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世紀50年代初,為(wei) 和平解放西藏,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挺進雪域高原,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氣魄攻堅克難,凝成了熠熠生輝的老西藏精神和“兩(liang) 路”精神。如今,在革命前輩精神的感召下,無數十八軍(jun) 後代接續書(shu) 寫(xie) 為(wei) 西藏人民謀求幸福生活的新篇章。在“兩(liang) 路”精神提出10周年、“兩(liang) 路”通車70周年之際,新利平台記者采訪了數位十八軍(jun) 後代,讓我們(men) 一同走近他們(men) 的父輩故事,去感悟、傳(chuan) 承並發揚革命理想高於(yu) 天的奮鬥精神。
“越過十四座高山,兩(liang) 千多公裏的川藏公路,為(wei) 了找出合理科學的路線,我們(men) 的踏勘隊員卻跋涉了一萬(wan) 五千多公裏,翻越了200多座高山,才初步揭開了川藏公路沿線地理的真麵目。”
“工人出身的優(you) 秀技術員陳榮俊同誌,生前曾帶領工人給西藏人民修建了很多座橋梁。他在波密縣東(dong) 久橋犧牲的前一天,還要求組織派他去修建拉薩河大橋,希望給西藏的公路建設做出更多貢獻。”
……
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兩(liang) 路”建成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確提出弘揚“兩(liang) 路”精神10周年之際,原川藏公路築路指揮部司令員陳明義(yi) 將軍(jun) 之子陳亦軍(jun) 回憶十萬(wan) 築路大軍(jun) 建設川藏公路的曆程,講述那些難以磨滅的天路故事。
圖為(wei) 陳明義(yi) 將軍(jun) 之子陳亦軍(jun)
天府到日光之城究竟多遠?
從(cong) 成都到拉薩,空中直線距離隻有一千餘(yu) 公裏,在川藏公路通車前,千百年來中國西南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往主要依靠逶迤在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崇山峻嶺之間的茶馬古道。這是世界上最高、最險峻以及環境最為(wei) 惡劣的古道,從(cong) 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薩的路程,靠犛牛運輸通行,一年隻能往返一次,騎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時間。
早在民國時期,人們(men) 就渴望修通一條從(cong) 四川通往西藏的道路。1913年,民國初年,川邊經略使(當時西康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尹昌衡就曾提議修建從(cong) 成都到康定的軍(jun) 路,但路隻修到新津(現四川省成都市轄區,位於(yu) 成都市西南部),尹昌衡因政局變動被免職,修路一事便不了了之。1925年後,這條通往西藏的公路一直斷斷續續修建,實現了部分路段的通車。
1940年,川康公路雅安至康定段打通,全長226公裏。通車之時,一輛福特牌小汽車早上8點從(cong) 瀘定出發,下午3點半才到康定,50公裏的路程,花費7個(ge) 半小時。盡管已經通車,但這條路一直沒有什麽(me) 汽車通行,沿途塌方多發,無力維護,1944年後,此路就再沒有通車,成為(wei) 一條有等於(yu) 沒有的廢棄的路。
資料圖:車過冰雪二郎山
鐵鍬磨成小鐵片創造“天路”奇跡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dong) 主席在前往莫斯科的專(zhuan) 列上,針對錯綜複雜、風雲(yun) 變幻的國際國內(nei) 形勢,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做出“進軍(jun) 西藏宜早不宜遲”的英明決(jue) 策。1950年初,毛澤東(dong) 向部隊發出了“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的指示,十八軍(jun) 進軍(jun) 西藏支援司令部隨即成立。陳明義(yi) 擔任十八軍(jun) 後方部隊司令員兼政委,除進藏部隊糧食、軍(jun) 需用品和作戰物資的運輸補給保障工作外,主要任務就是修築川藏公路。
圖為(wei) 陳明義(yi) 將軍(jun) 圖由陳亦軍(jun) 提供
當十八軍(jun) 跨越了大半個(ge) 中國來到當時的雅安城時,通往西藏的路還根本不存在,擺在他們(men) 麵前的是橫斷山脈地帶的無數雪峰和大江、大流。1950年4月13日,川藏公路(時稱康藏公路)在四川省與(yu) 西康省(1955年10月撤銷)交界處的金雞關(guan) 破土動工,開始向這一世界工程建設史上的難關(guan) 發起挑戰。由於(yu) 時間緊任務重,當時製定的築路方針是:先通車,後加寬;先粗通,後達標。
川藏公路的修建是中國築路史上的一大創舉(ju) 。從(cong) 海拔500米的平原到5000多米的高原,翻越了14座崇山險嶺,跨越了10條大河激流,橫穿了8條大斷裂帶,穿越了雪山、森林、草原、冰川等多種地貌。川藏公路建築工程共作業(ye) 土方、石方約2900萬(wan) 立方米,其中石方就有530多萬(wan) 立方米;鋪築路麵377萬(wan) 平方米;架設橋梁430座總長度6000多米;修築涵洞3781道;護牆8萬(wan) 立方米。修建這條公路工程的巨大和艱險,是我國公路建築史上前所未有的。築路勇士們(men) 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在當時機械化施工程度十分低下、非常落後的情況下,奮戰四年零九個(ge) 月,千萬(wan) 根鋼釺在築路大軍(jun) 手中磨禿了、鐵鍬磨成了小鐵片,用一塊石頭、一鍬沙土鋪成了“天路”,創造了世界築路史上的奇跡。
圖為(wei) 第17屆西藏珠穆朗瑪攝影大展展出的藍誌貴於(yu) 1951年進軍(jun) 西藏途中所拍攝的《翻越泥巴山》 翻拍:王淑
不怕犧牲英勇無畏敢與(yu) 天公試比高
在這場征服大自然的鬥爭(zheng) 中,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廣大築路指戰員和地方工程技術人員深深懂得,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英明領導下,有理想信念有政治覺悟的戰士和工人沒有克服不了的艱難困苦。五年中,他們(men) 不分春夏秋冬都住在帳篷裏,甚至在雪窩裏度過寒冷的夜晚。有的同誌在這一同大自然的鬥爭(zheng) 中負了傷(shang) ,有的同誌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青藏高原冬季氣候寒冷,築路人員經常在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高山上施工。白天,他們(men) 在大雪紛飛的野外工作,寒氣襲人。山上寒風凜冽,戰士們(men) 的手上常常裂開一道道血口,勞動時,裂口因震動出血,傷(shang) 口愈合了又裂開,疼痛難忍!冬天氣溫常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山上凍土的深度1.3—1.55米,挖凍土比開石方還難。在這種情況下,戰士和工人們(men) 時常不分晝夜地用大火把凍土烤化,再一點一點挖掉;一連好幾個(ge) 冬天,他們(men) 都是這樣在高山上施工。
在從(cong) 來沒有公路和測繪資料的世界屋脊上,為(wei) 了給這條公路找出一條合理、科學的線路來,施工踏勘與(yu) 測繪人員堅持“多走、多看、多比較”的踏勘工作“三多”原則,在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嶺、深山峽穀中作業(ye) 。這裏基本上都是沒有人煙的地方,要乘溜索或牛皮船渡過洶湧奔騰的江河,有時在原始森林裏露宿,有時在山洞裏過夜。在昌都至拉薩公路的踏勘過程中,工程師餘(yu) 炯帶領的踏勘隊為(wei) 尋找捷徑,跋涉於(yu) 北路、中路、小北路和拉薩至則拉宗之間,曆時一年多,行程約9000公裏。由於(yu) 山高、路險、林密、又無通訊工具,他們(men) 和築路司令部失掉聯絡近四個(ge) 月。當完成任務回到司令部時,一個(ge) 個(ge) 衣衫破爛,滿頭長發,胡須滿腮,麵黃肌瘦。築路部隊司令員陳明義(yi) 同誌收下他們(men) 的踏勘報告,緊緊握著他們(men) 的手,凝視著他們(men) 曆盡艱辛的麵容,這位戎馬生涯、南征北戰的將領忍不住流下了感動的熱淚。這不是一般的踏勘報告,這是踏勘隊員向黨(dang) 和人民交回的一份答卷!
圖為(wei) 1953年秋,西南軍(jun) 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達代表賀龍司令員慰問川藏公路築路部隊官兵,陳明義(yi) (中)、穰明德陪同李達(左一)在西藏波密視察公路修建進展 圖由陳亦軍(jun) 提供
提起川藏公路,不得不提的還有原築路部隊第159團3連炮班班長、“築路英雄”張福林。原來一個(ge) 炮眼隻能炸掉2-3方石頭,而張福林探索出一套爆破法:創下40公斤炸藥炸470石方的記錄,這是當時全國爆破工效的140倍。然而不幸的是,張福林在雀兒(er) 山的一次施工作業(ye) 時被突然墜下的巨石砸中,將年輕的生命奉獻於(yu) 此。在擔架上,張福林從(cong) 口袋裏掏出一些錢遞給指導員,交了最後一次黨(dang) 費。戰友們(men) 從(cong) 他的遺物中,找到五包菜籽。他生前在日記裏寫(xie) 道:“我要把幸福的種子撒在青藏高原,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2001年5月,在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之際,十八軍(jun) 後代一行50人組織“重走進藏路”,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來到張福林墓前,緬懷這位為(wei) 修建川藏公路,為(wei) 西藏和平解放英勇獻身的偉(wei) 大戰士。在陵園的紀念牆前安放著五十朵小白花,它代表著進藏部隊第二代、第三代……祭奠為(wei) 修築川藏公路而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三千英烈。
資料圖:張福林率領全班在凍土上作業(ye) 老照片
資料圖:大雪中雀兒(er) 山腳下的張福林烈士陵園
手足情深無私援助鼓舞鋼鐵意誌
川藏公路的修築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全國各地不僅(jin) 在物資上給予築路部隊巨大援助,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取得的各項成就、抗美援朝的偉(wei) 大勝利以及億(yi) 萬(wan) 人民統一祖國的堅強決(jue) 心和鋼鐵意誌,讓築路部隊深受鼓舞。
川藏公路的修築也離不開藏族同胞對解放軍(jun) 的支援,除直接參加修路工程外,還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從(cong) 公路開始修築那天起,就幫助築路部隊運輸物資,公路修到哪裏,他們(men) 就支援到哪裏。五年的築路過程中,用畜力運輸的物資就有60多萬(wan) 馱。
我們(men) 沒有忘記藏族女民工曲美巴珍,在為(wei) 解放軍(jun) 築路部隊運送糧食途中天氣驟變突降大雨,為(wei) 保護糧食,她毅然脫下衣服蓋在犛牛馱運的糧食上。
我們(men) 沒有忘記,在飛機空投時由於(yu) 羊皮口袋破裂,口袋中裝的1900枚銀元撒落在荒山野嶺。藏族老阿媽雷雪卓瑪帶著女兒(er) ,打著鬆明子紮成的火把一枚一枚地撿了一整夜,最後將1900塊銀元一塊不少的交給了解放軍(jun) 。
在川藏公路建設的日日夜夜,波蘭(lan) 、民主德國、匈牙利、蘇聯等國家也在技術上和物資上給予築路部隊很大援助,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了許多困難,令戰士們(men) 難以忘懷。波蘭(lan) 工程力學專(zhuan) 家別路·包羅多夫親(qin) 自到最險要的怒江橋梁工地指導架橋工作,由於(yu) 缺氧,暈倒在施工工地。在波密地區暴發冰川泥石流的嚴(yan) 重困境下,蘇聯顧問團的工兵專(zhuan) 家伊萬(wan) 諾夫少將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在西南軍(jun) 區工程兵首長陪同下,不顧長途奔波,一到波密就直奔冰川進行認真考察,對製止泥石流提出一個(ge) 應急的科學治理方案,保證了公路按期通車拉薩。
川藏公路通車前夕,蘇聯政府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向築路部隊贈送10輛蘇軍(jun) 嘎斯-69型新式指揮車。這一件件、一樁樁的事情,深深地鑲嵌在每一位戰士的腦海裏溫暖著他們(men) 的心。
圖為(wei) 第17屆西藏珠穆朗瑪攝影大展展出的藍誌貴於(yu) 1954年12月所拍攝的《車隊第一次開到拉薩》 翻拍:王淑
鬥轉星移,光陰荏苒,時間過去七十年,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當年築路官兵和戍邊衛士所創造的老西藏精神,仍然是鼓舞我們(men) 開拓創新,深化改革,進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今天,回想起七十年前修建公路的情景,戰士們(men) 懸空打炮眼和在滔滔怒江上架橋的英雄壯舉(ju) 猶然曆曆在目;雀兒(er) 山日日夜夜機械的轟鳴聲,石滾的軋壓聲,打夯的號子聲,劈山炸石的隆隆炮聲所匯成的大軍(jun) 西進交響樂(le) 伴隨著《歌唱二郎山》的歌聲,依舊還在耳邊回響。
圖為(wei) 雀兒(er) 山隧道 攝影:陳浩力
七十年過去,我們(men) 國家的交通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國際航空港在全國星羅棋布,高鐵、高速公路像雨後春筍在祖國大地興(xing) 起,並快速發展。2018年12月31日,雅葉高速雅安—康定段全段建成通車;2019年4月26日,雅葉高速拉薩—林芝段全線建成通車;2013年8月26日,隨著“成蒲鐵路”的開工,川藏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幾代人的期盼,這是幾代人的夢想。我們(men) 憧憬著雅葉高速公路的未來,向往著川藏鐵路通車美好的明天。
今天,我們(men) 可以告慰七十年前為(wei) 修建川藏公路英勇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三千將士,你們(men) 夢寐以求的願望實現了!你們(men) 可以放心了!年輕人們(men) 正在以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老西藏精神和“兩(liang) 路”精神,正不斷為(wei) 老西藏精神和“兩(liang) 路”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nei) 涵。(新利平台 文/陳亦軍(jun) 整理/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