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昆侖(lun) 之北、鹽澤之西的格爾木是一座具有傳(chuan) 奇色彩的巍巍大城。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將軍(jun) 帶領築路大軍(jun) 從(cong) 這裏動工修建青藏公路,到12月15日,曆時7個(ge) 月零4天,築路大軍(jun) 穿越了25座高原雪山抵達拉薩,創造了當時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奇跡。
有人說,格爾木是一座因路而生的城市,而從(cong) 一頂帳篷起家的西藏格爾木基地,匯聚著無數人的夢想,它是文秀珍故事裏的詩和遠方,夢想落地生花的地方……
圖為(wei) 文秀珍老人(右二)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格爾木辦事處工作人員合影
1955年11月,19歲的文秀珍第一次離開了故鄉(xiang) 蘭(lan) 州,來到千裏之外的格爾木。“當時鄰居給我介紹對象,對方給修建青藏公路的慕生忠將軍(jun) 當過翻譯和警衛員,叫李德壽,人長得帥,辦事也機靈。”文秀珍老人說,也許是對軍(jun) 人的特殊感情和對革命事業(ye) 的無限熱愛,當時她二話沒說就同意了。就這樣,初出閨房的城市姑娘來了一次那個(ge) 年代的“閃婚”。
“我從(cong) 甘肅蘭(lan) 州老家坐了幾天幾夜的車,一路來到格爾木,真是越走越荒涼,越走越擔心,穿行在茫茫沙漠時,我想:這輩子也許再也回不了家了。”
到駐地時已是深夜,丈夫李德壽喊了一聲:到家了!她四下看看,平展展的地上除了幾輛卡車和七零八落的維修工具,沒有一間房子。李德壽指指地下說:“家,就在我們(men) 腳下!”掘地三尺紮起的帳篷,就是小兩(liang) 口的家。“我老頭他轉業(ye) 的時候直接分到了修配廠,我也稀裏糊塗地跟著來了這裏工作。”就這樣,文秀珍成為(wei) 了第一代西藏自治區駐格爾木汽車修配廠工人。
初到的首要挑戰就是高原反應,頭痛、嘔吐,再加上睡眠質量不好,短短的一個(ge) 星期她竟瘦了十來斤。此外,吃的也不盡人意。“當時都吃幹菜、脫水菜,就是大鐵鍋裏泡的幹蘑菇,好點的就是粉條和風幹肉,沒有一點新鮮蔬菜。”文秀珍說,偶爾有駕駛員外出歸來時帶點菜,大家才能三五成群好好享受一番。“誰要是回老家帶來點兒(er) 紅薯、紅薯幹,給我們(men) 分一些就很開心了。”
文秀珍和其他年輕同事很快融為(wei) 一體(ti) ,以迎難而上的鬥誌投入到基地運輸建設發展的工作中。
當時,格爾木西藏基地承擔著為(wei) 全區提供後勤保障的重要職能,進藏物資絕大部分由基地儲(chu) 存、中轉和采購;絕大部分出藏物資也通過這裏調運;基地還承擔著大量進出藏人員的過往接待任務。西藏運輸總隊是基地建設發展的“王牌力量”,而文秀珍所工作的修配廠便屬於(yu) 運輸隊的“加強連”了。
圖為(wei) 位於(yu) 格爾木市將軍(jun) 樓公園的青藏公路紀念館內(nei) ,展示慕生忠將軍(jun) “這就是格爾木”擲地有聲話語的鐵鍬,激勵著當時的築路者,也激勵著後來人 圖片來源:新利平台
“農(nong) 曆八月十五沒到,就會(hui) 下起鵝毛大雪。嚴(yan) 冬臘月,更是滴水成冰。緊急的時候,我用嘴唇給工具哈氣,結果把嘴唇皮都粘掉了。可我們(men) 被革命精神鼓舞著,大家都比著多幹工作、比著進步,每天過得特別充實和高興(xing) 。”麵對高原缺氧的嚴(yan) 峻挑戰和艱苦的工作環境,她總是輕描淡寫(xie) :“我年紀輕,沒問題,大不了多喘幾口粗氣。”
在高海拔地區,客貨車也會(hui) 因為(wei) 缺氧時常出現各種故障,文秀珍和同事們(men) 一起給汽車“問診開藥”。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實踐積累,文秀珍逐漸由“門外漢”成長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工人技師、廠裏的標兵模範。
“有一次,在等著接班的時候,三天三夜沒睡的我實在累得不行,靠著汽車輪胎睡著了。忽然覺得背上涼涼的,拽下來猛地扔到地上一看,是條一尺多長的蛇!還有一次,我們(men) 野外救援,晚上睡覺我聽到狼的聲音了,躲不及了,我趕快把草撥拉到身上蓋住,好長時間,狼才走,我連忙發動車子,聽著轟隆隆的車聲我心裏才踏實了。”
提到曾經得到的榮譽,文秀珍老人說:“我不求它們(men) 給我帶來錢呀什麽(me) 的,我就覺得它能體(ti) 現我的價(jia) 值,證明我是一個(ge) 優(you) 秀的勞動者,在基地的建設中我盡力了。”(新利平台 特約通訊員/左中有 該文收錄於(yu) 《開拓者——西藏格爾木基地老一輩工作者走訪記》,編發時有調整,除署名圖片外,圖片源自原文配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