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兩路”會客廳】致敬開拓者(下):羌塘千裏探路兵

發布時間: 2024-10-24 14:19: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文秀珍發自心底崇拜著丈夫,總是要拉著他,讓他講講彼此未曾相識時的故事。

  1953年初,中央為(wei) 了解決(jue) 進駐西藏部隊吃糧的問題,西藏運輸總隊應運而生。然而,幾支龐大的駱駝運輸隊要接連不斷地把數萬(wan) 斤糧食物資運往拉薩,橫跨青藏高原,沿線地勢高寒,人煙稀少,運輸途中駱駝不斷死亡,很難完成支援西藏的運糧任務。後來,中央決(jue) 定盡快修通青藏公路,運輸總隊派出一支木輪大車探路隊,李德壽在探路隊負責翻譯和警衛工作。

  50多峰駱駝,20多頭騾子,3匹馬,兩(liang) 輛木輪大車和少數武器彈藥,並載有一千餘(yu) 斤糧食和部分醫療器械的探路隊於(yu) 當年11月中旬,從(cong) 香日德向西藏出發。隊伍行至當時還是荒原的格爾木,在河邊搭起的帳篷裏,人員稍作調整。 


圖為(wei) 位於(yu) 格爾木市將軍(jun) 樓公園的青藏公路紀念館內(nei) ,記錄著築路大軍(jun) 修建青藏公路的曆史場景 圖片來源:新利平台

  “叮咚!叮咚!”的駝鈴聲驚走了野馬和野牛,升起的嫋嫋炊煙嚇跑了黃羊。每天下午,狂風卷起漫天風沙,分不清哪裏是地,哪裏是天。

  天氣的多變深深地印在了李德壽心裏。探路隊在溪旁宿營的第二天,溫暖的陽光沐浴著眾(zhong) 人,一天的行程預示著無限的美好。不多久,太陽漸施威力,一股燥熱撲麵而來。走著走著,突然狂風大作,風沙夾雜著小石子,打得麵疼耳痛。緊接著,豌豆大的冰雹帶著綠豆大的雨點一陣緊似一陣,劈頭蓋臉地打了過來。好在冰雹曆時不長,風雨驟停之後,剛剛發生的事情仿佛遙隔了幾個(ge) 世紀。

  冬季的高原,白天有陽光照射還算暖和,晚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雁石坪附近的一個(ge) 夜晚,大家都在帳篷裏睡下。李德壽總感覺被子太薄,皮襖、衣服等雜物全都壓在被子上也難掩寒風刺骨。“當時都沒帶溫度計,估計已有零下40多度。第二天一早醒來,頭伸出被窩一看,帳篷不知何時被刮得無影無蹤。”大地一片雪白,一片片晶瑩的雪花飄落進領子裏,寒氣直鑽人心。

  探路隊一行不顧隆冬嚴(yan) 寒,終於(yu) 在1954年1月23日趕到了黑河(現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這次探路為(wei) 青藏公路線路的選擇提供了寶貴材料,為(wei) 青藏公路的修築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6年12月2日,李德壽和文秀珍的生活發生了改變,二人世界升級為(wei) 三口之家,他們(men) 的第一個(ge) 孩子李富民出生。孩子的名字含義(yi) 深刻——國家富強、民族複興(xing) 、人民幸福。 


圖為(wei) 李德壽

  “那時候條件是真苦,老大還是在帳篷裏出生的。即使坐月子也沒啥好東(dong) 西,孩子餓得麵黃肌瘦,跟著我們(men) 沒享啥福啊!”不過,讓文秀珍得意和欣喜的是,這是他們(men) 那一代基地建設者中的第一個(ge) 孩子,也是“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的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李德壽和文秀珍膝下共有四個(ge) 子女,都在西藏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ye) 發光發熱。退休後的老兩(liang) 口,深知在高原幹事創業(ye) 的艱難困苦,總是力所能及地幫他們(men) 料理好家長裏短和孫輩成長。

  退休回到家鄉(xiang) 蘭(lan) 州生活的文秀珍,早已把西藏格爾木基地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ang) ,也時常會(hui) 想起青藏線過往的那些老朋友。每晚7點半,她總會(hui) 把電視機調到西藏衛視看新聞,找找那些熟悉的人和熟悉的場景。“當年一起進藏的那批人已經老了。可雪域高原建設者的隊伍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強大!”文秀珍不禁慨歎。(新利平台 特約通訊員/左中有 該文收錄於(yu) 《開拓者——西藏格爾木基地老一輩工作者走訪記》,編發時有調整,除署名圖片外,圖片源自原文配圖)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