社會(hui) 建設的重要支援力量,他們(men) 在迪慶的解放和社會(hui) 建設事業(ye) 中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wei) 迪慶從(cong) 貧窮落後走向繁榮發展的親(qin) 曆者、參與(yu) 者和見證者。

  全書(shu) 按訪談內(nei) 容共分為(wei) 民主改革、黨(dang) 政軍(jun) 旅、醫療衛生、民族教育、財經基建、農(nong) 林牧業(ye) 六篇,並在書(shu) 後附有接受訪談的外地幹部名單和照片節選。


圖為(wei) 2021年4月,李誌農(nong) (左)在昆明訪談趙鶴陽老人 供圖:李誌農(nong)


圖為(wei) 2021年3月,《口述史》一書(shu) 的幾位作者在麗(li) 江訪談和鳳樓、和愛琴夫婦 供圖:李誌農(nong)

  口述史擁有文字史料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這一價(jia) 值並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呈現講述者的日常生活及個(ge) 體(ti) 的經曆,更重要的是通過個(ge) 體(ti) 的曆史去了解其背後的社會(hui) ,即通過對個(ge) 人記憶的了解進而認識和理解社會(hui) 整體(ti) 。此外口述材料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並通過與(yu) 文獻資料的互為(wei) 佐證增強曆史的豐(feng) 富性與(yu) 生動性。口述史采訪是嚴(yan) 謹的科學活動,不是道聽途說故事的隨意采集。本書(shu) 在編輯過程中,也嚴(yan) 格遵從(cong) 口述史的規範化要求,按照采訪錄音——將錄音整理成文字——核對形成初稿——交給被訪談人核實的工作步驟展開,最大程度地確保口述材料的真實性。

  在本書(shu) 的序言中,李誌農(nong) 教授反複提到“集體(ti) 記憶”的概念。集體(ti) 記憶以及通常用來表征集體(ti) 記憶個(ge) 體(ti) 的口述曆史,是一項重要的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方法。尤其作為(wei) 社會(hui) 學、人類學者慣常使用的“法寶”,並非是單純的個(ge) 人經驗的簡單累加,而是一個(ge) 特定社會(hui) 群體(ti) 內(nei) 成員共享往事的結果,通過記憶,可以獲知有關(guan) 人群的認同體(ti) 係和社會(hui) 關(guan) 係。將個(ge) 體(ti) 的生命置於(yu) 群體(ti) 或命運共同體(ti) 共享的曆史及經驗中來解釋,我們(men) 不難發現:一方麵個(ge) 體(ti) 的心理曆程有賴於(yu) 他們(men) 生存其間的群體(ti) 氛圍;另一方麵也正是依靠個(ge) 體(ti) 的曆史經驗,才有了群體(ti) 的整體(ti) 心理態勢和精神氛圍。

  從(cong) 這樣的意義(yi) 上說,本書(shu) 敘述的外地幹部通過口述形式重溫的“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迪慶發展”的曆史,就是一部個(ge) 體(ti) 心理與(yu) 集體(ti) 心態互為(wei) 鑲嵌的精神鑄煉史。就外地幹部的心路曆程而言,通過他們(men) 的口頭敘述所彰顯出的個(ge) 人生命史,讀者能夠清晰看到他們(men) 一生是如何鑲嵌到了迪慶的社會(hui) 結構及其變遷的軌跡之中。伴隨著社會(hui) 變遷,他們(men) 各自擁有又相互共有的人生體(ti) 驗促成了豐(feng) 富多彩的人生曆程,也最終通過互動、認同與(yu) 共情成為(wei) 一個(ge) 特定時代相似的精神氣質與(yu) 共有心態。


圖為(wei) 訪談對象楊公衍(中間)為(wei) 迪慶群眾(zhong) 義(yi) 診 供圖:李誌農(nong)

  接受訪談的外地幹部中,最年長的100歲,最年輕的也有69歲,盡管年齡相差較大,但因為(wei) 大都經曆過迪慶在1979年改革開放前的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及社會(hui) 變遷過程,依舊屬於(yu) 一個(ge) “同期群”。外地幹部作為(wei) 改變迪慶社會(hui) 麵貌的親(qin) 曆者、參與(yu) 者、見證者,雖然他們(men) 的家庭出身、民族成分、文化水平、人生際遇、從(cong) 事行業(ye) 各有不同,但是普遍支援意誌堅定、文化程度高、居住時間長、融入程度深。援助迪慶的人生轉折與(yu) 社會(hui) 閱曆使得他們(men) 的個(ge) 人生命史鑲嵌在迪慶社會(hui) 滄桑巨變之中,由此經曆了一場與(yu) 迪慶社會(hui) 變遷同向而行的個(ge) 體(ti) 心理或精神蛻變。這場蛻變重構了他們(men) 認知世界的方式,改變了他們(men) 的情感世界,影響了他們(men) 的思想觀念,也升華了他們(men) 的精神境界。


圖為(wei) 1963年,訪談對象牛宿光(前排左二)與(yu) 德欽中學初中三班畢業(ye) 合影 供圖:李誌農(nong)


圖為(wei) 1965年,雲(yun) 南省財貿工作組為(wei) 訪談對象艾亞(ya) 賢發的錄取通知書(shu) 供圖:李誌農(nong)

  接受訪談的人中,有迪慶州最年長的離休幹部、百歲老人朱劍鋒(2023年逝世);有“軍(jun) 中焦裕祿”“高原扶貧官”瞿雲(yun) 福;有迪慶“林巧稚”、婦產(chan) 科醫生謝輝英;有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的教師夫婦彭曉富、鄧楚芳;有開創迪慶經貿事業(ye) 的金融專(zhuan) 家劉騰龍;還有致力迪慶林業(ye) 資源開發保護的林業(ye) 幹部陳興(xing) 元。從(cong) 青蔥歲月灼灼韶華,到白發染鬢遲暮之年;從(cong) 初到高原的不適應,到深深紮根的離不開;從(cong) 陌生客套的外鄉(xiang) 人,到情同手足的一家親(qin) 。外地幹部們(men) 在與(yu) 各族民眾(zhong) 建立深厚感情的同時,也給迪慶社會(hui) 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和力量。這其中有困難、有辛酸、有淚水,但更多的是成就、是堅定、是鼓舞。他們(men) “獻完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的動人故事在高原上代代相傳(chuan) ,他們(men) 樂(le) 於(yu) 吃苦、甘於(yu) 奉獻、勇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團結的精神更是為(wei) 各族人民歌頌和讚揚。所有人都是為(wei) 了一個(ge) 共同的初心和使命——解放迪慶、建設迪慶和發展迪慶,他們(men) 用赤膽和忠誠真正詮釋了“紮根高原、無怨無悔”的錚錚誓言。


圖為(wei) 訪談對象朱劍鋒在下鄉(xiang) 期間幫助當地人犁地 供圖:李誌農(nong)


圖為(wei) 2021年3月,李誌農(nong) 等《口述史》一書(shu) 的作者與(yu) 訪談對象朱蘭(lan) 溪一同看老照片 供圖:李誌農(nong)

  本書(shu) 作為(wei) 李誌農(nong) 教授師生團隊的又一部融合了社會(hui) 學、人類學的專(zhuan) 著,其創作初心就像《成為(wei) 人類學家》一書(shu) 中所描述的那樣:“人類學之所以迷人,不在於(yu) 堂吉訶德式的田野豪情,而在於(yu) 與(yu) 他人相遇,以及那些在人和人之間發生的,平凡但動人的情感交換。”正是在這樣的情懷感召下,才有了這本書(shu) 真實還原紮根迪慶的外地幹部與(yu) 當地各族人民群眾(zhong) 交往交流交融的圖景。

  毋庸置疑,每一位外地幹部在迪慶的生活史就是一部生動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他們(men) 之中的每個(ge) 人都是這段波瀾壯闊曆史的書(shu) 寫(xie) 者。他們(men) 的意誌品質和建設曆程是見證各民族共同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深入人心的鮮活素材。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口述史》一書(shu) 站在尊重曆史的角度,深度挖掘新中國成立以來到迪慶改革開放前外地幹部的支援實踐,同時大力宣傳(chuan) 他們(men) 之中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跡,讓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對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觀念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具有重要意義(yi) 。(新利平台 文/張子淩)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