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10月24日下午,傳(chuan) 承弘揚“兩(liang) 路”精神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討會(hui) 在拉薩市西藏技師學院舉(ju) 行。來自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黨(dang) 校、自治區黨(dang) 委網信辦、西藏社會(hui) 科學院、西藏美術館、西藏大學、拉薩市委黨(dang) 校、林芝市波密縣委宣傳(chuan) 部、西藏珠穆朗瑪律師事務所、青海民族大學、川藏公路博物館,那曲、林芝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西藏錕鏵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zhuan) 家學者、業(ye) 界人士及一線築路養(yang) 路代表們(men) 相聚一堂,共同回顧青藏高原的交通變遷曆程、講述自己與(yu) 川藏、青藏公路的故事,探討“兩(liang) 路”精神的時代價(jia) 值,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匯聚共識。
圖為(wei) 覃春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噶哇紮西
西藏林芝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波密養(yang) 護段一線巡路員、2024年西藏自治區勞動模範覃春,以《在沒路的地方修築路 在有路的地方守護路》為(wei) 題,分享了自己“拴在樹上的童年”故事。他的父母均是70年代的修路工人,曾參與(yu) 通麥天險修路,“父母把路修到哪裏,我就被父母帶到那裏拴在樹上”“被拴在樹上的孩子並不隻我一人,所以也不感覺孤獨與(yu) 苦悶。”兒(er) 時記憶中父母作為(wei) “黨(dang) 員”身先士卒的勇敢、責任,對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受到鼓舞的他在成年後毅然子承父業(ye) ,守護墨脫路,終成長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巡路員。
圖為(wei) 地嘎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噶哇紮西
西藏那曲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yang) 護段109養(yang) 護保通點道班工人地嘎,以《堅守在唐古拉山的風雪中:地嘎的養(yang) 路誓言》為(wei) 題,分享了他與(yu) 路的故事以及工作感悟。他所在的109養(yang) 護保通點管養(yang) 著平均海拔5100多米的險峻道路,位於(yu) 青藏公路的製高點——唐古拉山,藏語的意思是“高山上的高山”。是他們(men) 的不懈堅守和頑強拚搏,保障了這條公路的暢通無阻,以及過往司乘人員的安全,也使得“109道班”被交通運輸部授予“天下第一道班”的光榮稱號。地嘎經常告訴工友,“所謂匠心,就是在重複中追求卓越,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到極致”。
圖為(wei) 何綱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夏炎
西藏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所長何綱,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視域下的“兩(liang) 路”精神時代價(jia) 值》為(wei) 題,從(cong) “兩(liang) 路”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其深刻內(nei) 涵,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視域下“兩(liang) 路”精神的時代價(jia) 值三個(ge) 層麵,對“兩(liang) 路”精神進行了深入闡述。
圖為(wei) 陳樂(le) 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夏炎
拉薩市委黨(dang) 校理論研究科講師陳樂(le) ,以《弘揚“兩(liang) 路”精神 做忠誠幹淨擔當的高原雪域好幹部》為(wei) 題,圍繞“為(wei) 什麽(me) 新時代要學習(xi) ‘兩(liang) 路’精神?”“什麽(me) 是‘兩(liang) 路’精神?”以及“怎樣在新時代把‘兩(liang) 路’精神傳(chuan) 承與(yu) 發揚好?”分享了自己在藏工作30年的體(ti) 會(hui) 和思考。
圖為(wei) 陳文祥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噶哇紮西
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教授陳文祥,以《青藏高原製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抓手》為(wei) 題,談到“兩(liang) 路”精神作為(wei) 形成於(yu) 青藏高原的精神豐(feng) 碑,完全可以作為(wei) 我們(me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抓手之一。
圖為(wei) 何勁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噶哇紮西
西藏社科院農(nong) 村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何勁,以《建設川藏青藏公路的艱辛曆史》為(wei) 主題,分享了自己關(guan) 於(yu) “兩(liang) 路”的思考。他認為(wei) ,中國最難修建的公路當屬川藏公路,號稱“地質災害的博物館”。而川藏、青藏公路修築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首先是踏勘和測繪線路時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其次是地質結構複雜;還包括,青藏高原氣候多變,氣候條件極其惡劣;冰川和流沙;生活條件艱苦;意外經常發生以及養(yang) 護難等等。
圖為(wei) 旦增卓嘎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夏炎
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西藏珠穆朗瑪律師事務所合夥(huo) 人旦增卓嘎,深情講述了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並見證了青藏高原交通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2008年她大學畢業(ye) 後在拉薩執業(ye) ,被委派下地區作專(zhuan) 項講座,基本上一周隻能安排一個(ge) 地區,隻有周末能回到家中稍作調整,然後繼續上路;而今,隨著青藏高原交通建設的長足發展,比如林芝到拉薩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她已經可以當天往返,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圖為(wei) 桑珠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夏炎
西藏那曲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嘉黎養(yang) 護段段長、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桑珠,以《跟隨時代的步伐 為(wei) 養(yang) 好公路做貢獻》為(wei) 題,分享了自己多次在那曲比如縣、巴青縣以及嘉黎縣參與(yu) 雪災搶險保通工作的經曆和體(ti) 會(hui) 。他說,大型機械設備,為(wei) 搶險保通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如今,公路養(yang) 護基本實現機械化操作,道班工人需要付出的體(ti) 力勞動大幅減少;工作保障條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圖為(wei) 曹宏宇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噶哇紮西
川藏公路博物館對外工作專(zhuan) 員曹宏宇,以《大力弘揚“兩(liang) 路”,培育時代新人》為(wei) 題,介紹了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在四川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內(nei) 建設川藏公路博物館,以及川藏公路博物館作為(wei) “兩(liang) 路”精神育人基地的概況,他還分享了學院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新賽道的特色做法和成果成效。
圖為(wei) 才貝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夏炎
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教授才貝,以《山水如何作為(wei) 手工製作的關(guan) 鍵符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視閾下三江源生態保護的品牌設計與(yu) 本土實踐》為(wei) 題,聚焦三江源生態手工藝產(chan) 品,從(cong) 品牌合作設計的視角審視產(chan) 品打造的內(nei) 外過程,以及當地人如何透過這些產(chan) 品理解、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及地方性知識。
圖為(wei) 張慶衝(chong) 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夏炎
林芝市波密縣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張慶衝(chong) 以《讓“兩(liang) 路”精神煥發時代光芒》為(wei) 題,回顧這些年做的三件事,一是聽“老西藏”們(men) 講進軍(jun) 西藏、解放西藏、修築“兩(liang) 路”的故事;二是講述“老西藏”們(men) 艱苦創業(ye) 的紅色故事;三是把“老西藏”作為(wei) 自己做人做事的標杆,主動踐行“老西藏精神”和“兩(liang) 路”精神。他說,這些年帶著“老西藏”們(men) 的築路故事,走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再把這些故事帶回基層,講給百姓們(men) 聽,“這或許是對‘兩(liang) 路’精神和‘老西藏’們(men) 最好的告慰和表白!”
圖為(wei) 謝偉(wei) 民在作交流發言 攝影:夏炎
西藏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謝偉(wei) 民,以《川藏鐵路的社會(hui) 治理意義(yi) 》為(wei) 題,談到三點:首先,川藏鐵路建設過程通過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增加民眾(zhong) 收入,提升民眾(zhong) 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從(cong) 而提升基層治理的合法性基礎;其次,川藏鐵路建設作為(wei) 重大公共工程,其技術的複雜性、投資規模超大的特點以及生態敏感性等,對沿線基層幹部提出治理能力挑戰,客觀上促進基層幹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再次,川藏鐵路建設還有政治符號意義(yi) ,相關(guan) 研究數據表明,其在提升民眾(zhong) 國家認同感的同時,為(wei) 基層政府的日常行政提供了情感支持。
圖為(wei) 研討會(hui) 大合影 攝影:蘭(lan) 周加
無論是學者、律師,還是一線的築路工人,他們(men) 有關(guan) 路的研究發人深思,他們(men) 與(yu) 路的故事令人動容。他們(men) 以擔當詮釋忠誠,以作為(wei) 彰顯價(jia) 值,隨著西藏交通事業(ye) 的迅猛發展,西藏的民族團結、各族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青藏高原實踐也將更加可期。(新利平台 記者/夏炎 噶哇紮西 朱翠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